目录 1
第一章 总论 1
一、无处不在的“水平” 1
二、人类对水平度量的探索 2
三、何谓“水平” 3
四、古典水平度量方法——比较度量与变换度量 6
五、软度量——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大难题 9
六、水平科学——它的目的、意义和基本体系 12
七、“弹性”魔方 14
八、Cobb—Douglas的启示 16
九、从自然科学看“水平” 21
十、水平度量科学的特征 24
第二章 技术进步水平的软度量 27
一、技术进步定量测算——半个世纪的探索 27
二、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意义下的技术进步度量 29
(一)结构水平度量 31
(二)函数的结构水平度量 34
(三)技术进步水平度量 34
(四)等技术进步水平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37
(一)对技术进步水平(A)的一般认识 39
三、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初步分离 39
(二)技术进步水平(A)的理论内涵 40
(三)规模经济 41
(四)劳动者智力水平对技术进步水平的影响 41
(五)农业环境因素 42
四、世界各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图示 43
(一)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 43
(二)对未来200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扼要分析 44
(三)各国各地区2000年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水平计算结果 53
一、基本理论 57
第三章 社会总体进步水平度量 57
二、社会总体进步的度量模式 62
(一)产业结构及水平 62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构成的组合分析 66
三、社会总体发展进步模式的拓展 74
(一)技术进步同就业者智力以及素质的关系 75
(二)社会总体发展与物价指数 78
(三)人均国民收入(ρH)在社会总体进步模式中的展开 79
(四)社会总体发展模式的综合 83
第四章 综合国力度量 88
一、各国学者对综合国力度量的探索 88
(一)国民生产总值发展趋势 94
二、兰德公司对综合国力的研究 94
(二)军事开支及军事资产的发展趋势 96
(三)综合国力预测的近似方法 98
三、水平科学与国力度量 100
(一)国力的结构要素 101
(二)国力函数的综合 116
四、军力度量理论 121
(一)基本理论 121
(二)军力潜价值及其构成分析 122
(三)军力潜价值的实例计算 127
(四)几点说明 129
五、综合国力度量模式 130
(一)综合国力公式的合成 131
(二)第一方案 132
(三)第二方案 134
第五章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 135
一、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描述 135
二、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及二阶动态运动方程式 137
三、国情与产业构成动态分析 146
(一)基本理论 146
(二)产业构成与动态数学模型的推导 147
(三)产业构成动态模型的识别 151
(四)产业构成模型的一个应用四B级产业构成的统计水平模式 160
第六章 教育的潜价值度量 164
一、基本原理 164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165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66
(三)教育目标 167
(四)教育的功能 168
二、知识价值 172
(一)知识与知识量 173
(二)知识量的宏观测算 174
(三)我国不同产业及部门的知识总量和知识强度分析 179
(四)知识分子的知识量度量 183
三、知识的结构与贡献 185
四、知识的宏观价值 190
(一)教育是知识生产系统 190
(二)教育系统的自身价值 192
(三)受教育者总体的价值 195
(四)教育系统的运转效益 198
(五)教育系统的潜价值 200
第七章 我国各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变弹性模拟 200
一、公式及符号 202
二、模拟计算结果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