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裂缝性油藏描述研究 1
第一节 油藏描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
第二节 裂缝性油田基本地质特征 2
一、地质概况 2
二、开发简况及开发效果 4
三、油田研究现状 5
第三节 裂缝性油藏的复杂性、特殊性 6
第四节 裂缝性油藏描述研究的技术流程 8
一、裂缝性油藏描述内容及其流程 8
二、裂缝性油藏描述关键技术与方法 9
第二章 裂缝系统描述原理及方法 12
第一节 裂缝系统描述原理 12
一、定性描述 12
二、定量表征 12
一、直接观测分析方法 13
第二节 裂缝系统描述方法 13
三、裂缝结构形态与构造的关系 13
二、钻井工程、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14
三、主要测井方法 15
四、实验室研究方法 18
五、其它方法 19
第三节 相似露头区构造裂缝系统描述 21
一、相似露头区的选取 21
二、构造裂缝的野外识别和描述 22
第四节 岩心裂缝系统描述 23
第五节 显微构造裂缝系统描述 24
一、火烧山油田显微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 25
二、分布规律 25
第三章 裂缝原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26
第一节 裂缝原模型 26
一、构造裂缝特征 26
二、构造裂缝与主控因素间的关系 32
一、构造应力场 34
第二节 裂缝形成机制 34
二、裂缝的形成期 35
三、构造裂缝发展演化历史 35
第四章 裂缝系统定量评价及预测 36
第一节 构造裂缝数值模拟法 36
一、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36
二、构造裂缝的模拟计算与预测 37
第二节 利用实验室分析资料评价并预测裂缝 42
一、利用岩心波速异性测定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 43
二、利用岩石凯塞效应测定就地三向应力大小 44
三、利用岩心的古地磁确定地层中应力方向与天然裂缝方向 45
第三节 储层裂缝测井评价 50
一、储层裂缝测井评价概述 50
二、利用SHDT识别评价裂缝 50
三、利用FMS识别评价裂缝 51
四、利用FMI测井识别评价裂缝 54
五、利用常规测井信息识别评价裂缝 57
一、钻井取心观测分析 64
第四节 钻井工程分析方法在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64
二、钻井液漏失分析 65
三、固井质量评价与裂缝预测 66
第五节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在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68
一、油井初期产能高、高产期短 68
三、油井见水快、含水上升快、水驱油效果差 69
四、裂缝的存在造成产注剖面的不均衡性 69
二、注水井注入压力偏低是构造裂缝存在的标志之 69
五、试井资料解释及高精度电子压力干扰试井分析评价裂缝发育地区 70
六、示踪剂试验判断储层中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和方位 71
第六节 储层裂缝综合识别与评价 73
一、储层裂缝识别概念模式 73
二、图版模式 73
三、多参数定量模式 74
四、储层裂缝综合识别与评价 74
一、沉积特征描述 82
第五章 基质储层描述及预测 82
第一节 基质储层特征描述 82
二、成岩作用特征描述 85
第二节 基质储层参数模拟及预测 92
一、基质储层特征分析 92
二、储层参数神经网络模拟预测 94
第六章 油藏渗流地质特征研究 102
第一节 裂缝与基质间的油水交换机制及影响因素 102
一、裂缝与基质间油水两相渗流的机理 102
二、岩心吸渗实验——基质岩块供油能力分析 102
三、影响大素 104
第二节 油藏渗流介质场划分及其渗流特性分析 105
一、试井资料重新解释及渗流介质划分 105
二、分布 106
三、不同渗流介质类型储层的渗流特性 106
第三节 油藏渗流屏障研究 107
一、隔层特征分析及评价 108
二、夹层研究 111
三、渗透性有限、厚度可忽略不计的夹层的特征 113
第四节 油藏渗流差异及剩余油分布特点 113
一、油水流动的偏流现象 113
二、水淹裂缝及未水淹裂缝的识别 114
三、剩余油分布特点 114
第五节 油藏渗流敏感性及注采压力系统评价 115
二、H3层压力系统基本特征 115
二、开发技术界限的确定及评价 116
第六节 开发层系、井网、井距的适应性分析 123
一、开发层系划分的依据 123
二、火烧山油田开发层系划分 123
三、井网、井距适应性分析 123
一、地层格架模型 124
二、构造模型 124
第一节 H3层油藏概念模型 124
第七章 裂缝性油藏地质模型及评价 124
三、沉积模型 125
四、成岩模型 126
五、流体地化模型 126
第二节 单井地质模型 127
第三节 井间储层裂缝分形预测模型 127
一、正演井间分形克里金的理论基础 128
二、正演井间分形克里金的具体步骤 130
三、分形维数计算 130
四、H3层井间裂缝分形预测模型 135
第四节 裂缝性储层静态地质模型 137
一、建模方法及步骤 137
二、基岩储层静态地质模型 138
三、裂缝平面分布模型 139
二、固井质量差为地层水和注入水流动创造了天然通道 148
一、注水非正常水窜严重 148
第五节 生产特征评价 148
三、油层污染严重 149
四、渗流介质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差 149
第六节 裂缝性储层综合评价及潜力区预测 149
一、储层裂缝分布评价 149
二、裂缝发育程度评价 149
三、基质储层综合评价 151
四、裂缝性储层综合评价及潜力区预测 151
一、分层注水 155
第八章 裂缝性油藏化化开发模式 155
第一节 调整产注剖面 155
二、酸化、压裂改造裂缝相对不发育层段 156
三、增注与封堵调相结合 156
第二节 不同渗流介质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157
一、行列注水措施 157
二、停注降压开采 161
三、强注强采、适时提液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