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肺间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学 1
心肺单元的定义、基本解剖和生理学特征 2
胸内压的影响:跨壁压的重要性 3
奇脉 5
肺泡内压力对肺楔压的影响 9
呼吸周期对心脏动力学的影响 10
第二章 右心室冠状动脉灌流 14
右心室冠脉循环的解剖学 14
右心室冠脉循环的生理学 19
右心室冠脉循环的病理生理学 20
右心室梗塞 24
第三章 右心室的收缩 28
心脏的发生和右心室的解剖学特征 28
左、右心室间的相互作用 31
右心室功能的决定因素 33
右心室收缩的特征 34
局部收缩的不同步性 34
第四章 控制通气时肺与左,右心室间的相互作用 40
心肺和相互作用的类型 40
与心肺相互作用有关的心和呼吸系统的力学 43
附加PEEP的正压通气 44
第五章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右心室的性能 53
正常右心室的功能 55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动脉高压的病原学 57
肺动脉高压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58
左、右心室的相互依赖 63
发病前心肺功能异常的ARDS患者右心室功能 65
ARDS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65
第六章 急性呼吸衰竭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69
急性肺损伤时血液动力学变化 71
扩充血容与液体治疗 75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监护 77
第七章 心输出量和胸内压变化对肺灌注的影响 80
正常的肺血流分布 80
心输出量改变的作用 83
胸内压变化的作用 85
肺和毛细血管的复流与扩张 88
心输出量与肺内分流 88
特殊形式机械通气时的肺血流 89
第八章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对右室功能的评定 93
右室功能评定 93
闪烁摄像法评估右室梗塞——急性右室梗塞闪烁图像的特点 98
冠心病患者的右室功能 102
肺疾患或其他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右室功能 103
第九章 热稀释技术对右室功能的评定 106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右室做功评定 106
热稀释技术原理 107
热稀释技术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108
热稀释技术的临床应用性 109
热稀释技术的潜在限制 112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用热稀释技术监护右室功能的潜在益处 115
第十章 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右室功能的评定 117
右室检查平面 117
右室流入道和流出道 121
右室大小的正常值 125
室间隔曲率半径 126
急性呼吸衰竭时的右室负荷状态 127
呼吸支持的右室负荷 129
第十一章 胸内压增高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130
购内压测定及其意义 131
均内压对体静脉回流的影响 133
反射效应 133
肺容量效应 133
心室相互依赖的概念 134
机械性心肺相互作用 137
胸内压对左室后负荷的影响 137
第十二章 机械通气的循环效应 142
脑循环效应 143
冠脉循环效应 146
肾循环效应 150
对肝及内脏的血流效应 151
对支气管的血流效应 153
正气道压和肾功能间的相互作用 154
第十三章 机械通气的肾效应 154
病理生理学机理 156
机械通气肾功能减低的治疗 160
第十四章 呼气末正压疗法的心脏效应 162
静脉回流和心脏充盈 163
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心室形态 164
冠状动脉灌流 168
收缩力与射血分数 168
心室后负荷 169
第十五章 高频喷射通气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171
HFJV增高的胸内压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171
传统机械通气与HFJV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173
循环休克状态HFJV血液动力学有益效应的假说 177
单侧急性肺损伤的早期阶段 180
第十六章 单侧急性肺损伤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180
单侧急性肺损伤的晚期阶段 182
传统通气支持的效应 182
合理治疗 183
第十七章 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支持疗法 187
左室功能失代偿引起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187
呼吸衰竭对心血管的影响 190
心脏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方法 192
第十八章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196
病因学 197
病理生理学 198
临床特征和诊断 201
治疗与转归 204
肺血管阻力的概念 210
第十九章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动脉高压 210
ARDS的肺动脉高压 212
ARDS中肺动脉高压的原因 214
变力性药物 219
拟交感神经剂与肺循环 222
拟交感神经剂在ARDS中的应用 224
血管扩张药对ARDS气体交换的作用 233
第二十章 急性呼吸衰竭的药理学调节 239
第二十一章 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的心血管支持 246
呼气未正压对肺和心血管的效应 246
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对心血管支持的选择 247
第二十二章 肺栓塞所致右心室功能障碍及治疗 258
第二十三章 右心室衰竭的机械支持 262
心脏手术后右心室衰竭 262
危急病人右心衰竭的机械支持 267
附录:英文缩写索引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