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视角:三权分立的理论评价和制度剖析 1
(一)三权分立理论的核心思想 1
1.限制王权、分权制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 1
2.民主、制约:分权理论的合理因子 4
(二)三权分立制度的形成过程 5
1.三权分立理论不等于三权分立制度 5
2.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相结合的 5
3.三权分立不是一种普遍模式 9
(三)三权分立制度的运行特点 10
1.权力分配的分立性 10
2.权力运转的党派性 10
3.工作机制的两重性 11
(四)三权分立制度的功能分析 11
1.三权分立不是最高的民主 11
2.三权分立不是权力监督的唯一方式 12
3.三权分立不是治国的唯一的、最佳的政体 13
二、橘枳之辨:中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 15
(一)国体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5
1.在国体确定的条件下政体对国体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15
2.“三权分立”政体模式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背离的 16
(二)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8
1.三权分立政体是中国的经济国情所不能承受的 18
2.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文化国情不相融洽的 19
3.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社会国情不相配合的 20
4.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民族国情不相适宜的 21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22
1.“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 22
2.“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和谐发展 23
3.“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 25
三、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内容 27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27
1.从革命根据地走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孕育阶段 27
2.新的政府、新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阶段 29
3.继往开来、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阶段 30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32
1.人民民主——我国主权的政体表现 32
2.民主集中——基本的政治组织和活动原则 33
3.党的领导——执政党和权力机关的统一关系 35
4.平等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族基础 36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表现 37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7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9
3.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42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色 43
1.广泛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基础 43
2.议行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特征 44
3.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补充 44
4多党合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党关系 45
四、他山之石:政体适应性的制度对比 46
(一)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政体模式 46
1.古往今来政体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性的 46
2.在相同的历史阶段政体在实质内容上是有一定共性的 47
(二)确立与坚持政体要从国情出发 49
1.最佳政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49
2.制度契合——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三权分立 49
3.水土不服——发展中国家移植“三权分立”政体的现实乱象 51
(三)三权分立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异质性 53
1.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不同 53
2.人员代表的意志不同 53
3.权力的分配运行不同 53
4.与选民的关系不同 54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的制度优势 54
1.当家作主——选择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适合性的体现 54
2.运行高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三权分立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 56
五、国情选择:中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 58
(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必然要求 58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反映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 58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我国国体的重要手段 60
(二)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现代中国政体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 61
1.西方代议制在近代中国的实验及其教训 61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64
(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阶段独特国情的现实需要 65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5
2.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性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6
3.中国多民族的特点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8
六、辩证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9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坚持和完善”的辩证关系 69
1.坚持和完善的辩证发展 69
2.民主和效率的兼收并长 69
3.权力和监督的互动规范 70
4.国情和国际趋势的和谐统一 70
(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70
1.更好地加强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领导 71
2.更好地促进人民代表大会独立行使人民委托的职权 72
3.更好地保证党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领导 72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73
1.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73
2.改进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 75
3.改进和完善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制度 75
(四)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自身建设 76
1.不断提高人大代表的自身素质 76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制度建设 78
(五)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80
1.切实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 80
2.有效改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82
后记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