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和核酸遗传病》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溢滔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4119·1449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1.1.1.人类染色体 5

1 疾病的遗传学基础 6

1.1.染色体和遗传 6

1.1.2.性别的决定 6

1.1.3.家系中的遗传方式 7

1.1.3.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7

1.1.3.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0

3.7.2.2.Clr和Cls 15

1.1.3.3.中间遗传 15

1.1.3.4.X连锁隐性和显性遗传 18

1.2.1.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 21

1.2.1.1.两种核酸及其分布 21

1.2.基因、核酸和蛋白质 21

1.2.1.2.DNA的化学结构 22

1.2.1.3.DNA模型 23

1.2.1.4.DNA的复制 24

1.2.2.DNA与蛋白质合成 28

1.2.2.1.性状和蛋白质 28

1.2.2.2.蛋白质的结构和组成 29

1.2.2.4.RNA的分子结构 30

1.2.2.3.DNA的功能 30

1.2.2.5.信使RNA 31

1.2.2.6.遗传密码 33

1.2.2.7.核糖体 34

1.2.2.8.转运RNA 35

1.2.2.9.氨酰基tRNA合成酶 36

1.2.2.10.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7

1.2.3.基因的本质 42

1.2.2.11.中心法则和它的发展 42

1.2.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43

1.2.3.1.基因和DNA 43

1.2.3.2.生化突变型 45

1.2.3.3.人的先天代谢缺陷 46

1.2.3.4.一基因一多肽学说 47

1.2.4.1.碱基类似物的诱发突变 48

1.2.4.2.改变DNA化学结构的诱变剂 49

1.2.4.3.结合到DNA分子上的化合物 51

1.2.5.1.调节基因的概念 54

1.2.5.酶和蛋白质合成的遗传调节 54

1.2.5.2.蛋白质鲷的结构速率控制 56

1.3.遗传与环境在病固中的作用 57

2 血红蛋白分子病 60

2.1.正常血红蛋白的结构 60

2.1.1.一级结构 62

2.1.2.二级结构 62

2.1.3.三级结构 62

1.2.4.4.基因突变与氨基酸顺序 62

2.2.1.血红蛋白携带氧的功能 63

2.1.4.血红素 63

2.2.血红蛋白的功能 63

2.1.5.四级结构 63

2.2.2.1.玻尔效应(Bohr effeet) 66

2.2.2.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 66

2.2.2.2.CO2的结合 67

2.3.1.1.血红蛋白的发育变化 68

2.3.1.2.血红蛋白的结构变异 69

2.3.2.血红蛋白结构变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69

2.3.2.1.控制珠蛋白合成的基因 69

2.3.2.2.珠蛋白结构变异的本质 70

2.3.3.血红蛋白合成速率的变异 73

2.3.3.1.珠蛋白合成的控制 74

2.3.3.2.珠蛋白缺乏的原因 74

2.4.血红蛋白病的分子病理学 74

2.4.1.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分子病理学 75

2.4.1.1.分子外部的氨基酸替代 75

2.4.1.2.分子内部的氨基酸替代 78

2.4.2.1.α地中海贫血 85

2.4.2.地中海贫血的分子病理学 85

2.4.2.2.β地中海贫血 88

结束语 94

3 血浆蛋白病 100

3.1.血浆蛋白总论 100

3.1.1.血浆蛋白的理化特性、分子结构特点 100

3.1.1.1.各种血浆蛋白的理化特性 101

3.1.1.2.各种血浆蛋白的分子结构特性,正常含量和生理功能 103

3.1.2.4.缓冲作用 106

3.1.2.5.运输功能 106

3.1.2.1.血浆蛋白为维持生命所必需 106

3.1.2.3.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106

3.1.2.2.营养作用 106

3.1.2.血浆蛋白的生理作用 106

3.1.2.6.润滑作用 107

3.1.2.7.免疫作用 107

3.1.2.8.凝血作用和纤溶作用 107

3.1.3.2.血浆蛋白分布异常的机理 108

3.1.3.血浆蛋白的体内分布 108

3.1.3.1.生理情况 108

3.1.2.9.提供酶类 108

3.1.3.3.病理性体液中的血浆蛋白 109

3.1.4.3.血浆蛋白的合成机理异常 111

3.1.4.1.血浆蛋白的合成器官 111

3.1.4.2.合成血浆蛋白的细胞超微结构 111

3.1.4.血浆蛋白的合成代谢 111

3.1.5.1.血浆蛋白的分解处 112

3.1.5.2.血浆蛋白的分解异常 112

3.1.6.血浆蛋白的体外丢失 112

3.1.6.1.丢失的途径 112

3.1.6.2.?蛋白? 112

3.1.5.血浆蛋白的分解代谢 112

3.1.6.3.?的蛋白丢失 113

3.2.血清白蛋白 114

3.2.1.白蛋白的特性、结构和遗传分型 114

3.2.1.1.物理性质 114

3.1.6.4.胃肠道中血浆蛋白的降解 114

3.2.1.2.化学性质 115

3.2.1.3.生物特性 117

3.2.1.4.遗传分型 117

3.2.2.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代谢 118

3.2.2.1.生理功能 118

3.2.2.2.代谢 119

3.2.3.1.生理变化 121

3.2.3.2.病理变化 121

3.2.3.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 121

3.3.α1-抗胰蛋白酶(d真-AT) 125

3.3.1.α1-AT的性质、结构和遗传分型 125

3.3.1.1.物理性质 125

3.3.1.2.化学性质 125

3.3.1.3.免疫性质 125

3.3.1.5.遗传分型 126

3.6.1.4.生物学性质 126

3.3.2.α1-AT缺乏与师气肿 127

3.3.3.α1-AT缺乏与肝脏疾病 129

3.3.4.α1-AT缺乏的实验断方法 129

3.3.4.1.α1-AT含量测定 129

3.3.4.2.血清胰蛋白酶抑制力(STIC)测定 129

3.3.4.3.血清蛋白电泳 129

3.4.铜蓝蛋白 130

3.3.6.小结 130

3.3.5.1.预防 130

3.3.5.α1-AT缺乏症的预防和治疗 130

3.3.6.2.治疗 130

3.4.1.2.化学性质 131

3.4.1.铜蓝蛋白的埋化性质、免疫性质和遗传变种 131

3.4.1.1.物理性质 131

3.4.1.4.遗传变种 132

3.4.1.3.免疫性质 132

3.4.2.铜蓝蛋白的生理功能、代谢和正常水平 133

3.4.2.1.生理功能 133

3.4.2.2.代谢 134

3.4.2.3.正常水平 134

3.4.3.铜蓝蛋白的病理变化 135

3.4.4.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肝豆状核变性 136

3.4.4.1.定义 136

3.4.4.2.遗传 136

3.4.4.3.发病原因 136

3.4.4.4.临床表现 136

3.4.4.5.生化诊断依据 136

3.6.1.结合珠蛋白的特性、结构和分型 137

3.5.1.1.物理特性 137

3.5.结合珠蛋白(Hp) 137

3.4.4.6.治疗原则 137

3.5.1.2.化学性质 138

3.6.1.3.免疫性质 140

3.6.1.4.遗传分型 141

3.5.2.1.生理功能 143

3.5.2.2.代谢 143

3.6.2.结合珠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代谢 143

3.5.3.结合珠蛋白与临床疾病的联系 144

3.5.3.1.高结合珠蛋白血症 144

3.6.1.运铁蛋白的特性、结构和分型 145

3.6.3.2.低结合珠蛋白血症 145

3.6.1.1.物理特性 145

3.6.运铁蛋白 145

3.6.4.小结 145

3.6.1.2.化学特性和结构 146

3.5.2.3.生理变化 146

3.6.1.3.免疫性质 147

3.6.1.4.遗传分型 148

3.6.2.运铁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代谢 148

3.6.2.1.生理功能 148

3.6.2.2.代谢 149

3.6.2.3.运铁蛋白运输铁离子的机理 151

3.6.3.运铁蛋白和临床疾病 152

3.6.4.遗传型无运铁蛋白血症 152

3.7.补体系统 153

3.7.1.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153

3.7.1.补体系统的组成 153

3.7.1.2.补体抑制因子 153

3.7.1.3.备解素因子 153

3.7.2.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理化特性 154

3.7.2.1.Clq 154

3.7.2.3.C2 155

3.7.2.4.C3、C4和C5 155

3.7.2.5.C6~C9 155

3.7.2.6.Ci抑制物 155

3.7.2.10.B因子(即C3活化素原) 156

3.7.3.补体的活化过程 156

3.7.2.11.D因子 156

3.7.3.1.补体活化的传统途径 156

3.7.2.8.过敏毒素灭活素 156

3.7.2.7.C3b灭活素 156

3.7.2.9.备解素 156

3.7.3.2.补体活化的替代途径 158

3.7.4.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160

3.7.4.6.白细胞趋化作用 161

3.7.5.补体的病理损害机理 161

3.7.4.10.溶细胞作用 161

3.7.4.9.凝血作用 161

3.7.4.8.释放激肽 161

3.7.4.7.解毒作用 161

3.7.4.5.过敏毒性 161

3.7.4.4.免疫共聚作用 161

3.7.4.3.免疫粘附 161

3.7.4.2.促进吞噬 161

3.7.4.1.灭活病毒 161

3.7.5.1.溶血性疾病 162

3.7.5.2.免疫复合物病 163

3.7.6.补体的异常 164

3.7.6.1.获得性补体异常 164

3.7.6.2.遗传性异常 166

3.8.1.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结构 168

3.8.1.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68

3.8.1.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构型特点和亚类 170

3.8.1.3.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的解剖 173

3.8.1.4.链间解离 174

3.8.1.6.免疫球蛋白的不同结构和分子的异质性 174

3.8.2.免疫球蛋白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 174

3.8.2.1.IgG 174

3.8.2.2.IgA 176

3.8.2.3.IgM 176

3.8.3.1.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177

3.8.3.免疫球蛋白的正常代谢及其血浆含量的生理变化 177

3.8.2.5.IgE 177

3.8.2.4.IgD 177

3.8.3.2.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 178

3.8.3.3.血清Ig含量的生理变化 178

3.8.3.4.免疫球蛋白在体内的分布 179

3.8.4.免疫球蛋白的疾病生化学 180

3.8.4.1.无丙球血症和低丙球血症 180

3.8.4.2.异常丙球血症 181

3.8.4.3.高丙球血症 182

4.1.1.1.酶缺陷导致产物生成的缺乏 191

4.1.1.代谢紊乱 191

4.1.先天性代谢缺陷的表现 191

4 先天性代谢缺陷概述 191

4.1.1.2.酶缺陷导致底物及其衍生物的积聚 192

4.1.1.3.酶活力升高导致产物生成增多 192

4.1.2.临床症状 192

4.2.先天性代谢缺陷的病因 193

4.2.1.酶缺陷的本质 193

4.2.2.症状表现的本质 194

4.3.2.1.代谢物的测定 195

4.3.2.实验诊断 195

4.3.1.临床体检 195

4.3.先天性代谢缺陷的诊断 195

4.3.2.2.缺陷酶的分析 196

4.3.2.3.家系分析 196

4.4.先天性代谢缺陷的防治 197

4.4.1.先天性代谢缺陷的预防 197

4.4.1.1.杂合体的检出 197

4.4.1.2.筛选检查 197

4.4.1.3.出生前诊断 198

4.4.2.4.供给维生素辅助因子 199

4.4.2.3.排除疗法 199

4.4.2.5.代谢抑制剂的应用 199

4.4.2.2.补充疗法 199

4.4.2.1.限制底物的摄入 199

4.4.2.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治疗 199

4.4.2.6.避免诱病的因素 200

4.4.2.7.酶的诱导 200

4.4.2.8.补充缺失的酶或蛋白质 200

4.4.2.9.器官的移植 200

4.4.2.10.基因的校正 200

结束语 200

5.2.1.4.酪氨酸代谢缺陷 213

5.2.1.5.黑酸尿症 214

5.2.1.6.白化病 216

5.2.1.3.苯丙氨酸代谢的其他缺陷 218

5.2.2.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 219

5.2.2.1.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219

5.2.2.2.枫糖尿症 221

5.2.2.3.高缬氨酸血症 223

5.2.2.4.异戊酸血症 223

5.2.2.5.新型的支链氨基酸代谢病 224

5.2.3.含硫氨基酸代谢缺陷 226

5.2.3.1.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226

5.2.3.2.同型胱氨酸尿症 227

5.2.3.3.非经典的同型胱氨酸血症 230

5.2.3.4.其他含硫氨基酸代谢病 231

5.2.4.尿素循环缺陷 232

5.2.5.赖氨酸代谢缺陷 236

5.2.5.1.赖氨酸的中间代谢 236

5.2.5.2.高赖氨酸血症 236

5.2.5.3.其他的赖氨酸代谢缺陷 238

5.2.6.甘氨酸和肌氨酸代谢缺陷 238

5.2.6.1.甘氨酸和肌氨酸的代谢 238

5.2.6.2.高甘氨酸血症 240

5.2.6.3.高肌氨酸血症 241

5.2.7.亚氨基酸代谢缺陷 242

5.2.7.1.高脯氨酸血症 242

5.2.7.2.羟脯氨酸血症 244

5.2.8.咪唑氨基酸代谢缺陷 246

5.2.8.1.组氨酸血症 246

5.2.8.2.肌肽血症 249

5.2.9.丙氨酸和色氨酸代谢缺陷 250

5.2.9.1.β-丙氨酸的代谢缺陷 250

5.2.9.2.色氨酸代谢缺陷 253

5.3.氨基酸转运病 253

5.3.1.1.膜的结构和功能 254

5.3.1.氨基酸在细胞膜上的转运 254

5.3.1.2.氨基酸转运的遗传控制 256

5.3.2.专一性氨基酸转运病 257

5.3.2.1.胱氨酸尿症 257

5.3.2.2.高胱氨酸尿症 260

5.3.2.3.高氨基二酸尿症 260

5.3.2.4.Hartnup病 261

5.3.2.5.家族性的肾型亚氨基甘氨酸尿症 262

5.3.3.广泛性氨基酸转运病 263

5.3.3.1.Fanconi综合征 264

5.3.3.2.Lowe氏眼-脑-肾综合征 264

6.1.1.1.嘌呤的生物合成 272

6.1.1.2.嘌呤代谢的酶系 272

6 嘌呤和嘧啶代谢病 272

6.1.1.嘌呤的代谢 272

6.1.嘌呤代谢病 272

6.1.1.3.嘌呤代谢的调节 273

6.1.2.痛风 273

6.1.2.1.临床表现 273

6.1.2.2.生化异常 276

6.1.2.3.痛风的分类 276

6.1.2.4.发病机理 277

6.1.2.6.诊断 279

6.1.2.5.遗传 279

6.1.2.7.治疗 280

6.1.3.自毁容貌综合征 280

6.1.3.1.临床表现 280

6.1.3.2.酶的缺陷 281

6.1.3.3.生化异常 281

6.1.3.4.病因分析 281

6.1.4.3.诊断和治疗 283

6.1.4.2.病因和遗传 283

6.1.4.1.临床特征和生化异常 283

6.1.4.黄嘌呤尿症 283

6.1.3.6.诊断和治疗 283

6.1.3.5.遗传 283

6.2.嘧啶代谢病 284

6.2.1.乳清酸的代谢 284

6.2.1.1.乳清酸的生物合成 284

6.2.2.5.遗传性乳清酸尿症的变型 286

附录 289

Ⅰ 先天性代谢缺陷英中病名对照 289

Ⅱ 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分类 293

Ⅲ 常用的新生儿代谢缺陷筛选检查法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