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1
二、佛教文学的种类 7
三、研究佛教文学的意义 15
第一章 佛典翻译文学 19
一、佛典翻译文学特点 19
二、本生文学 27
三、佛传文学 34
四、譬喻文学 41
五、大乘佛教文学 48
作品选 55
本生经 55
《佛说九色鹿经》(吴支谦译) 55
《杂宝藏经·六牙白象缘》(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 60
佛传 64
《佛所行赞》节录(旧题北凉昙无谶译) 64
《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旧题元魏慧觉等译) 71
譬喻经 86
《杂譬喻经》选(失译人名) 86
《旧杂譬喻经》选(吴康僧会译) 87
《杂譬喻经》选(比丘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 91
《百喻经》选(南齐求那毗地译) 94
大乘经 95
《修行道地经·劝意品》节选(西晋竺法护译) 95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姚秦鸠摩罗什译) 101
第二章 释氏辅教传说 110
一、佛教传说及种类 110
二、应验传说 118
三、地狱传说 128
四、救济传说 135
作品选 141
应验传说 141
《邺相寺三胡道人》(传亮《光世音应验记》 141
《徐义》(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 143
《释开达》(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 145
《孙敬德》(侯白《旌异记》) 146
地狱传说 148
《赵泰》(王琰《冥祥记》) 148
《周武帝》(唐临《冥报记》) 155
《邓成》(戴孚《广异记》) 158
救济传说 161
《目连缘起》(敦煌写卷伯二一九三号) 161
第三章 僧人赞佛诗颂 181
一、佛教诗颂创作的三种类型 181
二、历代著名诗僧 184
三、民间通俗诗 194
四、禅宗诗偈 204
五、禅宗诗的价值 220
作品选 222
僧诗 222
支遁《咏怀诗五首》(选一) 222
慧远《庐山东林杂诗》 224
皎然《怀旧山》 225
《寻陆鸿渐不遇》 225
《题湖上草堂》 226
贯休《酷吏词》 226
《怀智体道人》 228
《休粮僧》 228
齐己《耕叟》 229
《夏日草堂作》 230
《早梅》 230
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 231
道潜《再访鹤林寺》 232
《夏日龙井书事四首》(选一) 232
惠洪《送僧》 233
明本《田歌》 234
德清《山居二十首》(选一) 234
敬安《山居》 235
圆瑛《七十口占》 236
王梵志、寒山诗 237
王梵志《城外土馒头》 237
《身强避却罪》 237
《出家多种果》 238
寒山《我见利智人》 239
《常闻国大臣》 240
《鹿生深林中》 240
《今夜岩前坐》 241
《东家一老婆》 242
敦煌曲辞 242
《杨柳枝·老催人》 242
《证无为·太子赞》(二十七首选十四) 243
《取性游·悟真如》 246
法照《归去来·宝门开》 248
神会《五更转·南宗定邪正》 249
禅偈 251
玄觉《永嘉证道歌》(节选) 251
希迁《草庵歌》 253
天然《骊龙珠吟》 255
自在《三个不归颂》 256
良价《开悟偈》 257
龙山《示法偈》 258
伏牛自在小师《明志偈》 258
景岑《劝学偈》 260
儒假大德《劝学偈》 260
惠懃《宗纲颂》 261
第四章 文人护法文学 264
一、佛教对文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264
二、谢灵运与佛教文学 273
三、王维与佛教文学 278
四、柳宗元与佛教文学 286
五、白居易与佛教文学 294
六、苏轼与佛教文学 301
七、李贽、袁宏道与佛教文学 308
作品选 313
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313
《无量寿佛颂》 314
王维《终南别业》 315
《过香积寺》 316
《叹白发》 316
《蓝田山石门精舍》 317
《请施庄为寺表》 318
柳宗元《巽公院五首》(选二) 320
《净土堂》 320
《禅堂》 321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22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323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324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 326
白居易《自觉二首》(选一) 329
《不二门》 330
《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 332
《春游西林寺》 333
《开龙门八节滩诗二首》(选一) 334
《游大林寺序》 336
《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 339
《画西方帧记》 341
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344
《和子由送春》 345
《闻辨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346
《昔在九江与苏伯故唱和……》 347
《黄州安国寺记》 348
《书<金光明经>后》 351
李贽《书黄安二上人手册》 355
袁宏道《家报》 358
《祗园寺碑文》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