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仿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二、仿社会学的产生 7
三、仿社会学的命名 14
第二章 仿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7
一、仿社会学的性质和特征 17
二、研究对象 19
三、在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位置 22
四、基本术语 27
第三章 模仿社会的机理 30
一、社会系统的特征 31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相似性原理 36
三、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联系 44
四、人类活动的特性和方式 52
五、理论基础——控制论、信息论与系统论 56
六、自然科学技术中的相互借鉴与模仿 63
七、仿生学的启示 66
八、科学眼光里的中心转移与事物抽象化 71
第四章 仿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76
一、功能模拟方法 78
二、信息方法和反馈方法 82
三、系统方法和系统工程思想 88
四、类比法 91
五、联想法 98
六、模型法 100
七、模仿社会的基本步骤和质元置换法 103
第五章 模仿社会的思考与探讨 108
一、模拟方法的发展动向 108
二、立体思维与逆向思维 114
三、仿社会学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18
四、模仿社会的分类 120
五、仿社会学与运筹学的关系 122
六、仿社会学与模糊学的关系 124
七、模仿社会与人工自然 130
八、模仿社会的局限性 132
九、仿社会学的理论功能与实践功能 135
第六章 模仿社会应用研究 139
一、冲突型随机服务模仿 139
二、环行双向交通“见车就上”模仿 161
三、计算机操作系统对社会的模仿 173
四、“先外后内”服务方式的模仿 181
五、现代工程技术综合借鉴、移植和模仿社会技术的典型——分散型控制系统 188
第七章 仿社会学研究的若干课题刍议 195
一、关于分布论 196
二、关于预约论 201
三、关于存储方法论 210
四、对人类教育方式方法的模仿 216
第八章 回溯与展望 225
一、仿社会学从潜科学走向显科学 225
二、时代的挑战与期待 228
参考文献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