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吐鲁番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28062639
  • 页数:11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政区沿革、自然环境、绿洲水利、林业、人口、民族、宗教、人物等三十八编共207章,是一部研究吐鲁番市的综合性资料著作。

序 1

凡例 1

概述 2

大事记 12

第一编 政区沿革第一章 位置与沿革 84

第一节 位置面积 84

第二节 沿革述略 84

第二章 政区变迁 85

第一节 车师国疆域 85

第二节 高昌郡辖区 85

第三节 高昌王国疆域 86

第四节 西州政区 87

第五节 高昌回鹘疆域 88

第六节 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总督辖区 88

第七节 吐鲁番厅辖区 88

第八节 吐鲁番县辖区 89

第九节 吐鲁番市辖区 89

第三章 乡镇街道概况 90

第一节 老城路办事处 90

第二节 高昌路办事处 90

第三节 大河沿镇 90

第四节 七泉湖镇 90

第五节 亚尔乡 91

第六节 葡萄乡 91

第七节 艾丁湖乡 92

第八节 恰特卡勒乡 92

第九节 三堡乡 93

第十节 二堡乡 93

第十一节 胜金乡 93

第二编 自然环境 100

第一章 地质 100

第一节 地层 100

第二节 地质历史 103

第二章 地貌 103

第一节 博格达山 104

第二节 火焰山和盐山 104

第三节 觉罗塔格山 105

第四节 艾丁湖 105

第五节 戈壁沙地 105

第六节 绿洲 106

第三章 气候 106

第一节 气候要素 106

第二节 四季气候 109

第三节 气候分区 110

第四节 物候 110

第四章 水文 112

第一节 地表水 112

第二节 地下水 113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113

第一节 土壤 113

第二节 植被 116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117

第一节 动物 117

第二节 植物 119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22

第一节 干旱 122

第二节 洪灾 123

第三节 霜冻 123

第四节 地震 124

第三编 绿洲水利 126

第一章 坎儿井 126

第一节 坎儿井起源 127

第二节 坎儿井建设 127

第三节 坎儿井规模 128

第四节 坎儿井灌溉效益 129

第五节 坎儿井研究 130

第二章 水利工程 130

第一节 引水工程 130

附:新疆省长兼督办新疆军务善后事宜公署训令—令吐鲁番县知事陶明樾 133

第二节 蓄水工程 134

第三节 提水工程 136

第四节 防洪工程 137

第五节 排水治碱工程 137

第六节 草原水利工程 137

第三章 水利管理 138

第一节 渠道管理 138

第二节 水库管理 138

第三节 坎儿井管理 139

第四节 机电井管理 139

第五节 灌溉管理 140

第六节 农电管理 141

第七节 抗旱 141

第八节 灌溉效益 142

第四章 农区改水和水能利用 143

第一节 农区改水 143

第二节 滴灌 143

第三节 水能利用 144

第五章 水利机构 146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146

第二节 水利事业机构 146

第四编 林业 148

第一章 林业分区 148

第一节 天山水源涵养林区 148

第二节 平原防护经济林区 149

第三节 荒地固沙护牧林区 149

第二章 天然林 150

第一节 面积和分布 150

第二节 林材蓄积量 150

第三章 人工造林 151

第一节 育苗 151

第二节 林木营造 151

第三节 义务植树 153

第四节 树种 154

第四章 经营管理 156

第一节 林木所有制 156

第二节 林木管护 156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59

第五章 林业机构 161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61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61

第五编 防风治沙 164

第一章 大风成因与危害 164

第一节 成因与特点 164

第二节 程度与危害 167

第三节 干热风 169

第四节 沙害 171

第五节 风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71

第二章 防风治沙措施 172

第一节 植树防风挡沙 172

第二节 种草固沙 178

第三节 耕作治沙 180

第四节 节水防风治沙 181

第五节 机械方法防风固沙 183

第三章 沙漠防治研究 185

第一节 治沙站 185

第二节 沙漠植物园 186

第三节 研究成果与推广 187

第四章 盐碱化土壤改良 190

第一节 盐渍土壤分布 190

第二节 改良措施 191

第五章 风沙防治效益 191

第一节 防风效益 191

第二节 固沙效益 192

第三节 改良气候 193

第四节 经济收益及成本核算 194

第六编 人口 198

第一章 源流 198

第二章 人口数量 199

第一节 汉唐时期人口 199

第二节 明清时期人口 199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人口 20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 201

第三章 人口分布 202

第一节 城镇人口 202

第二节 农村牧区人口 203

第三节 人口密度 204

第四章 人口构成 205

第一节 性别构成 205

第二节 年龄构成 205

第三节 职业构成 206

第四节 民族构成 207

第五章 人口素质 210

第一节 身体素质 210

第二节 文化素质 210

第六章 人口调查 212

第一节 人口普查 212

第二节 抽样调查 212

第七章 计划生育 214

第一节 人口增长 214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 216

第三节 节育与晚婚 217

第四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 220

第七编 民族 222

第一章 车师土著 222

第一节 居住史 222

第二节 生活习惯 222

第二章 突厥 223

第一节 迁入史略 223

第二节 生活习俗 223

第三章 铁勒诸部 223

第一节 迁入史 223

第二节 生活习俗 224

第四章 维吾尔族 224

第一节 迁居史略 224

第二节 风俗 225

第五章 汉族 229

第一节 迁居史略 229

第二节 风俗 230

第三节 古代姓氏 231

第六章 回族 231

第一节 迁居史略 231

第二节 风俗 232

第七章 其他民族 233

第一节 蒙古族 233

第二节 满族 233

第八章 民族关系 234

第一节 邻里关系 234

第二节 语言关系 234

第三节 互相收养子女 235

第四节 团结互助 235

第九章 民族工作 238

第一节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239

第二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40

第三节 改善少数民族生活 241

第四节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 241

第五节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42

第六节 民族工作机构 242

第八编 社会生活 244

第一章 社会经济关系 244

第一节 北凉时期和高昌王国社会经济关系 244

第二节 唐西州时期社会经济关系 245

第三节 高昌回鹘王国社会经济关系 247

第四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关系 24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经济关系 249

第二章 城镇居民生活 250

第一节 职工生活 250

第二节 个体经营者生活 254

第三章 农牧民生活 255

第一节 经济收入 255

第二节 消费水平 257

第四章 家庭 259

第一节 家庭规模 259

第二节 五好家庭 260

第三节 农村奔小康 260

附一:吐鲁番农村小康乡(镇)标准(修订) 260

附二:吐鲁番农村小康户标准(修订) 261

第五章 社会风尚 262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 262

第二节 学习雷锋 263

第三节 “三优一学” 264

第四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 267

第五节 军民共建文明单位 267

第九编 城乡建设 275

第一章 城乡规划 275

第一节 城镇规划 275

第二节 农村规划 278

第二章 市区建设 278

第一节 古代城址建筑 278

第二节 新城建设 279

第三章 乡镇建设 283

第一节 镇区建设 283

第二节 乡村建设 284

第四章 建筑风格 285

第一节 风格类型 285

第二节 生土建筑 286

第五章 房地产 287

第一节 房产管理 287

第二节 地产管理 288

第三节 土地管理 288

第六章 环境监测与治理 289

第一节 环境监测 289

第二节 市区绿化与环境治理 290

第七章 城乡建设机构 29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291

第二节 城乡建设企事业机构 292

第三节 建筑业 293

第十编 农业 297

第一章 历代屯垦 297

第一节 两汉屯垦 29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屯垦 297

第三节 唐代屯垦 298

第四节 清代屯垦 29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屯垦 299

第二章 农业资源 302

第一节 土地资源 302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 304

第三章 农机具 305

第一节 畜力农具 306

第二节 农用动力机具 306

第三节 农机具制造维修 307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308

第五节 农机管理 308

第四章 种植业 310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311

第二节 种植区划 314

第三节 农作物 316

第五章 蚕桑与养殖 325

第一节 蚕桑 325

第二节 养殖 326

第六章 农业技艺 328

第一节 改良土壤 328

第二节 施肥 328

第三节 轮作复种 328

第四节 地膜覆盖 329

第五节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329

第七章 农业经营 331

第一节 投入产出水平 331

第二节 主要产品和产量 332

第八章 农业机构 336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336

第二节 事业机构 336

第三节 农场 337

第十一编 葡萄 340

第一章 葡萄栽培述略 340

第一节 文献记载 340

第二节 考古实物 341

第三节 葡萄生产 342

第二章 葡萄与气候 344

第一节 葡萄与温度 344

第二节 葡萄与光照 345

第三节 葡萄与降水 345

第四节 葡萄与灾害性气候 345

第三章 葡萄品种 346

第一节 品种资源 346

第二节 栽培品种 347

第四章 葡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 350

第一节 葡萄栽培 350

第二节 葡萄病虫害防治 351

第五章 葡萄生产基地建设 353

第一节 葡萄商品生产基地 353

第二节 葡萄基地政策 353

第六章 贮藏与加工 354

第一节 贮藏保鲜 354

第二节 制干 355

第三节 酿酒与制罐 356

第七章 经营效益与价格 357

第一节 经营效益 357

第二节 葡萄价格 359

第十二编 畜牧 362

第一章 生产体制 362

第一节 私营放牧和牧业合作化 362

第二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363

第二章 草场 364

第一节 天然草场 364

第二节 草场基本建设 367

第三节 草场协议 368

第四节 农区饲草饲料资源 368

第三章 牲畜 369

第一节 羊 369

第二节 牛 370

第三节 马 372

第四节 驴 373

第五节 其他畜禽 373

第四章 牲畜饲养 375

第一节 草场牧放 375

第二节 农区养畜 375

第三节 转场 376

第四节 繁殖 376

第五节 剪毛 377

第六节 育肥 377

第七节 奶牛饲养 379

第八节 牲畜饲养结构 380

第九节 牧业灾害及抗灾保畜 381

第五章 畜病防治 382

第一节 畜病 383

第二节 农药中毒 384

第三节 预防 384

第六章 经营管理 385

第一节 饲养量 385

第二节 经营效益 387

第三节 畜牧机构 390

第十三编 乡镇企业 392

第一章 经营体制 392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393

第二节 村办企业 393

第三节 联办企业 394

第四节 个体企业 395

第二章 经营行业 395

第一节 加工业 395

第二节 化学工业 397

第三节 开采业 397

第四节 水电工业 398

第五节 建材业 398

第六节 建筑业 401

第七节 交通运输业 401

第八节 其他工业 401

第九节 商业 402

第十节 饮食业 402

第十一节 旅游服务业 402

第三章 经营管理 40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03

第二节 产业结构 405

第三节 经济效益 406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07

第十四编 工业 411

第一章 矿产资源 411

第一节 煤炭石油矿 411

第二节 化工原料矿 412

第三节 有色金属矿 412

第四节 非金属矿 413

第二章 经营体制 414

第一节 官办手工业 415

第二节 民营工业 415

第三节 集体工业 416

第四节 国有工业 416

第三章 工业行业 417

第一节 能源工业 417

第二节 采矿业 419

第三节 盐化工业 420

第四节 酿造业 421

第五节 食品工业 422

第六节 加工修造 423

第七节 棉纺服装和特需用品工业 424

第八节 其他轻工业 427

第九节 建材陶瓷工业 428

第四章 经营管理 430

第一节 工业结构 430

第二节 经营效益 432

第三节 机构队伍 436

第十五编 交通 438

第一章 古道 438

第一节 两汉时期古道 438

第二节 隋唐时期古道 438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古道 439

第二章 公路 440

第一节 312国道 441

第二节 省道 441

第三节 市乡公路 442

第四节 垦区公路 443

第五节 矿区公路 444

第六节 旅游公路 444

第七节 牧区公路 445

第八节 乡间公路 445

第九节 吐—乌—大高等级公路 445

第三章 桥梁 446

第一节 大型桥梁 446

第二节 中型桥梁 446

第三节 小型桥梁 446

第四章 公路运输 447

第一节 畜力运输 447

第二节 汽车客运 448

第三节 汽车货运 449

第四节 经营管理 451

第五章 铁路运输 453

第一节 兰新铁路吐鲁番段 453

第二节 南疆铁路吐鲁番段 455

第六章 航空运输 456

第一节 导航站 456

第二节 导航业务 456

第十六编 邮电 458

第一章 邮政 458

第一节 烽燧 458

第二节 馆驿 459

第三节 军台驿站 460

第四节 裁驿设邮 462

第五节 局所和邮路 462

第六节 邮政业务 463

第七节 邮政通信质量 466

第二章 电信 468

第一节 筹办电信 468

第二节 电信设备和网络 469

第三节 电信业务 474

第四节 电信质量 476

第三章 经营管理 477

第一节 经营体制 477

第二节 业务收支 478

第四章 机构与职工队伍 479

第一节 机构 479

第二节 职工队伍 480

第十七编 商贸 482

第一章 商业体制 482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82

第二节 国有商业 485

第三节 集体商业 487

第二章 商贸网点 489

第一节 批发站 489

第二节 零售网点 489

第三节 农贸集市 490

第三章 商品购销 492

第一节 贡赐贸易 492

第二节 帛练、牲畜交易 493

第三节 百货购销 493

第四节 五金交电购销 494

第五节 石油购销 495

第六节 烟、酒、糖、糕点购销 495

第七节 茶畜购销 496

第八节 日用杂品购销 497

第九节 农牧业生产资料 497

第十节 葡萄、瓜果购销 498

第十一节 棉花、烟叶购销 499

第十二节 蔬菜、副食品购销 501

第十三节 物资购销 503

第十四节 废品回收利用 505

第四章 饮食服务 505

第一节 饮食业 505

第二节 服务业 506

第五章 外贸 506

第一节 商品收购 506

第二节 调拨与出口 508

第六章 商品储运 509

第一节 储存 509

第二节 运输 510

第十八编 粮食 512

第一章 粮油购销 512

第一节 粮食收购 512

第二节 油料收购 514

第三节 粮油议购 515

第四节 粮油销售 515

第五节 粮油票证管理 520

第二章 粮油储运 521

第一节 粮仓建设 522

第二节 粮食保管 522

第三节 粮食调运 523

第三章 粮油加工 524

第一节 粮食加工 524

第二节 油品加工 525

第三节 饲料加工 525

第四章 经营管理 526

第一节 机构 526

第二节 粮食市场管理 526

第三节 财务管理 527

第四节 经营效益 530

第十九编 旅游 535

第一章 旅游资源 535

第一节 自然景观 535

第二节 人文景观 537

第二章 旅游景区与旅游线路 542

第一节 旅游景区 542

第二节 旅游线路 542

第三章 旅游服务 543

第一节 交通服务 543

第二节 住宿服务 543

第三节 饮食服务 544

第四节 游览服务 544

第五节 购物服务 544

第六节 娱乐服务 545

第四章 游客 546

第一节 港澳台及国际游客 546

第二节 国内游客 547

第三节 游客季节性变化 548

第五章 机构 548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548

第二节 旅游服务机构 548

第二十编 金融 552

第一章 货币种类 552

第一节 清代以前货币 552

第二节 清代货币 555

第三节 民国时期货币 555

第四节 人民币发行 556

第二章 货币管理 557

第一节 货币投放和回笼 557

第二节 现金管理 558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 560

第三章 存储 561

第一节 存款 563

第二节 储蓄 563

第四章 信贷与拨款 565

第一节 民间借贷 565

第二节 典当 565

第三节 银行信贷 567

第四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570

第五章 联行结算 572

第一节 结算 572

第二节 同城票据交换 573

第六章 证券与债券 573

第一节 国家证券与国库券 573

第二节 企业股票与债券 574

第七章 保险 575

第一节 保险种类 575

第二节 理赔 575

第八章 金融机构 576

第一节 新疆商业银行吐鲁番分行 577

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 577

第三节 中国工商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 578

第四节 中国农业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 579

第五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吐鲁番市支行 579

第六节 中国银行吐鲁番支行 579

第七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吐鲁番市(县)支公司 580

第八节 吐鲁番市(县)农村信用合作社 580

第九节 吐鲁番市城市信用合作社 580

第二十一编 财政 税务第一章 财政 582

第一节 财政收入 582

第二节 财政支出 586

第三节 财政管理 592

第二章 税务 595

第一节 税种 597

第二节 税款征收 600

第三节 税款减免 601

第三章 机构队伍 602

第一节 财政机构 602

第二节 税务机构 602

第二十二编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606

第一节 计划编制 606

第二节 计划实施 607

第二章 统计 608

第一节 统计报表 608

第二节 统计调查 610

第三节 统计管理与成果 61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611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612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613

第三节 个体工商管理 614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615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616

第四章 物价管理 61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物价 61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物价 623

第三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 628

第四节 商品比价 629

第五节 物价检查监督 630

第五章 计量管理 631

第一节 计量沿革 631

第二节 面积计算 632

第三节 重量计算 633

第四节 长度计算 633

第五节 计量管理监督 633

第六章 审计 634

第一节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 634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 635

第三节 自筹基建资金审计 635

第四节 待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 635

第五节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 635

第六节 社会审计 635

第七章 经济管理机构 636

第一节 市计划委员会 636

第二节 市统计局 636

第三节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636

第四节 市物价局 637

第五节 市标准计量局 637

第六节 市审计局 637

第二十三编 政党 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吐鲁番市地方组织 640

第一节 县级党(工)委 640

第二节 组织工作 644

第三节 宣传工作 650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653

第五节 纪律检查工作 654

第六节 党的代表大会 657

第七节 重大政事纪略 65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吐鲁番县党部 66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67

第二节 重要活动 668

第三章 群众团体 668

第一节 工人组织 668

第二节 农民组织 672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672

第四节 妇女组织 676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678

第六节 其他团体 679

第二十四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吐鲁番市(县)人民代表大会 682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82

第二节 市(县)人民代表大会 683

第三节 市(县)人大常委会 685

第二章 地方政府 687

第一节 车师王国 687

第二节 戊己校尉 688

第三节 高昌郡 688

第四节 高昌王国 688

第五节 唐代西州 689

第六节 高昌回鹘王国 689

第七节 元代火州行政机构 690

第八节 明代哈剌火州地方政权 691

第九节 吐鲁番旗 691

第十节 吐鲁番抚民同知 691

第十一节 吐鲁番善后局 693

第十二节 吐鲁番直隶厅 693

第十三节 吐鲁番县署 693

第十四节 市(县)人民政府 695

第十五节 乡镇政权 703

第十六节 重大政务活动 703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协吐鲁番市委员会 706

第一节 市(县)政协机构 706

第二节 政协市(县)委员会会议 707

第三节 政协主要工作 708

第二十五编 政法 712

第一章 公安 712

第一节 治安管理 712

附:军统、中统在吐鲁番县的主要活动 714

第二节 户籍管理 718

第三节 交通管理 719

第四节 外事管理 720

第五节 刑事侦察 721

第六节 消防 723

第七节 监所管理 724

第八节 公安机构 726

第二章 检察 727

第一节 刑事检察 728

第二节 监所检察 729

第三节 经济检察 729

第四节 法纪检察 730

第五节 机构 731

第三章 审判 732

第一节 刑事审判 732

第二节 民事审判 733

第三节 经济审判 733

第四节 行政审判 733

第五节 法院 734

第四章 司法行政 735

第一节 律师 735

第二节 公证 736

第三节 人民调解 737

第四节 法律宣传 739

第五节 市(县)司法局 740

第二十六编 民政 742

第一章 社会福利 742

第一节 公益事业 742

第二节 五保户、困难户救济 744

第三节 残联工作 745

第二章 救灾与扶贫 746

第一节 发放救济粮款 746

第二节 扶贫 746

第三章 优待抚恤 747

第一节 优待 747

第二节 抚恤 748

第四章 见义勇为基金会 749

第一节 基金会组织 749

第二节 资金筹措与发放 749

第五章 安置 750

第一节 复转军人安置 750

第二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 751

第六章 流动人员管理 753

第一节 收容 753

第二节 安置与遣返 753

第七章 婚姻管理 754

第一节 《婚姻法》宣传 754

第二节 婚姻登记 754

第八章 其他工作 756

第一节 公墓管理 756

第二节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757

第三节 地名管理 759

第九章 机构 759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759

第二节 民政福利企业 760

第二十七编 劳动 人事第一章 劳动 762

第一节 职工队伍 762

第二节 劳动就业 766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767

第四节 职工培训 768

第五节 劳动安全保护 769

第二章 人事 771

第一节 干部队伍 771

第二节 干部调配 774

第三节 干部考核与奖惩 775

第四节 干部任免 776

第五节 职称评定 777

第六节 干部教育 777

第三章 工资福利 778

第一节 工资 778

第二节 探亲工休 780

第三节 医疗制度 781

第四节 离退休待遇 781

第五节 社会养老保险统筹 782

第四章 编制 782

第一节 行政编制 782

第二节 事业编制 783

第五章 机构 78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783

第二节 事业机构 784

第二十八编 侨务 外事第一章 华侨和外籍华人 786

第一节 华侨 786

第二节 侨眷 787

第三节 外籍华人 787

第二章 华侨事务 787

第一节 落实侨务政策 787

第二节 归侨、侨眷安置接待 788

第三节 归侨、侨眷的救济和扶贫 788

第四节 侨汇和侨资企业 789

第五节 侨胞探亲旅游 789

第三章 外侨事务 790

第一节 外侨 790

第二节 外侨管理 791

第四章 外事往来 791

第一节 俄驻吐领事馆 791

第二节 入境外宾 792

第三节 出国管理 792

第二十九编 军事 794

第一章 驻军 794

第一节 古代驻军 794

第二节 民国驻军 79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798

第二章 民众武装 800

第一节 民团、自卫团 800

第二节 民兵 800

第三章 兵役 802

第一节 唐代府兵制 802

第二节 民国募兵 80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役 803

第四章 人防战备 803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防空 80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人防战备 804

第五章 军政、军民关系 804

第一节 参加地方建党建政 804

第二节 抢险救灾 805

第三节 支援地方建设 805

第四节 军民共建 806

第六章 重大兵事 808

第一节 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 808

第二节 东汉交河之战 809

第三节 班勇平定车师前后部 809

第四节 沮渠氏袭据高昌和交河 809

第五节 高车、柔然与噘哒在车师之战 809

第六节 侯君集征伐麴氏高昌国 809

第七节 笃哇大军围喀拉和卓 810

第八节 吐鲁番与明王朝争夺哈密之战 810

第九节 吐鲁番与准噶尔之战 810

第十节 肃清莽噶里克叛乱之战 811

第十一节 阿古柏攻战吐鲁番城 811

第十二节 清军收复吐鲁番 811

第十三节 马仲英占据吐鲁番 812

第十四节 吐鄯托农民两次暴动 812

第十五节 少数起义部队官兵叛乱抢劫事件 813

第十六节 解放军进驻吐鲁番 813

第十七节 剿匪 813

第三十编 教育 817

第一章 学前教育 817

第二章 小学教育 818

第一节 义学和私塾 818

第二节 小学 818

第三章 中学教育 824

第一节 教材教法 825

第二节 学制 826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826

第四章 专业教育 827

第一节 艺徒农技教育 827

第二节 职业教育 828

第五章 成人教育 829

第一节 成人大中专教育 829

第二节 职工文化补习与岗位培训 830

第三节 农牧民教育 830

第六章 教育管理 832

第一节 机构 832

第二节 教育设施和经费 832

第三节 勤工俭学管理 833

第四节 教学督导和教研 834

第三十一编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普活动 838

第一节 宣传与培训 838

第二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 839

第三节 基层科普组织 839

第二章 科技经费 840

第三章 科研成果与推广 841

第一节 科技项目 841

第二节 科技成果 842

第三节 科技推广 843

第四章 机构 844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844

第二节 科研机构 844

第三节 科技队伍 845

第三十二编 文化 848

第一章 群众文艺 848

第一节 民间歌舞 848

第二节 业余文艺表演 849

第三节 民间工艺美术 850

第二章 文学艺术 851

第一节 乐舞创作 851

第二节 戏剧(傀儡戏) 852

第三节 书画 摄影 853

第四节 诗歌小说创作 855

第五节 壁画 855

第三章 档案 856

第一节 档案馆、库与队伍 856

第二节 档案收集与整理 857

第三节 档案管理与利用 858

第四节 档案编研 859

第四章 报刊 图书 859

第一节 报纸期刊 859

第二节 图书发行 860

第三节 图书阅览 860

第五章 史志工作 860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 861

第二节 地方志编撰 861

第六章 文化机构 862

第一节 文化管理机构 862

第二节 文化单位 862

第三十三编 广播 电影 电视第一章 广播 866

第一节 广播网 866

第二节 广播宣传 870

第三节 播音技术 872

第二章 电影 873

第一节 电影放映场所 873

第二节 影片发行放映 874

第三节 农牧区电影放映队 875

第三章 电视 875

第一节 无线电视 875

第二节 有线电视 876

第三节 乡镇设备 876

第四章 机构 877

第一节 行政机构 877

第二节 事业机构 877

第三十四编 医疗卫生第一章 卫生防疫 881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881

第二节 结核病防治 883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884

第四节 公共卫生 885

第二章 医疗 887

第一节 中医 887

第二节 西医 888

第三节 维吾尔医 889

第四节 沙疗 890

第五节 医疗设施与医疗水平 892

第三章 妇幼保健 895

第一节 妇女保健 895

第二节 儿童保健 896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 897

第四章 医疗制度与管理 898

第一节 医疗保健制度 898

第二节 医药经营 899

第三节 医政、药政管理 899

第五章 机构与队伍 9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01

第二节 事业机构 901

第三节 队伍与培训 904

第三十五编 体育 908

第一章 体育设施 908

第一节 体育场所 908

第二节 体育器材 909

第二章 学校体育 909

第一节 体育课 909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 911

第三节 体校训练 911

第三章 群众体育 913

第一节 传统体育 913

第二节 农牧民体育 913

第三节 职工体育 915

第四节 老年体育 916

第五节 其他体育活动 918

第四章 竞技体育 918

第一节 单位体育比赛 918

第二节 市(县)级体育比赛 919

第三节 参加吐鲁番地区体育比赛 919

第四节 参加自治区、全国体育比赛 920

第五章 机构与队伍 926

第三十六编 文物古迹第一章 石器时代遗址 930

第一节 雅尔湖旧石器时代遗址 930

第二节 阿斯塔那细石器时代遗址 931

第二章 故城遗址 932

第一节 交河故城 932

第二节 高昌故城 932

第三节 安乐故城 933

第三章 古代墓葬 934

第一节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934

第二节 雅尔湖古墓群 936

第三节 其他墓葬 936

第四章 石窟寺 938

第一节 雅尔湖千佛洞 938

第二节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938

第三节 其他石窟 939

第五章 古建筑 940

第一节 台藏塔 940

第二节 苏公塔 941

第六章 烽燧 941

第一节 胜金乡烽燧 941

第二节 其他烽燧 942

第七章 碑刻 石人 944

第一节 碑刻 944

第二节 石人 946

第八章 出土文物 946

第一节 墓志(表) 947

第二节 文书 948

第三节 棉麻丝织物 949

第四节 陶木器 951

第五节 泥俑 954

第六节 铜铁金属器 955

第七节 古尸 956

第八节 农作物及食品等 956

第九节 钱币 957

第九章 文物工作与吐鲁番学 958

第一节 文物工作 958

第二节 吐鲁番学 959

第三十七编 宗教 968

第一章 佛教 968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968

第二节 教派 969

第三节 佛经翻译与传抄 970

第四节 名僧 971

第五节 兴衰 971

第二章 摩尼教 973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973

第二节 兴衰 973

第三节 经籍文书 974

第四节 遗存 974

第三章 祆教 975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975

第二节 兴衰 975

第四章 道教 976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976

第二节 道教文书的出土 976

第三节 道观与汉族习俗祠庙 977

第五章 景教与萨满教 977

第一节 景教 977

第二节 萨满教 978

第六章 伊斯兰教 978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978

第二节 教派与教义 979

第三节 寺院财产 980

第四节 清真寺与麻扎 980

第五节 朝觐 982

第七章 宗教事务管理 982

第一节 机构 982

第二节 管理 983

第三十八编 人物 987

第一章 人物传 987

第二章 优秀科技教育人才事略 1017

第三章 人物表 1032

附录 1062

一、1996~2001年吐鲁番市大事记 1062

二、1996~2001年吐鲁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1076

三、1996~2001年吐鲁番市主要领导名录 1088

四、文选 1090

五、诗选 1104

六、吐鲁番研究论著目录选辑 1112

编后记 1116

《吐鲁番市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