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指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庞中华,司惠国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10036084
  • 页数:23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文字和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1

第一节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1

一、概述 1

二、文字的起源 1

目录 1

三、汉字的起源 3

第二节 我国汉字的书写和书法的产生与发展 7

一、我国汉字的书写是与文字同时产生并同步发展的 7

二、书写工具的演变 8

三、我国书法书体的历史演变 10

第三节 硬笔和硬笔书法的形成与发展 15

一、硬笔是在实用中形成与发展的 15

二、硬笔书法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 16

三、硬笔书法向艺术性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19

第一节 硬笔书法的书写工具 21

一、硬笔的种类 21

第二章 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 21

二、硬笔的性能 22

三、硬笔的选用 23

四、钢笔书写工具的使用和保养 25

第二节 硬笔书法的用纸和墨水的选择 25

一、纸的选择 26

二、墨水的选择 26

第三节 执笔方法 27

第四节 写字的姿势 28

第五节 运笔的方法 29

一、运笔的基本动作 30

二、运笔的技巧 30

第六节 基本笔画 32

一、基本笔画的名称 32

二、基本笔画的写法 33

三、“永”字八法 36

第七节 笔画的形态变化 36

一、笔画的形态变化及其写法 37

二、笔画的运墨和笔势 39

三、笔画的组合规律 40

第八节 笔顺 41

第九节 偏旁部首 43

一、偏旁部首的成字类型 43

二、偏旁部首在字中的位置 44

三、偏旁部首的形态变化 45

第十节 结构 46

一、结构形式 47

二、结构规律 51

第三章 临帖 54

第一节 概述 54

第二节 选帖 54

第三节 临帖的方法 56

一、硬笔临帖入门 56

二、临帖的方法 57

第四节 硬笔临帖应注意的事项 58

第一节 谋篇 60

第四章 章法 60

第二节 幅式 61

第三节 正文 66

第四节 题款 68

第五节 钤印 70

第六节 笔画及其结体对章法的影响 72

第五章 篆书及其技法 74

第一节 概论 74

一、概述 74

二、篆书的形成与发展 75

三、篆书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作 77

第二节 硬笔篆书技法 82

一、笔法 83

二、笔画写法 83

三、笔顺 85

四、偏旁部首 87

五、结体 89

第三节 章法 91

篆书作品及字范 92

第六章 隶书及其技法 96

第一节 概论 96

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 96

二、隶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97

第二节 硬笔隶书技法 99

一、笔画的写法 100

二、偏旁部首 106

三、结体 111

第三节 章法 117

附隶书作品及字范 118

第七章 楷书及其技法 123

第一节 概论 123

一、楷书的形成与发展 123

二、楷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124

一、概述 126

第二节 硬笔楷书技法 126

二、笔画写法 127

三、楷书的结构 134

第三节 章法 145

一、幅式 145

二、书写形式 145

三、题款 146

四、钤印 146

楷书作品及字范 147

第八章 行书及其技法 151

第一节 概论 151

一、行书的形成与发展 151

二、行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152

第二节 硬笔行书技法 157

一、行书的笔法 157

二、笔画写法 160

三、偏旁部首 164

四、结构特点 171

第三节 硬笔行书的章法 182

一、正文 183

二、落款 185

三、钤印 186

行书作品及字范 187

第九章 草书及其技法 191

第一节 概论 191

一、草书的形成与发展 191

二、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192

第二节 硬笔草书的技法 197

一、笔法 198

二、笔顺 203

三、偏旁部首 206

第三节 草书的结体 209

第四节 章法 212

草书作品及字范 213

第十章 硬笔书法艺术的欣赏 215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品评 215

一、整体印象 216

第二节 硬笔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 216

二、分析章法 217

三、研究结体 217

四、笔画笔法 218

五、综合感受 218

第三节 硬笔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218

第四节 硬笔书法艺术的特征 220

一、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 220

二、书法艺术是生活的提炼 220

三、书法艺术是情感的抒发和依托 221

四、书法艺术受书写内容的影响 221

第五节 书法艺术欣赏的再创作 222

一、力度效应 222

二、情态表露 223

三、联想升华 223

附名人佳作赏析 224

后记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