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迅学通史 二十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与理性反思 1 宏观反思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梦阳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40646497
  • 页数:816 页
图书介绍:《中国鲁迅学通史——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包括以下三卷:上卷主要界定鲁迅学和鲁迅学史的概念和内涵,阐明研究鲁迅学史的意义以及本书的框架与要义;从宏观上描述作为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鲁迅学的发展史。下卷从微观上透视鲁迅学研究的一些专题,对《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杂文学史等主要专题学史进行学术梳理;对鲁迅学中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的关系、学术哲学问题以及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精神解放、思维变革的双向互动进行理性反思。索引卷20世纪中国鲁迅学论著资料的要目索引,分为编年索引、专题索引,分别按时间顺序和学术专题编排,便于检索。本书仅止于中国内地部分,港澳台部分除个别特例外暂不涉及。

绪论 1

一、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20世纪中国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1

二、科学形态的鲁迅研究--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 10

三、鲁迅学--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13

四、鲁迅学史--鲁迅学缘起、发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转换、变迁的历史 22

宏观描述 29

第一章 鲁迅出世:中国精神文化界的惊雷(1919-1925) 29

一、鲁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29

二、《狂人日记》--鲁迅第一声呐喊的精神震撼 33

三、鲁迅杂文最初的精神反弹 39

四、《阿Q正传》问世时的精神效应 40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对《呐喊》的评论 44

六、鲁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51

七、小结 58

第二章 鲁迅权威地位确立后在精神文化界的反响(1925-1927) 59

一、鲁迅权威地位与世界声誉的确立 60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鸣 63

三、鲁迅杂文不同的精神回应 69

四、狂飙社尼采精神与鲁迅精神的碰撞 72

五、对鲁迅文体的初步总结 78

六、两本鲁迅研究论集的出版 80

七、茅盾的《鲁迅论》--鲁迅映象的第二次总结 83

八、小结 86

第三章 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瞿秋白的总结(1928-1933) 87

一、创造社对鲁迅的讨伐及其精神教训 88

二、钱杏邨的鲁迅论及其精神症结 92

三、冯雪峰的鲁迅观及其精神依据 96

四、林语堂鲁迅观的精神视角 100

五、鲁迅平民精神与梁实秋贵族化精神的冲撞 102

六、李何林编的两本集子与奇人邢桐华 110

七、对鲁迅作品的学术分析 115

八、文学史论著和国外汉学著作中的鲁迅论 130

九、瞿秋白的精神总结 137

十、小结 149

第四章 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勃兴(1933-1936) 151

一、对瞿秋白的认同与鲁迅杂文研究的深化 151

二、人生-艺术精神的学理化形态:李长之的《鲁迅批判》 160

三、学理精神的其他表现 178

四、无聊的声讨与力图学理化的异议 187

五、文学史著作与国外汉学家中的鲁迅论 211

六、小结 225

一、各大报刊对鲁迅逝世的最初反响 227

第五章 鲁迅逝世纪念中的评论与研究(1936-1937) 227

二、中国共产党的唁电及其他 230

三、郁达夫的《怀鲁迅》和纪念文章中的其他精粹 239

四、周作人的《关于鲁迅》及其他前期友人的评论 255

五、苏雪林的异议和胡适的学理精神 265

六、国内悼念文章中其他有学术价值者 274

七、国外悼念文章中有学术价值者 290

八、小结 295

一、由悼念转为学理研究--夏征农编的《鲁迅研究》出版 297

第六章 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奠基(1937-1939) 297

二、毛泽东的《鲁迅论》及其意义 303

三、1938年版《鲁迅全集》问世 317

四、上海“孤岛”关于“鲁迅风”的论争 323

五、鲁座的《思想家的鲁迅》及其他有价值的论文 326

六、对鲁迅古典文学著述的研究 337

七、《鲁迅的创作方法及其他》等书籍出版 339

八、陈独秀的独立之见 344

九、小结 346

第七章 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发展(1940-1949) 347

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反响 347

二、《鲁迅全集》的风行与《鲁迅三十年集》的出版 358

三、冯雪峰、胡风、周扬的鲁迅论 361

四、萧军编的《鲁迅研究丛刊》在延安出版 380

五、巴人、平心等的专著、专论及其他 388

六、鲁迅回忆录的丰收 412

七、鲁迅史实研究的开山之作--林辰的《鲁迅事迹考》 433

八、鲁迅传记写作的初创--欧阳凡海的《鲁迅的书》与王士菁的《鲁迅传》 436

九、小结 445

第八章 建国17年鲁迅研究的发展与挫折(1949-1966) 447

一、冯雪峰的鲁迅论 447

二、陈涌的鲁迅论 453

三、唐弢的鲁迅论 466

四、王瑶的鲁迅论 473

五、李长之的鲁迅论 476

六、林辰对鲁迅古籍整理工作的研究 482

七、鲁迅回忆录与十卷本《鲁迅全集》的出版 485

八、建国17年的鲁迅传记 490

九、学理精神在1957年的重挫与60年代初的回归 503

十、小结 510

第九章 “文革”十年对鲁迅的左倾扭曲与务实派的潜在努力(1966-1976) 511

一、对鲁迅的左倾扭曲 511

二、毛泽东论鲁迅的二律背反 514

三、务实派的潜在努力 520

四、李何林的鲁迅研究 522

五、小结 526

第十章 新时期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重振(1976-1989) 527

一、70年代末的精神过渡与初步成果 527

二、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的盛会与16卷本《鲁迅全集》的出版 542

三、80年代学理精神的重振与建立“鲁迅学”的倡议 544

四、李何林、陈涌、唐弢等老一辈鲁迅学家的新成果 547

五、林非、张恩和、孙玉石等中年鲁迅学家群的崛起 556

六、王得后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提炼与阐释 568

七、朱正、陈漱渝等在鲁迅史实研究中的“正误”与“求真” 570

八、王富仁、钱理群等新人的出现与向精神文化视角的移位 572

九、新方法、新思维的引进及其弊病 582

十、袁良骏著《鲁迅研究史》的出版与研究资料的完备化 584

十一、鲁迅传记的丰收 587

十二、小结 607

第十一章 90年代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反思与升华(1990-2000) 609

一、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与创建鲁迅学倡议的成熟化 609

二、林非著《鲁迅和中国文化》与精神文化视角的深化 616

三、汪晖所提出的历史“中间物”概念及其精神哲学意义 627

四、鲁迅人学思想价值的凸现与对其认识的理性化 630

五、鲁迅文本的细读及其意义的再发现 634

六、鲁迅整理古籍工作的再研究及其空白 642

七、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鲁迅研究书系”的出版 644

八、鲁迅研究的新视野和新话语 656

九、鲁迅传记写作的进展及不足 676

十、形而上研究的突破--王乾坤著《鲁迅的生命哲学》 703

十一、史的自觉--鲁迅研究学术史的视域拓展 710

十二、世纪末鲁迅研究的学理升华与面临的挑战 722

十三、小结 734

理性反思 737

第十二章 阐释世界的鲁迅世界 737

一、阐释基点与契合形态 737

二、阐释饱和与视角转换 743

三、归元阐释与哲学意味 747

四、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 749

五、阐释世界的鲁迅世界 754

第十三章 鲁迅研究中的学术哲学问题 757

一、认知逻辑问题 758

二、主客融合问题 763

三、哲学追根问题 766

四、学术范式问题 771

五、必要张力问题 773

六、思维方式问题 775

七、鲁迅认识史上的“知性”问题 778

八、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781

结语 21世纪中国鲁迅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783

一、“千年意识”与21世纪 783

二、知性问题与理性整合 786

三、可能出现的“颠覆” 788

四、切实的工作是科学诠释 790

代跋 大荒原上追“过客”--为什么陪鲁迅一辈子? 797

附录 平和 学理 超脱--就《中国鲁迅学通史》的写作答《北京日报》编辑问 811

后记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