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历史 3
第二章 分布 8
第三章 病原学 12
一、分类及主要参考株 12
二、形态结构 15
(一)形态染色 15
(二)结构 16
三、化学性质及分子遗传学 18
(一)大分子结构 18
(二)质粒 22
(三)基因重组 23
四、代谢与繁殖 24
(一)酶、底物运输及氧化 24
(二)大分子合成 26
(三)繁殖特点 27
五、变异性 31
(一)相变异 31
(二)耐药性变异 38
六、抵抗力及生活力 38
第四章 实验性感染 42
一、豚鼠 42
二、小鼠 45
五、家兔 47
四、大鼠 47
三、地鼠 47
六、猴 48
七、蜱 48
第五章 免疫学 52
一、抗原性 52
(一)LPS抗原 52
(二)抗原性蛋白 53
二、细胞免疫 54
三、抗体的作用 57
四、慢性Q热的免疫调节 59
一、实验病理学 61
(一)豚鼠 61
第六章 病理学 61
(二)小鼠 62
(三)猴 62
二、Q热的病变特征 62
(一)肺炎 62
(二)肉芽肿性肝炎 62
(三)骨髓肉芽肿 63
(四)心内膜炎 63
(五)肾小球肾炎 63
(六)其他 63
三、致病机理 64
(一)立克次体或其成分的毒性 64
(三)免疫病理 65
(二)非特异免疫辅助因素的作用 65
第七章 临床学 68
一、临床类型及表现 68
(一)急性Q热 68
(二)慢性Q热 74
(三)儿童Q热 79
(四)Q热与布鲁氏菌病混合感染 81
(五)免疫损害病人的Q热 82
二、诊断 82
三、治疗 83
(二)病原体分离标本 87
(一)血清学诊断标本 87
一、标本采集和处理 87
第八章 实验室诊断 87
二、血清学诊断 88
(一)补体结合(CF)试验 88
(二)微量凝集(MA)试验 91
(三)间接免疫荧光(IFA)技术 91
(四)ELISA 93
(五)其他 95
三、病原体分离与鉴定 95
(一)分离 95
(二)鉴定 98
(一)自然界循环 103
一、生态学特征 103
第九章 流行病学 103
(二)家畜间感染 107
二、传染源 109
三、传染途径 113
(一)呼吸道 113
(二)消化道 115
(三)其他 116
四、人群易感性 116
第十章 防制措施 118
一、一般防制 118
(一)人用疫苗 119
二、特异性预防 119
(二)动物疫苗 121
附录 123
一、立克次体实验室安全防护要求及规则 123
二、流行病学检材的采集与处理 124
三、常规染色法 125
四、稀释液配制 126
五、蜱血淋巴试验 127
六、抗原制备 128
七、免疫血清制备 130
八、实验动物的选择、观察与管理 131
九、鸡胚培养 132
十、红斑技术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