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牛若峰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13016776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一、要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 1

二、改革是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力 4

三、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6

四、按照适合国情的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 9

第二章 传统体制下农业的改造与发展 14

一、旧中国农业的回顾 14

二、国家工业化准备和起步时期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7

三、人民公社制度下农业的波动与曲折发展 23

第三章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业连续高速增长 28

一、人民公社解体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开 28

二、“双层经营”体制的确定 31

三、农户经济的重建 33

四、新时期农业产业政策 36

五、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1978—1984) 38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41

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4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其在农村的发育 43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46

四、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农业的增长(1985—1997) 51

第五章 中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57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 57

二、粮食生产的波动 60

三、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 63

四、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66

五、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化 67

六、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估 71

七、中国粮食安全体系 77

第六章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80

一、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 80

二、乡镇企业的重大贡献 83

三、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 85

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87

五、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89

六、农村城镇化 96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缘起的背景和条件 102

第七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缘起与发展 102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和组织模式 106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 110

四、农业产业化的演进方式与政府角色 114

第八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跨世纪的难题 117

一、乡村人口与就业压力 117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起落、停滞和转折 118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动和拓展 122

四、转移的前景:跨世纪难题 124

第九章 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的贡献 129

一、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供给 129

二、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贡献 132

三、劳动力供给 135

四、农村市场贡献 138

五、农业的生态贡献 141

第十章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展望 144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144

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 147

三、主要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比较 157

四、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60

五、农产品贸易展望与政策调整 161

一、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166

第十一章 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166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169

三、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 171

四、“科教兴农”的提出和实施 173

五、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175

六、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77

第十二章 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179

一、不同时期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179

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182

三、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185

四、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区域差距 188

五、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差距 189

一、贫困线的确定与贫困人口的估计 192

第十三章 中国的农村贫困与扶贫政策 192

二、贫困县的确定与区域瞄准 197

三、中国的主要扶贫政策 198

四、中国反贫困计划的有效性 205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的国际比较 207

一、农业资源总量和人均量的比较 207

二、主要农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比较 210

三、主要农产品人均消费量的比较 217

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就业人口比例的比较 220

五、农业生产率的比较 224

六、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229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目标 232

第十五章 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232

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33

三、发展我国农业的有利条件 237

四、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238

附录Ⅰ 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统计资料 243

(一) 农村、农业的基本情况 243

(二)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和农业的物质基础 247

(三) 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 253

(四) 农业生产的增长和结构变化 262

(五) 农村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281

(六) 农村居民家庭状况、生产、收入与消费的变化 286

附录Ⅱ 各章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