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教育大事记(1949—1987) 9
上编 晚清时期的教育(1822—1911) 41
第一章 初等教育 41
第一节 私塾 41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2
第二章 中等教育 43
第一节 广雅书院 43
第二节 官办中学 45
第三节 私立中学 47
第四节 教会学校 48
第三章 职业教育 49
第一节 广州同文馆 49
第二节 师范学校 49
第三节 职业学校 50
第四章 书院 51
第一节 书院的产生、发展和变革 51
第二节 广州地区的书院 53
第三节 广东各地的书院 55
第五章 高等教育 61
第一节 学海堂、菊坡精舍、万木草堂 61
第二节 广东高等学堂 64
第三节 私立岭南大学 66
第六章 晚清时期的教育变革 67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教育改革 67
第二节 戊戌变法的教育主张 67
第三节 辛亥革命前夕的教育变化 68
中编 民国时期的教育(1912—1949) 73
第一章 教育管理 73
第一节 教育宗旨、方针 73
第二节 学制 74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构 75
第四节 教育经费 78
第二章 教师 81
第一节 编制 81
第二节 资格 81
第三节 管理 83
第四节 待遇 85
第五节 培训 88
第三章 各类教育 88
第一节 幼儿教育 88
第二节 特殊教育 90
第三节 初等教育 91
第四节 中等教育 93
第五节 高等教育 100
第六节 社会教育 103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教育 105
第一节 平民教育 105
第二节 教会学校、学潮 105
第三节 革命干部教育 107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111
第一节 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111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根据地的教育 113
第六章 教育研究 116
第一节 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 116
第二节 教育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118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交流 118
下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1949—1987) 120
第一章 教育领导管理体制 120
第一节 教育领导管理机构 120
第二节 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126
第三节 学校中共组织建设 130
第二章 教育经费 133
第一节 普通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133
第二节 普通教育经费 137
第三节 普通教育基建投资 139
第四节 高等教育经费 143
第五节 高等教育基建投资 145
第三章 教师队伍 148
第一节 概况 148
第二节 队伍建设 151
第三节 工资及福利待遇 155
第四节 职称评定 158
第五节 表彰 160
第四章 幼儿教育 161
第一节 概况 161
第二节 幼教工作 164
第三节 幼教队伍 165
第四节 经费 166
第五节 领导与管理 167
第五章 小学教育 168
第一节 概况 168
第二节 学制、课程 171
第三节 教学改革 171
第四节 德育 173
第五节 体育 173
第六节 民族小学教育 174
第七节 特殊教育 176
第六章 中学教育 178
第一节 概况 178
第二节 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 180
第三节 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 181
第四节 教学改革 188
第五节 德育 190
第六节 体育 191
第七节 美育 193
第八节 劳动技术教育 193
第九节 学校行政管理 194
第七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95
第一节 职业中学 195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202
第三节 技工学校 206
第八章 师范教育 207
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 207
第二节 高等师范教育 213
第三节 成人师范教育 216
第九章 普通高等教育 220
第一节 概况 220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28
第三节 教育与教学 230
第四节 科学研究 238
第十章 研究生、留学生 257
第一节 研究生 257
第二节 学位制 271
第三节 留学人员 275
第四节 外国留学生 276
第十一章 成人教育 277
第一节 概况 277
第二节 扫盲、初等、中等教育 280
第三节 高等、中专教育 285
第四节 高等、中专自学考试 291
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 292
第一节 教育科研机构与科研活动 293
第二节 教育学会与科研活动 294
第十三章 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建校与办学 300
第一节 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办中、小学 300
第二节 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办高等院校 303
编后记 308
CONTENTS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