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中华武德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
前言页 1
二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轨迹 9
三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基本特征 13
四 研究中华武德史的意义 20
第一章 华夏民族的崛起与中华武德的初萌 31
一 部落归并战争与华夏民族的奠基 31
第一编 初萌与奠基 31
二 武德意识的产生与军人价值意识的初醒 33
三 夏、商、周的更替与军事伦理文化的勃发 34
第二章 管仲贵人贵德的军事伦理思想 42
一 “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的军人价值观 43
二 “竞于德”而“不竞于兵”的战争伦理观 44
三 “赏罚有信”的将德标准论 47
第三章 老子以“守柔”为宏旨的“慈战”观 49
一 “不以兵强天下”说 50
二 军事“守柔”主义 53
第四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军事伦理思想 59
一 “足兵”说 60
二 “慎战”说 63
三 “征伐自天子出”的“仁战”标准论 64
四 “仁战”说的真正精髓所在 65
第五章 孙子与中国古典军事伦理思想的奠基 68
一 军事仁本伦理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源流 70
二 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 76
三 以“五德”以纲的将帅修养论 78
四 古朴的军事人道主义 81
五 “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 83
六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方略 85
七 “众陷于害”的战场道德环境效应说 86
第六章 《春秋》三传中的武德是非之辨 91
一 楚庄王的武德人格及其“止戈为武”说 92
二 宋襄公“仁义”战法之辨难 95
三 “向戌弭兵”的是非之争 100
四 战道观的冲突与嬗变 102
第七章 墨子以“非攻”为核心的义战观 109
第二编 争鸣盛世 109
一 “非攻”说的社会伦理基础 110
二 “非攻”说的军事伦理内函 112
第八章 吴起的武德人格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120
一 吴起的武德人格特征 121
二 “举顺天人”的义战观 124
三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 126
四 “良将”德行论 128
第九章 孙膑对孙武军事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31
一 “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 132
二 “人为贵”的治军原则 135
第十章 《商君书》的“农战”“去战”“劝战”之道 140
一 “农战”兴国的增殖型国防价值论 140
二 “以战去战”的战争伦理观 143
三 “壹赏、壹刑、壹教”的劝战之道 147
第十一章 孟子的“仁战”说 150
一 “吊民伐罪的”的“仁战”标准 151
二 “仁人无敌于天下”说 153
一 “王霸合一”的安国方略 157
第十二章 荀子对儒家军事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57
二 “仁本”主义的战争观 159
三 “隆礼”教战和以“利”养“礼” 161
四 “顺命为上”的军事道德律令 164
第十三章 《尉缭子》的义战观和治军之道 167
一 “伐暴乱而定仁义”的义战观 167
二 先明礼后刑赏的治军之道 169
三 “必从己先”的将帅修养说 171
第十四章 《司马法》的军事伦理思想 174
一 “仁本”主义的战争观 175
二 以“礼”为核心的治军之道 179
三 将帅武德修养论 184
第十五章 《六韬》的军事伦理思想 188
一 民本主义的军事伦理观 189
二 “利”而“服”之的义战观 191
三 “五材十过”的论将之道 193
四 “存劝示惩”的赏罚论 197
第十六 《吕氏春秋》的军事伦理思想 203
一 “先德后武”的上德顺民适威说 203
第三编 在融合中发展 203
二 “义兵之为天下良药”说 207
第十七章 陈胜、吴广的武德情结 211
一 “揭竿而起”的伦理基础 212
二 “大楚兴,陈胜王”的得中之失 214
第十八章 刘邦、项羽武德人格比较 217
一 项羽的武德人格之失 218
二 刘邦的武德人格之得 222
一 韩信的“叛”与“忠” 228
第十九章 两汉名将的武功与武德 228
二 李广为将之道的“成”与“败” 231
三 卫青和霍去病的武德精神 233
四 马援的武德情怀 234
第二十章 《黄石公三略》的军事伦理思想 237
一 “得干”、“收本”的安邦安国之道 238
二 “崇礼”、“重禄”的“用兵之要” 241
三 以“五德”、“十二能”、“八祸”、“四明诫”为核心的武德规范体系 245
四 “刚柔相济”、“正己化人”的武德人格修身目标 248
第二十一章 曹操的武德实践 250
一 强兵足食,安国利民 252
二 内抑豪强,外御边敌 253
三 善俘安降,和军恤士 257
四 严于律己,守于节俭 261
第二十二章 诸葛亮的武德情操和将德论 263
一 “鞠躬尽瘁”、“以身殉国”的忠贞节气 264
二 将帅武德修养说 268
三 选将任贤之道 272
一 《李靖兵法》与《李卫公问对》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279
第四编 由衰微走向复兴 279
第二十三章 唐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279
二 《太白阴经》的“存亡在德”说和“贵和重人”思想 284
三 《长短经》的“五兵”分野说和“道德方略”论 290
第二十四章 北宋初期的国防伦理冲突与宋太祖的武德观 293
一 “黄袍加身”的武德意义 293
二 宋太祖国防伦理冲突中的决策性选择 295
第二十五章 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与岳飞的武德风范 300
一 “靖康之耻”与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 300
二 岳飞的武德人格及其武德治军实践 301
第二十六章 南宋的死亡与文天祥的“儒将”气节 306
一 宋蒙之战的伦理本质 306
二 文天祥的爱国气节与他的忠烈诗魂 307
第二十七章 宋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311
一 《虎铃经》的“人将”正身说和“先胜”之术 311
二 《权书》的“用仁济义之术” 315
三 《翠微北征录》的“和议”献策和“戒饬将帅之道” 318
一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军旅生涯 323
第二十八章 戚继光的国防伦理精神及其武德教育思想 323
二 戚继光的军旅人生观和“戚家军”的武德风貌 327
三 戚继光的武德教育思想 338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的军事爱国实践及其道德两难选择 356
一 抗清斗争中的民族气节与忠孝两难选择 357
二 保民爱国--受诏的根本宗旨 360
三 收复台湾的道德意义 361
第三十章 明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364
一 《陈纪》的“选练至精”说和“庸将败德”论 364
二 《投笔肤谈》“以谋为本”的武德方针和“将贤”标准 369
三 《草庐经略》的为将立身“五德”说 372
四 《兵经》的“缉睦”“德胜”和正军方略 375
第五编 同化·退化·转化 385
第三十一章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武德 385
一 努乐哈赤的武德实践精神 387
二 皇太极的武德人格特征 391
第三十二章 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的中华武德新文化的诞生 396
一 林则徐、魏源的国防伦理观 396
二 鸦片战争后反帝保华的国防英雄主义 400
第三十三章 太平天国对农民起义军武德的继承与发展 405
一 以夺权安民为核心的军事伦理观 406
二 以宗教迷信为手段的军事功利主义 409
三 反帝爱国的民族气节 414
四 洪秀全等人的武德人格 417
五 太平天国失败的伦理归因 422
第三十四章 孙中山对中华武德文化的创新 427
一 论军队的“灵魂” 427
二 论军人“精神之要素” 431
三 论军官的“精神品性” 432
后记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