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文化:世纪之交的人类话题 1
目录 1
上篇 文化概论 3
第一章 文化是什么? 3
一、文化即“人化” 3
二、人的“向文而化” 10
三、双向生成的人生之旅 17
四、实践造就文化 22
五、文化解读的“文本” 26
第二章 文化的基本形态 32
一、物质文化:器物与经济 32
二、精神文化:知、情、意 39
三、制度文化:权利的结构与规则 44
一、主体:文化多样化的根据 50
第三章 文化的“多”与“一” 50
二、多样性统一的民族文化 56
三、主文化和亚文化 61
四、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 67
五、“文化趋同”的神话与现实 72
第四章 文化的“品”和“位” 80
一、“雅”“俗”之争的困惑 80
二、重新定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 85
三、知识分子与精神生产 89
四、文化绿洲与文化沙漠 95
第五章 文化的“命”和“运” 102
一、文化的空间、时间和生命力 102
二、文化的进化和退化 110
三、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命形态 115
四、文化命运的尺度 121
中篇 中华文化论 131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向——我们有什么?(上) 131
一、“人”的定位 132
神、天、人:“敬天畏命”? 132
人与己:“群而忘己”? 135
身、家、国:“修齐治平”? 140
官本位:人对自己的否定 144
二、义利与名实 147
“义利之辨”:重义轻利? 148
“理欲之辨”:人性本恶? 151
“名实之辩”:以名正实? 155
三、情理与法度 158
“人情圈”和“关系网” 159
从“礼治”到“法治” 163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我们有什么?(中) 168
一、道器之辨:生活境界的追求 168
二、体用之辨:文化认同的困惑 173
三、知行之辨:思维方式的导向 180
四、阳刚阴柔之辨:文化气质的得失 187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我们有什么?(下) 197
一、我们的优势和劣势 198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99
“克己复礼”的道德化情结 203
二、强弱相生,优劣互成 209
科学:只差一点“精神” 210
道德:谁在“推己及人”? 214
信仰和宗教:“急时抱佛脚” 221
保守与虚无:对待传统的两个极端 229
三、民族复兴的根基 229
精华和糟粕:传统不是“烂苹果” 235
二元化:一个容易忽视的误区 242
自强不息:我们的权利和责任 246
下篇 新文化论 255
第九章 现代化的挑战——我们缺什么? 255
一、艰难曲折的求索之路 255
现代化——人类文明的台阶 255
先驱的梦想与历史的告诫 259
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4
二、市场经济与文化转型 270
经济转型的文化意蕴 270
价值观念的变革与重建 278
三、文化沙漠化预警 288
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289
伪科学疯狂抢滩 291
消费文化畸形发育 296
创新机制的困扰 302
四、路在何方?——三种导向之争 307
“向外看”的“西化论” 308
“向后看”的“传统论” 314
“向前看”的“创建论” 320
第十章 脚踏实地的目标——我们要什么?(上) 325
一、起点定位:初级阶段 325
二、富强——物质文化现代化 329
高科技与未来物质文明 330
市场催生的经济文明 333
走上创新之路 339
三、民主——制度文化现代化 343
民主的本质和形式 344
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 348
从“法制”到“法治” 353
四、文明——文化与经济共荣 360
莫使“两手”成“二元” 361
“搭台”与“唱戏” 367
精神文化能否进入市场? 373
文化产业与“知识经济” 379
第十一章 精神文明新境界——我们要什么?(下) 386
一、精神的家园——价值观念 386
社会主义:庄严的宗旨 386
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392
信仰的升华 396
二、科学和教育:为了人的价值 404
科教——兴国之大道 404
从工具化到人本化 412
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421
纠正教育思想的偏差 429
三、道德:从情感到理性 437
滑坡与爬坡:触发新的思考点 438
错位与归位:道德观念的基础 442
集体与个人:超越“二论背反” 452
理想与现实:道德建设的层次 466
结语: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 477
新世纪,新文化 478
民族的文化 483
科学的文化 486
大众的文化 490
跋 496
主要参考书目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