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口腔内科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玉晶,栾文民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561074
  • 页数:630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篇 口腔内科学基础 5

第一章 口腔和牙齿的结构与功能 5

第一节 口腔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5

一、口腔的结构 5

二、口腔的功能 6

第二节 牙体组织 7

一、牙体的解剖特点 7

二、牙体的组织结构 10

第三节 牙周组织 20

一、牙周膜 21

二、牙槽骨 22

三、牙龈 23

第四节 口腔黏膜 24

一、口腔黏膜的基本结构 24

二、口腔黏膜的类型 25

三、口腔各部位黏膜的结构特征 27

一、唾液腺 28

第五节 唾液腺和唾液 28

二、唾液 30

第二章 牙齿的发育、萌出和替换 34

第一节 牙齿的发育 34

一、牙板的发生 35

二、牙胚的发育 35

三、牙体和牙周组织的发育 36

第二节 牙齿的萌出、替换和牙列形成 38

一、牙齿的萌出 38

二、乳牙的替换 39

三、牙齿发育和萌出的次序与时间 39

四、牙列的形成 40

第三章 口腔检查和诊断技术 42

第一节 检查前的准备 42

一、检查室的基本要求 42

二、检查器械 42

四、医生和患者体位的调整 43

三、器械的消毒 43

五、医生准备 44

第二节 口腔内科疾病的一般检查 44

一、问诊 44

二、视诊 45

三、探诊 46

四、叩诊 46

五、触诊 46

八、牙齿松动的检查方法 47

七、咬诊 47

六、嗅诊 47

第三节 口腔内科疾病的特殊检查 48

一、牙髓活力测验 48

二、X线检查 49

三、牙体病的投照检查 51

四、早期釉质龋检查诊断方法 52

五、牙菌斑的检查 52

七、活体组织检查 53

六、菌斑细菌检查 53

八、脱落细胞学检查 55

九、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细胞率的测定 55

十、口腔真菌检查 56

十一、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56

十二、选择性麻醉 57

十三、穿刺 57

十四、牙周疾患的特殊检查 58

第二篇 牙体牙髓病 59

第一章 龋病 59

第一节 概述 59

一、龋病的特征和危害 59

二、龋病的流行情况 59

第二节 龋病的病因 61

一、早期龋病病因学说 61

二、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 62

一、釉质龋 70

第三节 龋病的病理学表现 70

二、牙本质龋 73

三、根面龋 73

第四节 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74

一、龋病的好发部位 74

二、龋病的分类 75

三、龋病的临床表现 77

四、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9

第五节 龋病的治疗 82

一、龋病的治疗原则 82

二、龋病的治疗方法 83

三、龋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 107

第二章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 111

第一节 牙齿发育异常 111

一、釉质发育不全 111

二、氟牙症 113

三、四环素牙 116

四、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 118

五、先天性梅毒牙 120

六、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 121

七、畸形中央尖 122

八、牙内陷 124

第二节 牙体损伤 125

一、急性牙体损伤 125

二、牙体慢性损伤 131

第三节 牙本质过敏症 135

一、病因 135

二、发病机制 135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37

四、鉴别诊断 137

五、治疗 138

第三章 牙髓病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一、牙髓病的基本概念 140

二、牙髓的组织生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141

第二节 牙髓病病因 142

一、细菌性因素 142

二、物理性因素 145

三、化学性因素 146

四、特发性因素 147

第三节 牙髓病的病理变化 148

一、可复性牙髓炎 148

二、不可复性牙髓炎 148

三、牙髓坏死和变性 149

四、特发性牙体内、外吸收 150

第四节 牙髓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150

一、病史的收集 150

二、临床检查 151

第五节 牙髓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53

一、牙髓病的分类 153

二、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55

三、牙髓炎疼痛的鉴别诊断 159

第六节 牙髓病的治疗 161

一、治疗原则 162

二、治疗前的准备 162

三、治疗方法 170

第四章 根尖周组织病 188

第一节 概述 188

一、根尖周组织解剖生理特点的临床意义 188

三、根尖周病的分类 189

二、根尖周病的概念 189

第二节 根尖周组织疾病的病因和病理 190

一、根尖周病的病因 190

二、根尖周病的临床病理 192

第三节 根尖周组织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195

一、急性根尖周炎 195

二、慢性根尖周炎 197

三、各型根尖周炎之间的相关关系 198

一、根尖周病的治疗原则 199

第四节 根尖周病的治疗 199

二、根尖周病的治疗方法 200

第三篇 牙周病 231

第一章 牙周病学概论 231

第一节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31

一、牙龈 231

二、牙周韧带 231

三、牙骨质 232

四、牙槽骨 232

五、结合上皮和上皮附着 232

六、龈沟液 232

第二节 牙周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33

一、牙周病的患病率 233

二、牙周病高危人群的存在 233

三、牙周病的部位特异性 233

一、牙龈病 234

第三节 牙周病的分类 234

六、牙周病的种族特异性 234

五、牙周病的时间特异性 234

四、牙周病的年龄特异性 234

二、牙周炎 235

第二章 牙周病病因学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第二节 牙周病的病原微生物 236

一、 历史回顾 236

二、牙菌斑 237

三、不同牙周健康状况的龈下优势菌 237

四、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238

第三节 牙周炎的个体敏感性 240

一、可能影响牙周炎易感性或病损严重程度的候选基因 240

二、影响宿主敏感性的系统因素 242

第四节 局部微环境的作用 244

一、局部宿主因素的作用 244

二、局部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244

一、牙石 245

第五节 牙周病发生的局部促进因素 245

二、白垢 246

三、食物嵌塞 246

四、创伤性? 248

五、医源性因素 250

六、牙位异常与错?畸形 250

七、不良习惯 251

一、分泌型IgA在牙周病过程中的作用 252

二、中性白细胞-抗体-补体系统在牙周病变过程中的意义 252

第一节 牙周病变过程中的宿主反应 252

第三章 牙周病变过程中的宿主反应、病理机制和病理改变 252

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系统在牙周病过程中的意义 254

四、牙周病变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254

第二节 牙周组织破坏的病理机制 255

一、细菌毒性因子的直接作用 255

二、宿主反应引起的组织破坏途径 256

三、确立期病损 258

二、早期病损 258

一、起始期病损 258

第三节 牙龈炎的病理变化 258

第四节 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259

一、炎症从牙龈到牙周支持组织的途径 259

二、牙周袋形成 259

三、牙槽骨的吸收 261

第四章 牙周病的诊断与检查 263

第一节 病史采集 263

一、系统病史 263

二、牙周病史 263

第二节 牙周病的检查 263

一、口腔卫生状况 264

二、牙龈的检查 264

三、牙周袋检查 264

四、X线片检查 265

五、牙齿动度和移位 265

二、检查方法 266

第三节 ?及咬合功能的检查 266

一、检查内容 266

第四节 其他检查 267

一、细菌学检查 267

二、龈沟液检查 267

第五章 牙龈疾病 268

第一节 牙龈炎 268

一、急性龈炎 268

二、慢性龈炎 271

第二节 牙龈增生 273

一、药物性牙龈增生 273

二、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 275

第六章 牙周炎 276

第一节 成人牙周炎 276

第二节 青少年牙周炎 281

第三节 快速进展性牙周炎 283

第四节 青春前期牙周炎 284

第五节 伴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 285

第七章 牙周炎的伴发病变 289

第一节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289

第二节 根分叉病变 291

第三节 牙周脓肿 293

第四节 牙周萎缩 295

第八章 牙周病的治疗 297

第一节 牙周病治疗计划的制定 297

一、总体计划 297

二、治疗程序 297

第二节 牙周病治疗的开始阶段 298

第三节 牙周病的基础治疗 299

一、菌斑控制 299

二、洁治术 301

三、根面平整术 305

第四节 牙周病的药物治疗 307

一、作用于病源因子的抗菌疗法 307

二、作用于牙周组织破坏过程的阻断疗法 309

三、中医药治疗 310

第五节 调? 311

一、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11

二、调?的意义和目的 311

三、调?的方法 311

四、早接触点的选磨 312

五、食物嵌塞的选磨 312

第六节 松动牙固定术 313

一、适应证 313

二、牙周固定夹板的种类及制作 313

第七节 牙周外科治疗 314

一、牙龈切除术 315

二、切除性新附着术 318

三、牙周翻瓣术 318

四、牙周骨手术 321

五、膜龈手术 324

六、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 331

七、截根术和半牙切除术 334

八、缝合与塞治 335

九、牙周手术后的组织愈合 337

第八节 全身疾病患者的牙周治疗 339

一、血管疾病 339

二、肾脏疾病 340

三、呼吸系统疾病 340

四、免疫抑制和化疗 340

五、放射治疗 341

六、内分泌系统疾患 341

七、出血性疾病 341

八、白血病 341

第九节 牙周病疗效的维持 342

一、疗效维持措施 342

二、治疗的预后和转归 343

第一章 概述 345

第一节 口腔黏膜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345

第四篇 口腔黏膜病 345

第二节 口腔黏膜基本病损 347

第二章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349

第一节 复发性口疮 349

第二节 白塞病 355

第三节 创伤性溃疡 359

一、创伤性血疱 360

第四节 放射性口炎 362

二、创伤性溃疡 362

第五节 瑞特综合征 365

第六节 其他口腔深溃疡 365

一、克隆病 365

二、韦格纳肉芽肿病 366

三、蕈样肉芽肿 367

四、恶性肉芽肿 367

五、芽生菌病 368

七、结节性多动脉炎 369

六、组织胞浆菌病 369

第三章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371

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371

一、单纯疱疹 371

二、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373

三、手足口病 375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 376

一、球菌性口炎 376

二、坏死性龈口炎 377

三、口腔结核 378

第三节 口腔念珠菌病 379

第四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 384

第一节 接触性口炎 384

第二节 药物过敏性口炎 385

第三节 血管神经性水肿 386

第四节 多形红斑 387

第一节 天疱疮 390

第五章 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390

第二节 类天疱疮 393

一、大疱性类天疱疮 393

二、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394

第六章 口腔斑纹类疾病 396

第一节 口腔白色角化病 396

第二节 口腔白斑病 398

第三节 口腔赤斑病 401

第四节 口腔扁平苔藓 402

第五节 盘状红斑狼疮 406

第六节 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 408

第七章 舌唇部黏膜疾病 410

第一节 地图舌 410

第二节 沟纹舌 411

第三节 萎缩性舌炎 412

第四节 舍格伦综合征 413

第五节 舌乳头炎 415

第七节 毛舌 416

第六节 正中菱形舌炎 416

第八节 灼口综合征 417

一、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418

第九节 唇炎 419

二、腺性唇炎 420

三、良性淋巴增生唇炎 421

四、肉芽肿性唇炎 422

五、梅-罗综合征 423

六、光化性唇炎 423

七、变态反应唇炎 425

第十节 口角炎 426

一、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426

二、感染性口角炎 426

三、接触性口角炎 427

四、创伤性口角炎 427

二、猩红热 429

一、麻疹 429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 429

第八章 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 429

三、白喉 430

四、麻风 431

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32

第二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432

一、贫血 432

二、粒细胞减少症和缺乏症 433

三、白血病 434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35

五、血友病 436

第三节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437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37

二、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437

三、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 438

五、卵巢分泌机能减退症 439

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 439

六、糖尿病 440

第四节 免疫和结缔组织疾病 441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441

二、硬皮病 442

三、皮肌炎 442

四、淀粉样变病 443

二、脚气病 444

一、维生素A缺乏病 444

第五节 营养代谢障碍疾病 444

三、核黄素缺乏病 445

四、尼克酸缺乏病 446

五、坏血病 446

第六节 中毒性疾病 447

一、汞中毒 447

二、铅中毒 448

三、铋中毒 448

五、强碱类中毒 449

四、强酸类中毒 449

第七节 其他系统性疾病和综合征 450

一、溃疡性结肠炎 450

二、肝硬化 451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451

四、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 452

五、Lyell综合征 453

六、Peutz-Jedhers综合征 455

第九章 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 455

第一节 梅毒 455

一、后天梅毒 456

二、先天梅毒 457

第二节 淋病 458

第三节 尖锐湿疣 460

第四节 软下疳 461

一、艾滋病病毒感染口腔表征的分类 462

第五节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462

二、白色念珠菌病 463

三、与艾滋病有关的牙周疾病 465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467

五、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68

六、毛状白斑 468

七、Kaposi(卡波济)肉瘤 469

一、儿童牙科学的研究对象 471

三、儿童牙科学的特点 471

二、儿童牙科学的任务 471

第一章 概述 471

第一节 儿童牙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 471

第五篇 儿童口腔疾病 471

第二节 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与牙病诊疗 472

一、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临床意义 473

二、怎样接待儿童口腔病患者 473

三、对待不配合治疗患儿的措施 474

一、牙齿早萌 475

二、牙齿迟萌 475

第一节 牙齿萌出的时间异常 475

第二章 牙齿萌出异常 475

第二节 牙齿萌出的数目和位置异常 476

一、牙齿萌出数目异常 476

二、牙齿萌出位置异常 477

第三节 牙齿萌出的其他异常 478

一、上皮珠 478

二、萌出性血肿 478

三、萌出性囊肿 478

四、萌出性死骨 478

第三章 乳牙疾病 479

第一节 乳牙龋病 479

一、乳牙龋病的特点和易患龋的原因 479

二、乳牙龋病的危害性 480

三、乳牙龋病的好发牙位和好发部位 480

四、乳牙龋病的分类 481

五、乳牙龋病的治疗 482

六、乳牙龋病治疗失败原因 487

第二节 乳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 488

一、乳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特点 488

二、乳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诊断要点 489

三、乳牙牙髓病的治疗 489

四、乳牙根尖周病的治疗 493

第三节 乳牙的拔除 494

一、乳牙拔除的适应证 494

二、乳牙暂时保留的原则 495

三、乳牙拔除的注意问题 495

第四章 年轻恒牙疾病 496

第一节 年轻恒牙的解剖组织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96

第二节 年轻恒牙龋病 496

一、 年轻恒牙龋病的特点 496

二、 年轻恒牙龋病的治疗 497

一、治疗原则 498

二、治疗方法 498

第三节 年轻恒牙牙髓病的治疗 498

第四节 年轻恒牙感染根管和根尖周病的治疗 500

一、治疗原则 500

二、根尖诱导成形术 500

第五节 第一恒磨牙的早期拔除 503

一、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503

二、拔牙指征 503

三、存在问题 503

一、病史的采取 504

二、检查要点 504

第五章 儿童前牙外伤 504

第一节 病史采取与检查要点 504

第二节 年轻恒前牙外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505

一、牙震荡 505

二、牙折断 505

三、牙脱位 508

四、儿童牙外伤的固定方法 509

第三节 乳前牙外伤的处理 510

五、注意问题 510

一、牙震荡的处理 511

二、牙折断的处理 511

三、牙脱位的处理 511

第四节 儿童前牙外伤的预防 511

第六章 咬合诱导 513

第一节 概述 513

一、咬合诱导的概念 513

二、?的发育 513

三、影响?发育的因素 515

第二节 咬合紊乱的诊断 516

一、常规检查 516

二、特殊检查 517

第三节 咬合紊乱的防治 518

一、牙列的间隙管理 518

二、牙齿发育异常的早期发现与处理 521

第四节 乳牙列、混合牙列期错?的阻断 523

一、乳牙反?的早期矫治 523

二、开?的阻断 526

三、上颌前突的矫治 527

四、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527

第七章 儿童牙周黏膜疾病 530

第一节 婴儿期 530

一、鹅口疮 530

二、婴儿创伤性溃疡 530

三、萌出性龈炎 531

第二节 幼儿期 531

一、单纯疱疹性龈口炎 531

二、疱疹性咽峡炎 532

三、地图舌 533

四、碱性磷酸酶减少症 533

五、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 534

六、组织细胞增生症X 534

第三节 学童期 535

一、慢性龈炎 535

三、橡皮圈所致急性牙周炎 536

二、龈纤维瘤病 536

四、青春前牙周炎 537

第六篇 口腔预防保健 539

第一章 口腔流行病学 539

第一节 流行病学定义、作用与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 539

第二节 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542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546

一、指数 546

二、流行特征与相关因素 548

一、指数 552

第四节 牙周疾病流行病学 552

二、流行特征与相关因素 556

第五节 口腔健康调查 561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方法 561

二、抽样方法和样本含量 561

三、调查项目和表格设计 562

四、指数和标准 564

五、误差及防治方法 564

一、我国龋病患病情况 567

第二章 口腔疾病的预防 567

第一节 龋病的预防 567

二、龋蚀活性实验 568

三、防龋方法的选择 569

四、窝沟封闭的临床应用 573

第二节 氟化物与牙健康 575

一、环境氟分布与人体氟来源 576

二、人体氟的代谢 580

三、氟的生理作用与防龋机制 583

四、氟的毒性作用 585

五、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 587

六、氟化物防龋的局部应用 595

第三节 牙周病病因及其预防 599

一、牙周病的致病因素 599

二、牙周病的分级预防 604

三、菌斑控制 605

四、控制相关局部因素 615

第四节 口腔癌的预防 616

五、提高宿主抵抗力 616

一、流行病学特征 617

二、致病因素 618

三、口腔癌的预防 620

第三章 口腔健康教育 623

第一节 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概念 623

一、健康与口腔健康 623

二、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 624

第二节 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原则 625

一、口腔健康教育的原则 625

二、口腔健康促进的原则 626

三、口腔健康教育的任务 626

第三节 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 627

第四节 口腔健康教育计划 628

一、口腔健康目标 628

二、口腔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 629

三、口腔健康教育的评价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