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大气圈与环境问题 1
1.1 大气圈的形成及演变 1
1.2 大气圈的物理结构 2
1.3 大气圈与人类的关系 15
1.4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演变 16
1.5 生存环境的破坏与人类的责任 20
第二章 大气中的物理现象 27
2.1 大气的物理性质 27
2.2 气体状态参量及状态方程 31
2.3 太阳辐射 43
2.4 气温 46
2.5 气压 49
2.6 湿度 55
2.7 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59
第三章 大气化学 72
3.1 研究对象与任务 72
3.2 摩尔的概念 74
3.3 浓度的表示方法 77
3.4 源与汇的概念 81
3.5 大气的化学成分 82
3.6 大气物质成分的转化 85
第四章 大气污染 134
4.1 大气污染的概念 134
4.2 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139
4.3 大气污染物及其分类 142
4.4 悬浮颗粒物污染 144
4.5 有机物污染 146
4.6 无机物污染 149
4.7 生物污染 153
4.8 物理因子污染 154
4.9 电磁波及其污染 157
4.10 放射性元素及放射性污染 163
4.11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 167
4.12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 182
4.13 大气污染物的净化 187
4.14 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等级 188
第五章 大气光化学烟雾 193
5.1 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193
5.2 光化学反应机理 195
5.3 大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199
5.4 大气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209
5.5 大气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和预防 210
第六章 大气气溶胶 212
6.1 物质分散系及气溶胶的概念 212
6.2 大气气溶胶的成因 218
6.3 大气气溶胶的性质 219
6.4 大气气溶胶的测量 223
6.5 大气气溶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4
6.6 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224
6.7 大气气溶胶的清除 225
第七章 酸雨 226
7.1 酸雨的概念 226
7.2 酸雨的成因 227
7.3 酸雨的成分 229
7.4 酸雨的分布 230
7.5 酸雨的危害 231
7.6 酸雨的控制 232
第八章 臭氧层的破坏及臭氧洞 233
8.1 臭氧层的概念 233
8.2 臭氧层的形成 234
8.3 臭氧层的分布及变化 234
8.4 臭氧层对人类的保护作用 236
8.5 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237
8.6 臭氧洞的成因 240
8.7 臭氧层的恢复和保护 242
8.8 臭氧层的观测与研究 244
第九章 气候变暖问题 247
9.1 地球大气温度的演变 247
9.2 大气层的热效应 256
9.3 气候变暖问题的评述 256
9.4 IPCC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评估 262
9.5 厄尔尼诺现象 266
9.6 拉尼娜现象 267
9.7 南方涛动 268
9.8 对伪科学的警惕 269
附表一 大气环境资料与数据 273
附表1.1典型毒性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273
附表1.2 一氧化碳(CO)对人体的毒性影响 274
附表1.3 典型致癌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部位 275
附表1.4 无机污染物及其来源 277
附表1.5 有机污染物及其来源 278
附表1.6 小轿车每公里排污类型和数量 280
附表1.7 污染物源、排放污染物及其气体排放量 280
附表1.8 消耗臭氧的物质名称及代码 281
附表1.9 部分放射性元素及其特性 282
附表1.10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83
附表1.11美、日、前苏联等国空气质量标准 284
附表1.1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284
附表1.13 世界各国煤炭储藏量 285
附表1.14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异常事件 286
附表二 科学计量单位换算 287
附表2.1 功、能和热量单位换算表(一) 287
附表2.2 功、能和热量单位换算表(二) 288
附表2.3 压力单位换算 288
附表2.4 长度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289
附表2.5 重量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289
附表2.6 面积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290
附表三 数量级符号及其用法 291
附表四 地球地质年代表 292
附表五 希腊文字母表 293
附表六 重要物理常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