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恢复性司法的产生与发展 1
二、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厘定 7
三、恢复性司法的运作形态 14
(一)恢复性司法的运作过程 14
(二)恢复性司法的运作模式 17
四、恢复性司法研究的现状与创新 20
上篇 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图景——五维度的考察第一章 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基础 27
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 27
(一)恢复性司法的犯罪观 27
(二)恢复性司法的刑罚观 30
二、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 33
(一)恢复性司法的哲学基础 33
(二)恢复性司法的社会学基础 35
(三)恢复性司法的犯罪学基础 37
(四)恢复性司法的刑事司法理论基础 46
第二章 恢复性司法中的被害人权益保护 52
一、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变迁及其权益保护 52
(一)被害人概念的界定及其诉讼地位的变迁 52
(二)现行刑事司法体系中被害人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54
(三)我国刑事被害人利益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8
二、恢复性司法中的被害人权益保护 63
(一)恢复性司法强化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63
(二)恢复性司法在保护被害人权益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71
三、恢复性司法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启示 76
(一)刑事司法理念的科学化 77
(二)以恢复性司法为指导,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78
第三章 恢复性司法中的加害人权益保护 80
一、恢复性司法对加害人权益保护的价值分析 80
(一)恢复性司法的一般价值 81
(二)恢复性司法对加害人权益的保护价值 84
二、加害人视角下恢复性司法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90
(一)恢复性司法存在损害加害人正当利益的可能性 90
(二)加害人视角下恢复性司法面临的其他挑战 92
第四章 恢复性司法中的社区参与 95
一、作为恢复性司法程序参与主体的社区 95
(一)社区的概念与特征 95
(二)社区是客观存在的 97
二、社区在恢复性司法中的作用 99
(一)社区在犯罪处理和防控中的作用 99
(二)社区在恢复性司法方案制定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101
(三)社区在恢复性协议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104
(四)不同恢复性司法模式下社区的角色和作用 106
三、恢复性司法中社区权益的保护 112
(一)社区参与恢复性司法程序权利的保障 112
(二)社区成员和谐关系的维护 114
四、恢复性司法视野中我国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 115
(一)社区居民归属感差 116
(二)社区文化和共同语言缺失 117
(三)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日益淡漠 118
(四)城市社区的参与水平低下 119
第五章 被害人宽恕:恢复性司法的温床 120
一、被害人宽恕的概念及其时空考察 121
(一)被害人宽恕的概念 121
(二)被害人宽恕在恢复性司法中的地位 126
(三)被害人宽恕的历史考察 128
(四)被害人宽恕的域外考察 132
二、被害人宽恕的理论基础 138
(一)被害人宽恕的犯罪学基础 138
(二)被害人宽恕的哲学基础 139
(三)被害人宽恕的方法论基础 140
(四)被害人宽恕的法学基础 141
三、被害人宽恕在我国的立法现状 142
(一)被害人宽恕在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142
(二)原因分析 144
四、被害人宽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可能变异 147
(一)被害人迫于压力而违心地做出“宽恕”的行为 147
(二)贪图一时之利的“宽恕” 148
(三)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可能也会导致被害人违心的宽恕 148
下篇 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实践——主要以山东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第六章 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实践 151
一、概念的厘清: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 151
(一)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兴起 151
(二)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形态 154
二、我国刑事和解勃兴的动因溯源 15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57
(二)实现案件分流、节省司法资源的内在要求 158
(三)契合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160
三、我国推行刑事和解的可行性 161
(一)“以和为贵”、“以德报怨”等传统思想是刑事和解的文化基础 162
(二)我国现行的刑事法律制度本身也蕴含着协商、恢复等价值理念,为刑事和解的推行提供了制度基础 162
(三)司法观念的变化为刑事和解的推行提供了观念基础 163
(四)刑事和解在我国的推行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163
第七章 刑事和解的规范考察 164
一、刑事和解的规范概览 164
(一)规范性文件的适用地域 165
(二)规范性文件的发布机关 165
(三)规范性文件的名称 166
(四)规范性文件的条数 166
二、适用的案件范围 166
(一)轻伤害案件 168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168
(三)其他案件 170
三、适用条件 170
(一)准入条件 171
(二)排除条件 172
四、适用阶段及各阶段的处理方式 173
(一)适用阶段 175
(二)各阶段的处理方式 175
五、刑事和解的操作模式 176
(一)被害人—加害人自行和解模式 176
(二)司法机关主持调解模式 177
(三)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模式 178
六、小结:刑事和解的基本特色 180
(一)产生动因:各方利益的契合 180
(二)具体程序:既有法律框架下的调整与改进 183
(三)目标效果:以赔偿为核心的恢复性效果的实现 185
第八章 刑事和解的运行实践——以山东为样本的实证调研 188
一、山东刑事和解实践的总体状况 188
二、烟台检察机关的“平和司法”实践 190
(一)平和司法模式的产生背景 191
(二)平和司法模式的运行现状 192
(三)平和司法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205
三、日照法院系统的刑事和解实践 211
(一)日照法院刑事和解实践的缘起 211
(二)日照法院刑事和解的实践探索 214
(三)日照法院刑事和解实践的社会反响 217
(四)刑事和解探索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障碍 222
(五)日照法院进行刑事和解探索的体会 223
第九章 刑事和解的理性建构——基于实证调研的思考 233
一、刑事和解建构的原则与理念 233
(一)刑事和解的建构原则 233
(二)刑事和解的建构理念 238
二、刑事和解的程序建构 246
(一)诉前和诉中阶段: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自诉案件 246
(二)侦查阶段:警察转处 249
(三)审查起诉阶段:起诉便宜 252
(四)审判阶段:量刑从宽 256
(五)行刑阶段:和解助回归 259
三、配套措施的跟进 260
(一)刑事和解程序的监督措施 260
(二)适用刑事和解程序与既有考核标准之间的协调措施 261
(三)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的建设 262
(四)“宽恕心理”的培育 267
(五)社区矫正的加强 269
代结语:刑事和解与量刑平衡的融贯性思考 272
一、刑事和解与量刑差异化 273
二、量刑平衡与刑事和解的边界 275
三、量刑平衡与刑事和解程序的正当化 280
参考文献 284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