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政府与市场 3
第1章 政府一般 3
1·1 政府结构与规模 3
1·1·1 政府与公共部门 3
1·1·2 政府组织的特征 5
1·1·3 政府的层级结构 7
1·1·4 单一制与联邦制 8
1·1·5 政府的相对规模 9
1·2·1 国家起源和性质的三种理论 10
1·2 政府存在的经济学基础 10
1·2·2 正值与负值的政府剩余 12
1·2·3 政府征税的正当性与分享性税制 14
1·2·4 税收的绝对水平 16
1·2·5 政府剩余的决定与产权-财政制度的效率 18
1·3 政府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22
1·3·1 成本-效益分析 22
1·3·2 政府的比较优势 25
1·3·3 政府的比较劣势 29
2·1·1 市场有效与市场失效 35
第2章 政府的经济角色 35
2·1 市场失效 35
2·1·2 配置失效:供给不能有效满足需求 37
2·1·3 稳定失效: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失衡 50
2·1·4 分配失效:财富差距偏离公平准则 51
2·1·5 经济发展阶段与市场失效 53
2·2 政府的基本职能 54
2·2·1 政府职能三分法 54
2·2·2 界定和保护产权 55
2·2·3 提供公共产品 58
2·2·4 管理宏观经济 63
2·2·5 促进公平分配 65
2·2·6 建立社会安全网 66
2·2·7 协助民间部门解决市场失效 68
2·3 改革政府 71
2·3·1 政府质量 71
2·3·2 政府失效 73
2·3·3 政府职能转换 76
2·3·4 机构消肿 78
2·3·5 收支平衡约束 82
2·3·6 发挥民间部门主导作用 83
第二篇 政府间支出划分 91
第3章 支出划分的理论基础 91
3·1 辖区的层级规模与比较优势 91
3·1·1 为何需要多层级政府 91
3·1·2 辖区的最佳财政规模 94
3·1·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优势 98
3·2·1 辖区受益模型 100
3·2 支出划分的理论模型 100
3·2·2 区位效率模型 103
3·2·3 奥茨分权定理 105
3·2·4 经济分析与支出划分 106
3·3 支出划分的基本原则 109
3·3·1 简明与法制 109
3·3·2 经济效率 109
3·3·3 权利平等 110
3·3·5 偏好表达 111
3·3·4 责任心 111
第4章 支出划分的一般框架 113
4·1 稳定、分配和配置职责的划分 113
4·1·1 宏观经济稳定是中央的职责 113
4·1·2 分配职责:中央主导地方参与 116
4·1·3 服务责任:地方主导中央参与 120
4·2 责任分解与分担 123
4·2·1 责任分解 123
4·2·2 分解与分担的理由 126
4·2·3 决策责任下放筹资责任集中 128
4·2·4 管理责任下放监督责任集中 130
4·3 集权与分权 131
4·3·1 集权/分权程度的测度 131
4·3·2 集权的优点和缺点 133
4·3·3 分权的优点与风险 137
4·3·4 寻求集权与分权的最佳结合点 140
第三篇 政府间税收安排 145
第5章 课税权划分 145
5·1 课税权的组成与框架 145
5·1·1 课税权的重要性 145
5·1·2 课税权的集中与分散 146
5·1·3 课税权的可分离性 147
5·1·4 课税权划分的两种模式 148
5·2 课税权划分的一般原则 151
5·2·1 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之间的平衡 151
5·2·2 与宏观经济稳定密切相关的课税权宜划归中央 152
5·2·3 与再分配密切相关的课税权宜划归中央 153
5·2·4 与资源流动性密切相关的课税权宜划归中央 155
5·2·6 容易导致辖区间税负输出的税收宜划归中央 157
5·2·5 辖区间税基分布不均匀的税收宜划归中央 157
5·2·7 充分利用税收征管方面的规模经济 158
5·2·8 居民基础税宜划归地方 159
5·3 各种税课税权的划分 161
5·3·1 关税 161
5·3·2 财产税 162
5·3·3 国内消费税 165
5·3·4 零售前销售税 166
5·3·5 个人所得税 167
5·3·6 公司所得税 169
5·3·7 资源税 170
第6章 对地方课税权的限制 175
6·1 限制的理由 175
6·1·1 防止滥用课税权 175
6·1·2 滥用课税权的危害 176
6·2 税负输出 177
6·2·1 税负输出与税负转嫁 177
6·2·2 间接税制下的税负输出 178
6·2·3 直接税制下的税负输出 181
6·2·4 课税的地理位置与税负输出 185
6·2·5 课税权划分与税负输出 186
6·2·6 税负输出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186
6·3 税收竞争 188
6·3·1 税收竞争的经济动机 188
6·3·2 正常税收竞争的优点 189
6·3·3 恶性税收竞争的弊端 190
6·3·4 确立税收竞争的规则 191
6·4 对课税权的法律限制 191
6·4·1 限制的重点是税收立法权 191
6·4·2 典型的限制性条款 192
第7章 政府间税收协调 197
7·1 为何需要协调 198
7·1·1 税收协调与课税权下放 198
7·1·2 避免辖区间重复征税 199
7·1·3 防范转移定价和逃税 204
7·2 协调的基础 206
7·2·1 区位效率模型基础上的税收协调 206
7·2·2 基于受益模型的税收协调的有效性 210
8·1 转移支付的含义和分类 217
8·1·1 定义和范围 217
第四篇 政府间转移支付 217
第8章 转移支付基本理论 217
8·1·2 典型分类 220
8·1·3 代替转移支付的税收分享 221
8·1·4 几种隐含的转移支付 224
8·1·5 什么是理想的转移支付 225
8·2 需要转移支付的六个理由 227
8·2·2 弥补横向的财政缺口 228
8·2·1 弥补纵向的财政缺口 228
8·2·3 稳定宏观经济 229
8·2·4 校正辖区间外溢 230
8·2·5 促进区位效率 230
8·2·6 非经济目标 231
8·3 纵向财政平衡 232
8·3·1 为什么会有纵向财政缺口 232
8·3·2 纵向缺口的测度 234
8·3·3 剔除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235
8·3·4 纵向缺口的弥补 237
8·4 横向财政平衡 238
8·4·1 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性质 238
8·4·2 辖区间迁移与均等化 240
8·4·3 对均等目标的误解 241
8·4·4 横向财政缺口及其弥补 242
8·4·5 横向平衡与净财政利益 244
8·4·6 均等目标的重要性 245
8·4·7 横向财政缺口的测度 246
8·4·8 横向缺口与纵向缺口的关系 247
9·1·1 财政能力均衡模式 249
第9章 均衡拨款 249
9·1 均衡拨款的四种模式 249
9·1·2 人头模式 251
9·1·3 支出均衡模式 251
9·1·4 收支均衡模式 252
9·1·5 模型数据的时间选择 254
9·2 标准收入和标准税率 255
9·2·1 使用标准收入的理由 255
9·2·2 征税努力程度和差异调整系数 256
9·2·3 如何测算财政收入能力 258
9·2·4 财政能力指标的缺陷 260
9·3 标准支出 262
9·3·1 单位服务成本和标准支出 262
9·3·2 回归模型 264
9·3·3 公式化拨款对机构设置的要求 265
9·4 能力均等 266
9·4·1 能力均等模型的特征 266
9·4·2 复杂的考虑:税负输出 267
9·5·1 实绩均等的公式设计 271
9·5 实绩均等 271
9·4·4 对财政能力的歪曲:资源税的例子 271
9·4·3 资源的可征税性 272
9·5·2 实绩均等与能力均等的比较 273
第10章 专项拨款 275
10·1 为何需要专项拨款 275
10·1·1 对均衡拨款的批评 275
10·1·2 专项拨款的理论基础 276
10·1·3 专项拨款的范围 278
10·2·1 外溢的类型和校正机制 279
10·2 辖区间外溢和配套补助 279
10·2·2 以税负输出校正外溢的可行性 281
10·2·3 配套补助和配套率的设计 284
10·2·4 专项补助的粘绳纸效应 287
第五篇 地方财政 291
第11章 地方财政的行为准则 291
11·1 地方财政的基本职责 291
11·1·1 地方政府存在的经济理由 291
11·1·2 地方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293
11·1·3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差异 295
11·2 地方财政自主权 296
11·2·1 受益原则 296
11·2·2 资源使用的责任原则 297
11·2·3 地方财政的五项自主权 298
11·2·4 对自主权的滥用和限制 301
11·3 政府间公平补偿 306
11·3·1 政府间管制与财政转移支付 306
11·3·2 关于补偿的基本观点 308
11·3·3 政府间管制的经济学基础 309
11·3·4 围绕公共政策责任原则的争论 311
11·3·5 必须考虑补偿的几种情形 312
11·3·6 几点启示 314
第12章 地方税 316
12·1 国际背景中的地方税 316
12·1·1 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 316
12·1·2 各国的地方税构成 317
12·2 地方税的基本理论 318
12·2·1 什么是真正的地方税 318
12·2·2 地方税的立法权 319
12·2·3 地方税设计的基本原则 320
12·2·4 地方税与受益原则 323
12·3 地方财产税和所得税 326
12·3·1 最优财产税 326
12·3·2 实践中的财产税 327
12·3·3 对财产税的依赖性减弱 328
12·3·4 地方所得税 328
12·4·1 短期资本化与长期资本化 329
12·4 资本化 329
12·4·2 国外关于资本化问题的研究 331
第13章 地方公共收费与借款 334
13·1 地方财政融资的合理原则 334
13·1·1 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334
13·1·2 不同受益期配合不同的融资来源 336
13·1·3 不同融资来源配合不同用途 337
13·2 地方借款 338
13·2·1 利用借款为地方政府融资 338
13·2·2 对地方借款的限制 340
13·2·3 放宽地方借款限制的理由 342
13·2·4 对地方借款的适当政策 344
13·3 公共收费 346
13·3·1 公共收费的含义 346
13·3·2 作为地方财政来源的公共收费 347
13·3·3 公共收费的优缺点 349
13·3·4 公共收费的原则与方法 353
13·4 资产收入 358
13·4·1 资产收入的性质 358
13·4·2 资产收入的使用限制 359
第14章 辖区间移民 360
14·1 地方公共产品的公共选择 360
14·1·1 偏好难题与公共选择的类型 360
14·1·2 泰伯特假说和以足投票 363
14·2 地方财政因素对移民的影响 366
14·2·1 移民的类型 366
14·2·2 移民的经济动机与财政动机 368
14·2·3 辖区间财政差异 369
14·2·4 移民与财政体制 373
14·2·5 财政优势区与财政劣势区 374
14·2·6 可流动性与迁移成本 383
14·3 移民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385
14·3·1 对迁出辖区公共财政的影响 385
14·3·2 对迁入辖区公共财政的影响 389
14·3·3 移民与财政外部性 391
14·4 对待移民的财政政策 394
14·4·1 基于财政效率的税收体系 394
14·4·2 对移民的补偿性征税 395
14·4·4 辖区间财政协调 396
14·4·3 过渡期内合理的财政歧视 396
14·4·5 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融资能力 397
第六篇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 401
第15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现状 401
15·1 政府层级与财政责任划分 401
15·1·1 多层级政府结构 401
15·1·2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划分 402
15·1·3 省级政府 403
15·1·4 地、市级政府 404
15·1·5 县级政府 405
15·1·7 村民委员会 407
15·1·6 乡镇政府 407
15·1·8 各层级政府的财政特征 408
15·2 1994年以来的财政体制 409
15·2·1 分税制前的财政包干体制 409
15·2·2 改革的进程 410
15·2·3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411
15·2·4 财力分配格局的变化 415
15·3·1 政府间职责划分不细致且缺乏法律约束力 416
15·3 现行财政体制的主要问题 416
15·3·2 政府间税收划分办法不科学 418
15·3·3 政府间转移支付缺乏均等化功能 422
15·3·4 省对下财政体制差异过大极不规范 423
15·3·5 地方财政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424
15·3·6 预算外资金盛行严重扭曲了政府间财政关系 426
15·3·7 税务机构分设产生诸多问题 427
16·1 确立游戏规则 429
16·1·1 分权基础上的制衡 429
第16章 改革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政策建议 429
16·1·2 政策责任与公平补偿 434
16·1·3 使用资源者向提供资源者负责 435
16·1·4 明确界定地方财政自主权 435
16·1·5 政策须遵循体制的内在逻辑 439
16·1·6 以法律为准绳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 439
16·1·7 体制的基本框架应该全国统 440
16·1·8 变部门财政为政府财政 442
16·2·1 按公共财政模式推进财政职能转变 443
16·2 新的分税制:划分税种加分享税基 443
16·2·2 统一分税标准 446
16·2·3 采用划分税种加税基分享的分税制模式 446
16·2·4 赋予地方必要的税收立法权 449
16·3 改进转移支付制度 452
16·3·1 均等化转移支付的重要性 452
16·3·2 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 453
16·3·3 改进标准收入与标准支出的测算 455
16·3·4 成立专职处理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权威性机构 456
附:发达国家政府间财政关系概观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