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正西,王宝青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10661213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为高等农业院校而编写的一本综合性动物学基础课教材,并结合各专业的要求,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全书力求叙述简明,并附有多幅清晰插图,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努力反映动物学的最新进展。本书以动物进化为主线,介绍了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解剖、结构机能、分类及动物与环境等。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生物为什么要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呢?这是因为生物在生存过程中,必需不断地建筑自身,其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既使不再生长和繁殖的生物,也要不断地建造自身,其原因是,生物体内原有的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就被分解、遭到破坏之故。由此可见,在任何时候,生物都要由环境中摄取所需的营养物质,用以转化成自身所特有的物质。

绪论 1

一、动物学的分科 1

二、动物学发展简史 1

三、学习动物学的目的 3

四、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3

五、动物的分类知识 3

第一章 生命的基本概念 7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7

第二节 生命的物质基础 8

一、元素 8

二、组成生命物质的分子 8

第二章 动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4

第一节 细胞 14

一、细胞的一般特征 14

二、细胞的结构 14

三、细胞的繁殖 17

一、组织 20

第二节 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 20

二、器官和器官系统 24

第三章 动物的繁殖和个体发育 26

第一节 动物的繁殖 26

一、繁殖的意义 26

二、无性繁殖 26

三、有性繁殖 26

第二节 个体发育 27

一、胚前期 27

二、胚胎期 29

三、胚后期 33

第四章 原生动物门 34

第一节 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 34

第二节 原生动物的分类 35

一、鞭毛虫纲 35

二、肉足虫纲 39

三、孢子虫纲 41

四、纤毛虫纲 43

附:瘤胃纤毛虫 45

第三节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8

第一节 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 49

一、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 49

第五章 海绵动物门 49

二、生殖与发育 51

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分类 52

一、辐射对称 53

三、两胚层及原始的消化腔 53

二、体型 53

第一节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53

第六章 腔肠动物门 53

四、细胞和组织的分化 54

五、网状神经系统 55

六、生殖与发育 56

第二节 腔肠动物的分类 56

一、水螅纲 56

二、钵水母纲 58

三、珊瑚纲 58

附:栉水母动物门 59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61

第一节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61

一、两侧对称 61

二、中胚层产生 61

第二节 扁形动物的分类 61

一、涡虫纲 61

二、吸虫纲 64

三、绦虫纲 66

附:纽形动物门 69

第八章 原腔动物门 70

第一节 线虫纲 70

一、线虫的形态结构 70

二、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 73

第二节 轮虫纲 77

第三节 棘头虫纲 78

第四节 腹毛纲 78

第五节 线形纲 79

一、分节现象 80

二、次生体腔 80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 80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80

三、疣足和刚毛 81

四、循环系统 82

五、排泄器官 82

六、神经系统 82

七、生殖系统 83

第二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84

一、多毛纲 84

二、寡毛纲 85

三、蛭纲 87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89

第一节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89

一、身体的区分 89

四、呼吸系统 90

五、排泄系统 90

三、体腔与循环系统 90

二、消化系统 90

六、神经系统 91

七、生殖与发育 91

第二节 软体动物的分类 91

一、双神经纲 91

二、腹足纲 92

三、掘足纲 96

四、瓣鳃纲 96

五、头足纲 100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102

第一节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02

一、身体的分节与区分 102

二、附肢 102

三、几丁质的外骨骼 102

九、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03

八、排泄器官 103

十、生殖与发育 103

第二节 节肢动物的分类 103

七、呼吸系统 103

六、循环系统 103

五、混合体腔 103

四、肌肉 103

一、三叶虫纲 104

二、甲壳纲 104

三、肢口纲 109

四、蛛形纲 110

五、原气管纲 112

七、昆虫纲 113

六、多足纲 113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 126

第一节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126

第二节 棘皮动物的分类 126

一、海星纲 126

二、蛇尾纲 128

三、海胆纲 128

四、海参纲 129

五、海百合纲 129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 130

三、咽鳃裂 131

二、神经管 131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131

第一节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131

一、脊索 131

第二节 脊索动物的分类 132

一、尾索动物亚门 132

二、头索动物亚门 133

第十五章 脊椎动物亚门 135

第一节 脊椎动物的一般特征 135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基本结构 135

一、外形 135

三、骨骼系统 136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36

四、肌肉系统 139

五、消化系统 139

六、呼吸系统 140

七、循环系统 141

八、排泄系统 143

九、生殖系统 144

十、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44

十一、内分泌系统 147

第三节 脊椎动物的分类 148

第十六章 圆口纲 149

第十七章 鱼类 151

第一节 鱼类的主要特征 151

一、外形 151

二、皮肤 152

三、骨骼系统 152

四、肌肉系统 154

五、消化系统 154

六、呼吸系统 155

七、循环系统 156

八、排泄系统 157

九、生殖系统 159

十、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 159

第二节 鱼的分类 161

一、软骨鱼纲 161

二、硬骨鱼纲 162

二、皮肤 168

一、外形 168

第十八章 两栖纲 168

第一节 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 168

三、骨骼系统 169

四、肌肉系统 170

五、消化系统 170

六、呼吸系统 171

七、循环系统 171

八、神经系统 172

九、感觉器官 173

十一、生殖系统 174

十、排泄系统 174

十二、生殖与发育 175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分类 176

一、无足目 176

二、有尾目 177

三、无尾目 177

第十九章 爬行纲 181

第一节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181

一、形态结构 181

二、生殖与发育 186

一、喙头目 187

二、龟鳖目 187

第二节 爬行动物的分类 187

三、有鳞目 188

四、鳄目 189

一、外形 190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90

第一节 鸟的主要特征 190

第二十章 鸟纲 190

三、骨骼系统 192

四、肌肉系统 193

六、呼吸系统 194

五、消化系统 195

七、循环系统 195

八、排泄系统 196

九、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196

十、生殖系统 197

一、鸟类的繁殖 198

第二节 鸟类的繁殖和迁徙 198

二、鸟类的迁徙 199

第三节 鸟纲的分类 200

一、古鸟亚纲 200

二、今鸟亚纲 200

第二节 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 211

一、外形 211

二、皮肤 211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一般特征 211

第二十一章 哺乳纲 211

三、骨骼系统 213

四、肌肉系统 214

五、消化系统 214

六、呼吸系统 216

七、循环系统 216

八、排泄系统 217

九、生殖系统 217

十、神经系统 218

十一、感觉器官 219

四、胎生哺乳 220

三、妊娠期 220

第三节 哺乳动物的繁殖生物学 220

二、繁殖季节 220

一、性成熟期 220

五、繁殖速率与繁殖量 221

第四节 哺乳动物的分类 222

一、原兽亚纲 222

二、后兽亚纲 222

三、真兽亚纲 223

一、地球的形成 231

第一节 生命起源 231

第二十二章 生物进化 231

二、地球原始海洋的出现 232

三、早期地球上有机物的形成 232

四、生命物质的大分子合成 232

五、多分子体系和非细胞阶段的原始生命 232

六、细胞的起源 233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证据 233

一、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 233

三、比较生理生化方面的证据 234

二、比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 234

四、生物地理学方面的证据 235

五、遗传学方面的证据 235

六、化石方面的证据 235

第三节 进化学说 238

一、拉马克主义 238

二、达尔文主义 238

一、种的概念 240

二、物种概念 240

第四节 新种的演化 240

三、基因库的独立 241

四、物种形成的遗传学基础 241

第五节 动物进化规律 242

一、适应辐射律 242

二、平行律 242

三、趋同律 242

四、不可逆律 242

二、光照对动物的影响 244

一、温度对动物的影响 244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244

第二十三章 动物与环境 244

三、水和湿度对动物的影响 245

四、氧对动物的影响 245

五、盐度对动物的影响 245

六、酸碱度(pH值)对动物的影响 245

七、土壤因子对动物的影响 245

八、生物因子对动物的影响 246

第二节 种群和群落生态学 246

一、种群 246

二、生物群落 247

三、食物链 248

第三节 生态系统 249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49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50

第四节 生态平衡 253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 254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适应意义 254

第二十四章 动物行为 254

第三节 行为的遗传和学习 255

第四节 信号刺激 256

第五节 动机 256

第六节 学习 257

一、习惯化学习是最简单的学习方法之一 257

四、潜伏学习 258

五、洞察力学习(或洞察力推理),被认为是学习的最高型式 258

三、试错法学习是动物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地使用着的一种学习方式 258

二、条件化学习(有时称为关联学习)是由于补加某种新的刺激而使反应和这种刺激联系起来 258

六、仿随是最初在鸟类中所描述的一种学习型式,现在知道仿随也存在于绵羊、山羊、鹿、野牛和其它动物中 259

第七节 行为型式 259

一、摄食行为 259

二、攻击行为 259

三、优势等级 260

四、通讯 260

第八节 周期行为和生物钟 261

第九节 社会行为 262

参考文献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