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卷一 建置沿革 35
第一章 境域 35
第二章 建置沿革 35
第三章 行政区划 37
卷二 自然地理 47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47
第一节 地质 47
第二节 地貌 48
第二章 气候 52
第一节 日照 52
第二节 气温 54
第三节 地温 54
第四节 降水 55
第五节 风 56
第三章 水文 56
第一节 河流 56
第二节 地下水 57
第三节 泉 59
第四节 水质 59
第四章 土壤植被 60
第一节 土壤类型 60
第二节 土壤分布 65
第三节 植被 65
第五章 植物 65
第一节 农作物 65
第二节 林木 66
第三节 药材 66
第六章 动物 67
第一节 饲养动物 67
第四节 野草 67
第二节 野生动物 68
卷三 自然灾害 69
第一章 灾害天气 69
第一节 干旱 69
第二节 连阴雨 70
第三节 暴雨 70
第四节 冰雹 70
第五节 霜冻 70
第二章 旱灾 70
第三章 涝灾 73
第四章 地震 75
第五章 雹灾 77
第六章 其他灾异 77
第七章 抗灾斗争 78
第二节 防汛 79
第一节 抗旱 79
第三节 防霜冻 抗震 80
卷四 土地管理 81
第一章 土地调查 81
第一节 查田定产 82
第二节 土地资源调查 82
第二章 土地利用 83
第一节 土地权属 83
第二节 利用状况 84
第三节 土地评级面积、分布 88
第三章 耕地 90
第一节 耕地面积 90
第二节 耕地质量 92
第三节 耕地与人口 96
第四章 土地管理 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8
第二节 土地征(占)用 98
第三节 土地监察 101
卷五 人口 103
第一章 人口源流 103
第二章 人口规模 104
第一节 人口发展 104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07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08
第一节 性别、年龄构成 108
第二节 民族构成 111
第三节 职业构成 111
第四节 文化构成 112
第四章 人口变动 112
第一节 出生数和出生率 112
第二节 死亡数和死亡率 113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13
第二节 人口调查 114
第一节 户口管理 114
第五章 人口管理 114
第六章 婚姻家庭 115
第一节 婚姻 115
第二节 家庭 116
第七章 计划生育 11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18
第二节 晚婚晚育 118
第三节 节育绝育 118
第四节 奖励与处罚 119
卷六 农林 123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23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23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125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26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9
第二章 农业区划 130
第三章 农业生产 132
第一节 机构 132
第二节 作物 133
第三节 耕作制度 139
第四节 良种推广 140
第五节 肥料 142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42
第七节 农业机具 144
第四章 园艺生产 146
第一节 蔬菜 146
第二节 瓜果 147
第三节 蚕桑 148
第四节 花卉 148
第五章 林业 149
第一节 机构 149
第二节 林权 150
第三节 森林状况 151
第四节 植树造林 152
第五节 林木管护 154
第六节 林业设施与林木采伐 155
第六章 畜、禽、鱼生产 156
第一节 畜禽饲养 156
第二节 养鱼 160
第三节 其他品类饲养 160
第四节 疫病防治 161
第五节 饲料 162
第七章 副业 163
第一节 编织 163
第二节 农副加工 164
第三节 采集 164
第四节 劳动力输出 164
第一章 灌溉工程 165
第一节 引水 165
卷七 水利水保 165
第二节 提水 168
第三节 蓄水 172
第二章 治河排涝 178
第一节 渭河治理 178
第二节 石头河治理 179
第三节 渭河川道排水 180
第四节 平原灌区排水 180
第三章 饮改水工程 181
第一节 水源 181
第二节 工程建设 181
第四章 水土保持 183
第一节 水土流失 183
第二节 综合治理 183
第一节 机构 187
第五章 水利管理 187
第三节 新技术应用 187
第二节 施工管理 188
第三节 工程管理 188
第四节 用水管理 189
卷八 工业 191
第一章 个体手工业 191
第二章 私营工业 193
第一节 行业 194
第二节 个体手工业、私营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96
第三章 县属国营和集体工业 198
第一节 行业 199
第二节 经营管理体制 207
第三节 地方名优产品 209
第四章 驻县部、省属国营企业 211
第一节 驻县中央部属国营企业 211
第二节 驻县省属国营企业 213
第五章 乡镇工业 215
第一节 机构 216
第二节 行业布局 216
第三节 经营管理 219
卷九 交通邮电 221
第一章 交通运输 221
第一节 机构 221
第二节 古道路 古渡口 222
第三节 公路 223
第四节 铁路 227
第五节 桥涵 227
第六节 运输 230
第七节 交通管理 232
第二章 邮电 234
第一节 机构 234
第二节 邮政 235
第三节 电信 237
第四节 微波通讯 240
卷十 商业 241
第一章 集市贸易 241
第一节 集市 241
第二节 贸易 242
第二章 私营商业 243
第一节 店铺 243
第二节 经营方式 245
第三节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45
第三章 国营商业 246
第一节 网点 246
第二节 购进 249
第三节 销售 249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50
第四章 合作商业 252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54
第一节 网点 254
第五章 供销商业 254
第三节 购进 256
第四节 供应 257
第五节 外贸 258
第六章 粮食商业 259
第一节 收购 260
第二节 供应 262
第三节 储运 264
第七章 名吃名产 266
第一节 名吃 267
第二节 名产 268
卷十一 财政金融 269
第一章 财政 269
第一节 机构 269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269
第三节 财政收支 272
第四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280
第二章 税务 285
第一节 农业税 285
第二节 工商税 290
第三章 金融 294
第一节 机构 294
第二节 货币 297
第三节 存款 301
第四节 信贷 303
第五节 人民保险 311
第六节 债券 313
卷十二 城乡建设 315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15
第一节 城郭 316
第二节 街巷分布 317
第三节 市政建设 317
第四节 房地产 319
第五节 主要建筑 320
第二章 集镇建设 322
第一节 蔡家坡镇 322
第二节 益店镇 323
第三节 五丈原镇 324
第三章 乡村建设 325
第一节 村落 325
第二节 住宅 公共设施 332
第四章 建筑业 333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33
第二节 勘察设计 334
第三节 建筑技术 335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36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36
第二节 污染治理 337
第一节 管理单位 339
第六章 城乡管理 339
第二节 城乡规划 340
卷十三 经济管理 341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41
第一节 机构 341
第二节 管理体制 341
第三节 计划编制 342
第二节 报告制度 343
第三节 统计调查 343
第一节 机构 343
第二章 统计 343
第四节 统计分析 344
第三章 标准计量管理 345
第一节 机构 345
第二节 计量沿革 345
第三节 计量管理 346
第一节 机构 347
第四章 物资管理 347
第三节 物资供应 348
第二节 物资购进 348
第四节 物资保管 349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349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49
第二节 工商登记 350
第三节 商标管理 351
第四节 合同管理 352
第五节 经济检查 352
第六节 清理整顿公司 353
第六章 物价管理 353
第一节 物价体系 353
第二节 物价管理 355
第一节 机构与体制 358
第二节 审计工作 358
第七章 审计 358
卷十四 党派政协群团 36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61
第一节 组织建设 361
第二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366
第三节 宣传教育 371
第四节 纪律检查 376
第五节 统一战线 379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381
第一节 组织沿革 381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83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384
第三章 民主党派 38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385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会岐山县支部 385
第二节 历次会议 386
第一节 机构 386
第四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86
第三节 工作 389
第五章 群众团体 390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9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91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392
第四节 妇女组织 397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 399
卷十五 政权 401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401
第一节 历届会议 401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407
第二章 政府 409
第一节 署衙 409
第二节 民国政府 410
第三节 人民政府 415
第三章 司法审判 422
第一节 起诉 423
第二节 审判 423
第三节 刑罚 424
第四节 讼费 425
第五节 案件复查 425
第四章 检察 426
第一节 刑事检察 427
第二节 法纪检察 428
第三节 经济检察 429
第四节 监所检察 429
卷十六 公安司法 431
第一章 公安 431
第一节 机构 431
第三节 敌伪党团特人员登记 432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432
第二节 剿匪 432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433
第六节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433
第七节 人犯管教 434
第八节 治安管理 435
第九节 人民消防 437
第二章 司法行政 438
第一节 法制宣传 438
第二节 人民调解 439
第三节 律师业务 440
第四节 公证 440
卷十七 民政 441
第一章 支前拥军 441
第二章 优抚 442
第一节 优待 442
第二节 抚恤 443
第三章 复退军人安置 444
第三节 光荣院 444
第四节 烈士陵园 444
第四章 赈济 扶贫 445
第一节 赈济 445
第二节 扶贫 447
第三节 农村救灾合作保险 447
第四节 收容遣送 448
第五章 社会福利 448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448
第二节 残疾人事业 449
卷十八 劳动人事 451
第一章 工人 451
第一节 招工 451
第二节 调配 452
第三节 奖惩 452
第一节 编制 453
第二章 干部 453
第二节 选拔 456
第三节 军转干部安置 456
第四节 大学、中专毕业生的接收与分配 457
第五节 结构 457
第六节 考核 奖惩 458
第三章 工资福利 459
第一节 工资 459
第二节 福利 460
第四章 离休 退休 退职 463
第五章 知识青年安置 463
卷十九 军事 465
第一章 机构 465
第一节 兵房 军事科 465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466
第一节 募兵制 467
第二章 兵役 467
第二节 征兵制 468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468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468
第三章 驻防 驻军 469
第一节 驻防 469
第二节 驻军 469
第四章 地方武装 470
第一节 民壮 团练 470
第二节 国民兵团、队 471
第三节 人民游击队 473
第四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岐山县中队 475
第五节 民兵 475
第五章 军征 477
第一节 差役 477
第二节 军征 477
第一节 地面设施 479
第六章 防御设置 479
第二节 防空 480
第七章 兵事纪略 481
卷二十 教育 488
第一章 私塾 书院 学堂 488
第一节 私塾 社学 义学 488
第二节 县学 书院 488
第三节 学堂 488
第二章 学校教育 489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89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90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96
第四节 中等专业和职业教育 500
第三章 业余教育 502
第一节 农民教育 503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505
第四章 教师 506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06
第二节 社会地位及生活待遇 507
第五章 教育经费 509
第六章 勤工俭学 510
卷二十一 文化科技 511
第一章 文化艺术 511
第一节 戏曲 511
第二节 电影 514
第三节 图书发行 515
第四节 群众文化 516
第五节 文化市场管理 520
第二章 新闻事业 520
第一节 报刊 520
第二节 广播 520
第三节 电视 521
第四节 新闻工作者 522
第三章 科学技术 523
第一节 科技工作者 523
第二节 科技普及 525
第三节 科技成果 526
第四节 其他科技工作 528
卷二十二 卫生体育 529
第一章 医药卫生 529
第一节 卫生保健 529
第二节 疫病防治 532
第三节 医疗 536
第四节 药品 540
第二章 体育 542
第一节 设施 542
第二节 群众体育 542
第三节 体育竞赛 544
第四节 体育队伍 546
卷二十三 社会风土 547
第一章 宗教 547
第一节 概况 547
第二节 主要宗教 547
第二章 风俗民情 550
第一节 传统节日 550
第二节 礼仪习俗 553
第三节 生活习俗 556
第四节 民间会社 557
第五节 禁忌 558
第六节 取吉 561
第三章 革除陋习 561
第四章 社会美德 563
第五章 谣谚 567
第一节 民歌民谣 567
第二节 谚语 576
第三节 歇后语 582
第六章 民间传说 584
第七章 庙会 586
卷二十四 文物 590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590
第一节 双庵遗址 590
第二节 周原遗址 592
第二章 古墓葬 593
第一节 现存墓葬 593
第二节 已毁墓葬 594
第三章 陶文 595
第一节 陶器残片上的文字和符号 595
第二节 残瓦片上的文字和符号 595
第四章 甲骨文 601
第一节 凤雏甲骨文选释 601
第一节 建国前出土器 619
第五章 商周青铜器 619
第二节 凤雏甲骨文的特征、分期 619
第二节 建国后出土器 622
第六章 铜钱币 镜鉴 633
第一节 铜钱币 633
第二节 铜镜鉴 635
第七章 石刻 638
第一节 碑碣 638
第二节 墓志 642
第三节 造像 经幢 643
第四节 摩崖题刻 645
第八章 古建筑 646
第一节 太平塔 646
第二节 周公庙古建群 646
第三节 诸葛亮庙古建群 647
第九章 名胜古迹 648
第一节 周公庙 润德泉 648
第四节 已毁古建 648
第二节 诸葛亮庙 五丈原 649
第三节 崛山名刹 649
第十章 文物管理 65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50
第二节 文物管护 650
卷二十五 方言 653
第一章 语音 653
第一节 声母 653
第二节 韵母 654
第三节 声调 655
第四节 音节 656
第五节 音变 661
第六节 同音字表 664
第七节 岐山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概括比较 680
第二章 词汇 684
第三章 语法特点举要 708
卷二十六 人物 711
第一章 传略 711
第二章 事略 735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 739
第四章 人物表 747
第一节 政治人物 747
第二节 军事人物 749
第三节 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 750
第四节 文卫科教人物 753
附录 763
一 重要文献 763
二 碑文选、碑文辑存目录 768
三 考辨 770
四 旧志简介、序文选 771
五 旧志诗文选 775
六 异象 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