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谷书堂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40070715
  • 页数:858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1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9

三、关于再版后的本书 17

第一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安排和体制选择 23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3

第一节 生产力的基本规定 23

一、生产力的定义 23

二、生产力的构成 24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26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6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26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8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的两条主线:生产工具、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协作和管理的发展 28

一、生产力实体性因素及技术的发展 28

二、分工、协作和管理的发展 33

一、生产力发展对古代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 36

第四节 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 36

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 37

三、生产力与历史上主要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39

第五节 由生产力标准所引起的思考 45

一、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一致性 45

二、生产力标准的普遍性和惟一性 46

三、生产力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47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权和所有制结构 49

第一节 产权和所有制的产生及其功能 49

一、产权和所有制的概念 49

二、产权和所有制的产生 50

三、产权和所有制的作用 53

第二节 产以和所有制决定的依据 55

一、对生产力标准的分析 55

二、交易、交易费用和建立产权的成本 56

三、产权和所有制的决定 57

一、公有制的内涵和特征 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5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6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62

四、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64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演变 67

第一节 传统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关系 67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在传统体制下的演变 67

二、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建立的原因 68

三、对50年代建立传统所有制关系的反思 70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73

第二节 80年代以来我国所有制的改革与发展 73

二、国家所有制的改革 76

三、集体所有制的改革 8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 83

第一节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83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最佳配置 83

二、经济资源最佳配置方式的选择 85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87

第二节 市场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87

二、市场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 8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93

一、国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必要性 93

二、国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中的矛盾性 9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98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9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9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100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 101

第一节 经济体制的本质规定及表现形式 101

一、经济体制的界定 101

二、经济体制的决定因素及表现形式 102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及利弊分析 105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05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107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09

一、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反思 112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12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114

第四节 中国现阶段市场化程度及演变趋势 114

一、市场化的界定和特征 115

二、市场化的成因 116

三、市场化的指标 116

四、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119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特定内涵 12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 122

第一节 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矛盾 122

二、按劳分配原则借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125

三、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矛盾 1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132

一、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 13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是由其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134

二、社会主义财富的分配是以财富的生产为基础的 1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富的生产和分配 135

一、分配理论与生产理论的关系 135

三、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价值表现 138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政策 14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收入 144

一、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 144

二、劳动收入量的规定 145

三、劳动收入的形式 146

四、劳动市场与劳动收入量的决定 1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劳动收入 151

一、非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 151

二、非劳动收入的数量规定 151

三、非劳动收入的形式 15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 153

一、平等的双重经济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154

二、平等与效率的替换 156

三、公平的涵义 157

四、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政策 159

第二篇 经济主体与微观经济运行 167

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的理论与方法 167

第一节 微观经济分析的对象与方法 167

一、本篇的结构与方法 167

二、本篇的两个理论支点 169

第二节 中国企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173

一、企业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 173

二、企业理论演进的四个阶段 175

三、企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82

第三节 组织理论研究追踪 186

一、组织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特点 186

二、“微观之微观经济学” 188

三、“第三种组织形态” 190

第九章 现代企业制度 192

第一节 企业与现代企业 192

一、企业 192

二、现代企业 195

第二节 产权制度 198

一、所有权的分散性与灵活转让性 198

二、所有权与控制权 202

第三节 委托一代理制度 204

一、代理问题 204

二、代理成本 206

三、制度安排与设计 207

一、国有企业的现状与问题 211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211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与争论 212

三、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 215

第十章 企业经营机制与多样企业制度模式选择 219

第一节 企业经营机制及其构成 219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 219

二、经营决策机制 220

三、刺激驱动机制 221

四、内在约束机制 222

五、得益制衡机制 223

六、资产营运机制 224

第二节 企业经营机制的结构特征 225

一、整体性 225

二、层次性 226

三、开放性 227

第三节 股份合作制企业制度 228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及特点 229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231

三、股份合作制兴起的客观基础 232

四、关于股份合作制的争议 234

第四节 个体经营与私营企业制度 237

一、个体私营企业的产权特征与企业制度形式 238

二、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39

第十一章 企业行为Ⅰ:决策与创新 242

第一节 企业的经营目标 242

一、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 242

二、企业经营目标类型分析 244

三、中国企业经营目标的转换 247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决策 248

一、企业决策机制与决策类型 249

二、决策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 249

三、决策组织:董事会和经理层 251

四、决策责任与决策权的对称 251

第三节 企业创新与创新机制的构造 253

一、企业创新的内容 253

二、中国企业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254

三、中国未来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趋势分析 256

四、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的构想 259

五、企业创新机制的构造 261

第十二章 企业行为Ⅱ:企业发展 264

第一节 融资、投资与资本经营 264

一、融资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企业的融资 264

二、投资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投资 267

三、企业的资本经营与市场环境 269

一、资产重组及其实现形式 272

第二节 资产重组与企业并购 272

二、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及其启示 274

三、中国的企业并购 277

第三节 企业集团及其发展战略 279

一、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特征 279

二、中国发展企业集团的必要性 281

三、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283

第一节 作为消费主体的家庭 286

一、家庭的基本消费和消费目标 286

第十三章 作为市场主体的家庭经济行为 286

二、家庭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 288

三、我国家庭消费模式的变化 290

四、家庭收入与家庭储蓄 292

第二节 作为劳动主体的家庭 293

一、劳权的性质 293

二、劳动者的就业 298

三、家庭收入及其构成 302

一、家庭投资的兴起及家庭投资的方式 307

第三节 作为投资主体的家庭 307

二、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 309

第十四章 农户及其经济行为 311

第一节 农村产权制度变迁与农户承包经营 311

一、两种体制下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 311

二、农村财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313

三、农户承包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315

第二节 农户的经营行为 317

一、家庭承包制与农户投资行为 318

二、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户投资行为 319

三、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户投资行为 320

第三节 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与劳动力转移 321

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 322

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323

三、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产业选择 325

第四节 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326

二、以合作为依托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 327

一、家庭经营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 327

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328

第十五章 现代市场与市场运行绩效 331

第一节 市场契约与交易法规 331

一、市场关系的实质是契约关系 331

二、行为规范与市场秩序 333

三、市场经济的法制化 336

第二节 现代市场结构 338

一、市场结构及其类型 338

二、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与信息量 340

三、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342

第三节 “市场成功”与“市场失效” 346

一、市场功能与“市场成功” 346

二、“市场失效”及其类型 348

三、非市场与“非市场失效” 351

四、小结:市场与政府 353

一、宏观经济学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357

第一节 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宏观经济 357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 357

第三篇 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357

二、努力实现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 358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概念 359

第三节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及内在联系 361

一、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性与周期波动 362

二、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变化与成因 363

三、1978年以来中国失业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364

第四节 经济增长的的国际比较 366

第五节 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 368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68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国家干预理论的否定与新凯恩斯理论的兴起 370

第十七章 总需求 372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和总需求 372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几种方法 372

二、投资恒等储蓄 374

三、中国总需求构成的历史变化 375

四、总需求构成的国际比较 376

第二节 总供求均衡与自动调整 377

一、存货投资与总供求均衡 377

二、总供求的自动均衡 378

第三节 收入一支出模型 380

一、45°线与总支出模型 380

二、政府如何调整总支出水平 382

第四节 支出收入乘数与支出限制 383

一、支出收入乘数 383

二、财政、税收制度与乘数 384

三、政府支出与财政收支平衡 385

四、平衡预算乘数 386

第十八章 总需求管理概要 387

第一节 IS-LM模型 387

一、投资函数及R的意义 387

三、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389

二、货币需求 389

四、IS-LM模型对经济自动实现均衡的解释 392

五、IS和LM曲线的斜率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393

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乘数 397

第二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398

一、总需求曲线及含义 398

二、总供给曲线斜率对总需求政策效果的影响 400

四、制度性总需求膨胀与制度性总需求紧缩 401

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 401

第十九章 消费、投资与总需求 404

第一节 消费行为和消费函数 404

一、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缺陷 405

二、凯恩斯消费函数在中国适用性的研究 406

三、消费和储蓄的前向预期消费理论 407

四、消费、储蓄和实际利率 410

五、中国的消费函数及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410

第二节 投资行为和投资函数 412

一、加速原理与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414

二、合意资本K的决定 415

三、从实际K到合意K的调整 416

四、税收与投资 417

五、资产的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 418

第二十章 总供给与总供求均衡 420

第一节 潜在总供给 420

二、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与潜在总供给 421

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 421

第二节 潜在总供给的变化 422

第三节 实际总供给的决定 425

一、价格灵活调整:实际总供给恒等于潜在总供给 425

二、价格刚性:实际总供给持续偏离潜在总供给 426

三、实际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426

四、预期与实际总供给曲线的变化 428

一、要素投入和社会最大的产量 430

五、中国是否存在理性预期 430

第四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及宏观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 432

附录:预期对中国实际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 435

第二十一章 总供给政策 436

第一节 总供给政策为什么重要 436

一、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缺陷 437

二、消除外部冲击影响要求制定合理的总供给政策 439

第二节 总供给政策的结构分析 440

一、出口生产部门和国内生产部门 441

二、外部冲击、结构调整与总供求均衡 442

三、外部冲击、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宏观经济均衡 443

第三节 总供给政策的微观基础 444

一、政府政策的微观经济影响 445

二、价格机制与结构调整 446

三、建立一个健全的劳动力市场 448

第二十二章 政府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451

第一节 财政制度与财政收支 451

一、中国国家财政收支概览 452

二、中国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 454

一、税收自动稳定器 455

第二节 财政政策工具 455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456

三、中国如何使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458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 460

一、拉弗曲线:税收的供给效应 461

二、李嘉图等价 462

三、财政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 464

四、1994年中国财税改革 466

第四节 财政赤字与债务的动态积累 468

一、财政赤字的弥补 468

二、中国财政赤字与债务-收入比例的动态变化 470

第二十三章 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472

第一节 货币需求 472

一、货币、货币量及货币需求的概念 472

二、中国货币需求概览 473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 474

四、鲍莫-托宾模型的意义 474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475

六、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检验 476

七、M2与利率变化的关系:货币需求函数的深入分析 478

第二节 货币与货币供给机制 479

一、准备金-存款比率 480

二、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481

三、基础货币供给和货币创造 482

四、货币乘数 483

五、中国货币制度改革 483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485

一、1993-1998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485

二、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 488

三、货币政策目标 490

第二十四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491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及与汇率、利率的关系 491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览 491

二、贸易差额与汇率 492

三、资本项目与利率 494

四、国际收支平衡方程与EB曲线 495

五、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496

第二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499

一、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500

二、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 501

三、国际套利与利率平价 505

第三节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506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507

二、固定汇率与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508

三、资本管制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510

四、总供给曲线与固定汇率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513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与改革方向 513

一、钉住汇率决定的基础 514

二、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基础 515

三、现行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及缺陷 516

四、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改革方向 517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 523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 523

第四篇 经济增长与发展 523

第二十五章 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阶段 523

二、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525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与演进 527

一、经济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527

二、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529

三、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 537

四、拓展与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现状与趋势 539

第三节 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541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 542

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 543

三、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544

四、中国的二元经济特征 546

第二十六章 二元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551

第一节 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发展趋势与发展目标 551

一、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 551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趋势 554

三、传统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 557

第二节 农业剩余及生产率提高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60

一、农业剩余与二元经济转换 560

二、农业生产率提高与两部门平衡发展 562

第三节 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发展 564

一、发展中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565

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形式与家庭农场 566

第四节 我国农业发展简史及现状 569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简史 569

二、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571

第五节 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 574

一、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理论 574

二、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意义 575

三、影响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因素 576

四、中国农村非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578

一、工业化的内含与意义 581

第一节 工业化与城市工业的地位 581

第二十七章 二元经济中的城市非农业发展 581

二、工业化的过程与测度 583

第二节 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历史与现状 586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587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逐步深化的工业化阶段 591

三、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593

第三节 城市服务业的现状与趋势 595

一、城市服务业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595

二、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概述 598

第四节 城市化 601

一、城市化的概念、发展过程及测度 601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现状 602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604

第二十八章 二元经济平衡发展与产业结构 606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理论 606

一、平衡增长理论 606

二、非平衡增长论 609

一、二元经济平衡发展的基本理论 614

第二节 二元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614

二、中国经济平衡发展问题 616

第三节 产业结构理论和三大产业的平衡发展 617

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617

二、库兹涅茨的贡献 618

三、钱纳里等人对库滋涅茨理论的发展 619

四、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和展望 619

第四节 城乡平衡发展 621

一、城乡平衡发展的基本模型 621

二、中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628

第五节 地区平衡发展与“发展极”、“梯度推移”和“地理二元”论 629

一、“发展极”理论 629

二、“地理二元”论 630

三、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模式 631

四、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632

第一节 二元经济中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635

第二十九章 二元经济中增长方式转型及均衡发展 635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内涵 636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制约因素 637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技术进步 639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 644

一、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645

二、适宜速度或最佳速度的标志 645

三、“最佳速度”与“最优速度”的区别 648

一、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 650

第三节 经济增长周期与均衡发展 650

二、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内在机制 651

第三十章 经济增长模型与二元经济发展 660

第一节 东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形成与演化 660

一、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形成 660

二、新古典与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662

三、东欧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664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65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666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667

第三节 新经济增长理论 668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 669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 671

第四节 中国二元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673

一、经济总量增长的实证分析 673

二、两部门增长的实证分析 680

第三十一章 过剩劳动、人力资本及收入分配差别 688

第一节 二元经济中的人口、过剩劳动及劳动力流动 688

一、二元经济国家的人口发展特点 688

二、二元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691

三、二元经济中的失业与就业扩展 692

四、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 696

五、中国的人口与劳动力供求态势 702

第二节 二元经济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 704

一、人力资本的形成 705

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707

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医疗保健 708

四、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成就与问题 712

第三节 劳动要素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 713

一、单一公有制情况下一元经济中的收入差别变动 713

二、单一公有制情况下二元经济中的收入差别变动 716

三、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收入差别变动 717

第四节 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比较 720

一、私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关注的变量 720

二、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关注的变量 722

三、“私有经济倒U模型”的局限与“公有经济倒U模型”的发展 723

第三十二章 资本积累与金融深化 726

第一节 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726

一、资本积累在二元经济转换中的作用 726

二、资本稀缺对二元经济转换的障碍 729

三、促进资本形成推动二元经济转换的战略 731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问题 734

一、传统体制下的资本积累模式 734

二、体制变革中新积累格局的形成 737

三、新的资本积累格局对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 739

四、新积累格局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趋势 740

第三节 金融深化与二元经济发展 741

一、金融深化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741

二、中国金融深化进程及其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744

第四节 利用外资与资本积累 746

一、利用外资与资本积累结构的变化 747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积累效率的影响 753

第三十三章 二元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与知识经济 758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涵义、类型与测算 758

一、技术进步的涵义与类型 758

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测算 761

第二节 二元经济中技术进步的理论与实践 764

一、二元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764

二、发展中国家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实例:绿色革命 766

第三节 中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状况 770

一、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 770

二、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状况 771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774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高科技产业 774

二、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 776

第三十四章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体制改革 782

第一节 自然资源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82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782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784

三、自然资源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85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786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 786

二、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787

三、二元经济条件下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790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791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791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793

第四节 如何在二元经济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796

一、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796

二、在二元经济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798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发展 800

第三十五章 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806

第一节 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806

一、封闭经济的局限性 806

二、封闭条件下的二元经济 809

三、“缺口理论”与对外开放 810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与对外贸易政策 812

一、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 813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 816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利用外资政策 819

一、对外开放与技术进步 820

二、对外开放与外资政策 822

第四节 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826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 826

二、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 829

第一节 从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 832

一、向现代一元经济过渡的转折点 832

第三十六章 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832

二、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的可能性 834

三、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中面临的挑战 836

四、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838

第二节 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 838

一、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 838

二、现代一元经济的发展趋势 840

一、西方发达经济的发展 841

第三节 当今发达经济的现状 841

二、当前发达国家经济的现状 843

三、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844

四、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 845

第四节 中国迈向发达经济的发展战略 845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 846

二、中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848

三、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 849

主要参考文献 854

后记 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