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回顾(代序) 1
第一编 中国古代科技产生时期:上古--春秋战国(公元前221年) 1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 1
一 石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 1
二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业 5
1.陶器是怎样产生的 6
2.原始陶器的制法 6
3.几种原始陶器制作技术的主要特点 11
三 原始建筑中土木结构雏形的出现及其科学性 12
四 “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锄耕和个别地区犁耕的出现 17
五 原始人类与水害斗争的传说 20
六 人工取火、动物驯养、车船、弓箭制造、纺织技术及其他 22
七 古代神话与原始自然观 25
第二章 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夏、商、西周手工业技术 29
一 灿烂的青铜文化 31
1 青铜冶铸产生的过程和年代 31
2 青铜冶铸术 33
3 铜器外镀及其他加工技术 42
二 其他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43
1 商、周发展起来的高台建筑 44
2 制陶技术的发展与原始瓷器的出现 48
3 手工机械纺织技术的初步完善 50
4 酿酒 53
第三章 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战国 55
一 冶铁技术的产生 57
1 使用铁器的最早年代 57
2 春秋战国时期铁的冶炼法 59
3 生铁加工工艺 63
二 古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65
1 耕作与时令关系的确立 65
2 农作物、农具和农产量 67
3 水利技术的发展 73
4 对土壤的认识以及耕作技术 80
三 战国时期的物理学成就 91
1 力学 91
2 声学 95
3 光学 97
四 数学 106
1 整数字与算筹 106
2 《考工记》中的分数、角度记法及度量衡制 111
3 战国诸子阐发的数学概念 116
1 中医发展概况 121
五 中医基础的奠立 121
2 最早的医学著作--马王堆出土医书 123
3 先秦脉宗扁鹊及中医切脉学 127
4 《黄帝内经》 129
六 天文学的进步 134
1 古代对于天体演化和宇宙的认识 134
2 天官与天象观测和记录 136
3 天体测量 145
七 历法 164
1 春秋战国以前历法小史 166
2 旧历形成时期--春秋战国的历法 172
八 最早的地理著作 175
1 《尚书·禹贡》篇 176
2 《山海经》中的地理观念 182
3 《管子》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190
4 其他有关地理有著作 193
九 阴阳五行说与战国科技 195
十 促进科技发展的社会诸因素 198
第二编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期:秦汉--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0年) 204
第一章 秦汉对上古科技的整理和发煌 204
一 两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交流 204
1 赵过推广牛耕和代田法 205
2 与西域农业技术的交流 207
3 《氾胜之书》 209
二 中医体系的形成 212
1 华佗与中医外科 212
2 医圣张仲景 217
3 中医医典:《本草》、《伤寒论》 217
4 切脉术的发展--寸关尺法 223
三 造纸术的发明 225
1 纸的发明和蔡伦 226
2 古代造纸工艺 228
3 造纸术的传播 229
四 天体结构理论和四分历 231
1 天体结构理论 231
2 秦汉历法的科学成就 240
五 古代建筑体系的基本形成 253
1 西汉前建筑风格的发展和变迁 253
2 汉代木构建筑体系的确立 254
六 陶瓷业的复兴和技术的革新 260
1 青瓷出现的技术条件 261
2 汉代铅釉陶和青瓷 262
七 纺织和印染 263
1 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 263
2 边疆少数民族的纺织技术 265
3 汉代的纺织机械 266
八 冶铁技术的发展 267
1 竖炉炼铁技术的提高 267
2 生铁品种与生铁制钢法的增加 269
九 现存最古的两部算学专著 272
1 《周髀算经》 272
2 《九章算术》 276
十 指南针和指南车 295
十一 汉代地理学 298
1 地图学的发展与马王堆地图 298
2 《史记·河渠书》与《汉书·地理志》的创始作用 300
十二 汉代儒学及其科学研究方法 303
一 古典数学明珠--圆周率推算的成就 304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古代科技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306
1 刘徽与割圆术 307
2 祖冲之及其数学成就 309
二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14
三 天文及历法理论的重大突破 319
1 天体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及对蒙气差的认识 319
2 岁差的发现 323
3 历法理论的创新 325
四 民族文化交流影响下的建筑技术 333
五 瓷器青白两体系雏形的出现 337
六 音律学的成就 339
七 地图与地理记注的发展以及地方志的出现 341
1 地理图记的分离与裴秀《禹贡地理图》 341
2 地方志的编纂 343
3 郦道元《水经注》 344
1 炼丹术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346
八 近代化学的先驱--炼丹术 346
2 炼丹术产生和发展过程 348
3 火法炼丹的两大系统 351
4 水法炼丹及炼丹术的其他贡献 356
5 炼丹术的西传 363
九 科学技术、宗教与民族文化交流 365
1 宗教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365
2 民族迁徙的影响 368
第三编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延伸期:隋--元(公元581-1368年) 370
第一章 以三大技术为主体的科技体系的形成--隋唐五代时期 370
一 纺织技术较大的进步 371
1 纺织技术发展的社会基础 371
2 绫锦等织物的织造技术和机械 373
3 捣练和印染术 376
1 陶瓷生产的普及和社会化 381
二 陶瓷生产的社会化和“南青北白”体系的形成 381
2 唐代名窑布局及特征 382
3 制瓷工艺技术 388
4 斑烂绚丽的唐三彩 390
5 五代时期宫庭对瓷器生产的控制 392
三 古典建筑技术的成熟 394
1 中世纪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唐长安城及其建筑技术 394
2 建筑装配化的尝试 400
3 世界最早的大型敞肩拱桥--安济桥 402
4 寺塔及石窟建筑的风格 406
四 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贡献 415
1 雕板印刷术发明的条件 416
2 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417
1 农业的繁荣 420
五 农业的繁荣与农业技术的缓慢发展 420
2 农书和农业技术 424
六 地理图记的新发展与游记 431
1 中国第一部世界地图--贾耽《海内华夷图》 432
2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433
3 《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435
七 医学传统的光大和发扬 441
1 隋唐五代的医疗机构及医学的地位 441
2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45
3 孙思邈与《千金要方》 448
4 《唐本草》与其他医学著作 451
八 天文测量成就以及对历法理论的总结 453
1 天文测量成就 454
2 隋唐历法 465
九 《十部算经》及算学与士大夫的进一步分离 472
1 《十部算经》的算学成就 473
2 《十部算经》反映的思维特征 481
3 隋唐设立算学的意义 485
十 隋唐五代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487
第二章 宋元知识阶层的扩大与技术发展的畸形化 493
一 宋元社会与科学技术 493
二 古雅超脱的宋元瓷器 494
1 样代诸名窑 495
2 辽、金与元代名窑 502
3 制瓷技术的发展和创造 503
4 宋元瓷器的输出 509
三 建筑风格的转变与标准化 510
1 辽、宋、金、元建筑的主要特征 510
2 辽构--蓟县独乐寺观音殿及山门 512
3 造型别致的宋代建筑--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515
4 式样繁多的桥梁建筑 516
5 新型城市:汴京、临安和大都 521
6 李械与《营造法式》 527
四 一个最有成就的技术部门--纺织 530
1 栽桑养蚕和缫丝的生产技术 531
2 棉花的种植、加工与黄道婆 535
3 脚踏纺车与水力大纺车 539
4 富丽典雅的宋元纺织品 542
5 少数民族的纱织技术 546
6 封建制度对纺织技术发展的阻碍 548
五 “四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 550
1 火药在军事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550
2 指南针的制造技术和在航海中的应用 555
3 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 558
4 宋元造纸术 561
六 农业科技著作的大量出现 562
1 宋元农业概况 563
2 一部自?系统的农业专著--陈旉《农书》 567
3 第一部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570
4 图文并茂的王桢《农书》 572
七 船舶制造及其与宋元社会的关系 575
1 宋代船舶和船场 575
2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 576
3 造船与宋元社会 581
八 中国古典数学的最高成就 584
1 珠算盘的广泛应用 585
2 天元术、四元术、“0”和十进小数表示法 588
3 开方本源图与增乘开方法 594
4 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垛积术与招差法 602
5 宋元数论--大衍求一术 606
6 宋元数学四大家及其主要成就 608
7 算学的地位,对算学的认识及算学教学 610
九 天文观测仪器的进步和宋元历学 613
1 精妙卓绝的天文仪器和设备 613
2 天文测量 621
3 频频更改的宋代历法 623
4 郭守敬授时历--古代一部集大成的历法 624
5 沈括大阳历 626
6 天文历法知识在民间的传播 628
十 医学、地理学及沈括《梦溪笔谈》 629
1 医学分科的明细化与官私医书 629
2 宋元对地理学的贡献及其局限 632
3 沈括《梦溪笔谈》的科学成就 637
一 明代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 640
1 三大技术发展的顶峰及进一步畸形化 640
第四编 西洋科技传入期:明清(公元1368-1840年) 640
第一章 西洋文化的传入与中国科技的新生 640
2 明末科技四大著作 644
3 明代其他的科技成就 652
二 西洋科技的传入 654
1 传统文化的困惑 654
2 利玛窦等传教士的活动 655
3 面对西洋科技的中国士大夫 658
4 传入中国的西洋科技的主要内容 662
三 中世纪末,中国科技史上的明星 677
1 “学究天人,确乎不拔”的历学家王锡阐 677
2 清代“算学第一人”梅文鼎 679
3 余论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