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章 孟子仁义思想的背景 10
一、孔子、老子、墨子的仁义思想 10
二、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 24
第二章 孟子仁义思想的基本表述 28
一、从仁智到仁义 28
二、仁义与两种四端 41
三、仁义与简帛两种五行 48
四、孟子仁义表述(上):抽象仁义 57
五、孟子仁义表述(下):具体仁义 60
六、郭店竹简中的仁义及后人对孟子仁义的解读 74
第三章 天人的相分与相合:仁义的理论证明 86
一、人禽之辩:道德(仁义)的凸显 86
二、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社会性为主与对自然性的容忍 94
三、天命之辩:知天命与知天 105
四、性命之辩:仁义礼智是性不是命、食色是命不是性 114
五、天(爵)人(爵)之辩 123
第四章 由仁义行 128
一、由仁义行 128
二、仁义与身心:先立乎其大 144
三、尚志(仁义)与养气:志气结合的浩然正气 152
四、几种丈夫人格:大丈夫与贱丈夫、小丈夫 158
五、仁义与治国: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63
第五章 个体与他人: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168
一、仁的本源之本与本末之本 168
二、己与群、己与人 179
三、父子与师生、家人与邻居、亲与贤 183
第六章 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 194
一、家国一致:以孝治天下、仁政 195
二、墨杨害仁害义是孟子反对的主要论敌 202
三、家国不一致:孟子仁大义小的结构及表现 218
四、孟子仁大义小的根据及局限 224
五、家国关系与孔孟三纲 240
第七章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247
一、道性善的实质是道仁义 249
二、道德(仁义)的两面性:善善与恶恶(革命) 253
三、言必称尧舜:舜是孟子最为推崇的理想人物 272
四、反思孟子对舜的美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 291
第八章 孟子仁义融入历史 309
一、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 309
二、仁义即道德、周孔到孔孟 313
三、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双重扬弃 327
四、反思仁的自然性:仁者爱人与恻隐之心仁也 331
五、孟子与舜在历史中 346
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