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1
第一编 建置 53
第一章 区域 沿革 53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53
第二节 旗域演变 53
第三节 建置沿革 55
第二章 行政区划 70
第一节 区划 70
一 镇 88
第二节 乡镇苏木概况 88
二 乡 93
三 苏木 102
第二编 自然环境 105
第一章 地质地貌 105
第一节 地质 105
第二节 地貌 105
一 山脉 106
四 大佘太盆地 107
二 河套平原 107
三 川地 107
五 山前洪积扇裙倾斜平原 108
六 沙漠 丘陵 108
七 河流 湖泊 108
第二章 气候 物候 110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10
一 四季 110
二 气候分区 111
一 日照 112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12
二 气温 113
三 降水 114
四 湿度 116
五 气压 116
六 风 116
十一 奇异天气现象 118
十 天气 118
九 结冰 118
八 冻土 118
七 地温 118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119
一 干旱 119
二 大风 119
三 霜冻 119
四 干热风 119
五 冰雹 119
第四节 物候 120
六 雨灾 120
第三章 水文 122
第一节 地表水 122
一 河流 122
二 径流 123
三 山沟水文 123
四 湖泊 123
第二节 地下水 126
二 土壤类型及分布 128
一 成土母质 128
第一节 土壤 128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128
三 土体构型及质量 131
第二节 植被 133
一 垂直分布 133
二 池域分布 133
三 降雨 135
二 山沟清水基流 135
一 河水 135
第二节 水资源 135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35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35
四 湖泊水 136
五 地下水 136
第三节 野生植物 136
一 林木 136
二 草本植物 136
三 药材 136
二 鸟类 137
一 哺乳动物 137
四 浮游植物 137
五 菌类 137
第四节 野生动物 137
三 鱼类 138
四 浮游动物 138
五 两栖动物 138
六 爬行动物 138
七 昆虫 139
第五节 矿产资源 139
第一节 地震 142
第六章 灾异 142
第二节 水灾 143
第三节 气象灾害 145
第四节 病虫害 147
第五节 鼠疫 147
第六节 火灾 147
第七节 其它 148
第二节 战国时期 149
第一节 战国以前 149
第一章 古代 149
第三编 历代纪事 149
第三节 秦朝时期 150
第四节 汉朝时期 151
第五节 三国 两晋 十六国时期 153
第六节 南北朝时期 154
第七节 隋 唐 五代时期 155
第八节 宋 辽 西夏 金时期 155
第九节 元 明时期 156
第十节 清朝时期 157
第二章 近现代 158
第一节 清朝末期 158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15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62
第四编 农业 168
第一章 土地开发 168
第一节 古代垦殖 168
第二节 垦务 169
第三节 屯垦 170
第四节 农垦 171
第二章 农业经济条件 172
第—节 农业人口与劳动力 172
第二节 耕地 173
第三节 生产工具 174
一 耕畜 174
二 农具 175
三 农业机械 176
第四节 农业投资 177
第三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178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178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78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80
一 互助组 180
二 初级农业合作社 181
三 高级农业合作社 182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82
第五节 生产承包责任制 184
第六节 收益分配 185
一 封建制度下产品分配 185
二 土地改革后的产品分配 185
三 农业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185
四 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185
五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收益分配 186
三 东北部山旱丘陵半农半牧区 189
二 北部井库灌溉农业区 189
一 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区 189
第一节 区划 189
第四章 农田建设 189
四 乌拉山南北麓林牧区 190
五 黄河护岸林牧区 190
六 乌梁素海水产区 190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 190
一 黄灌区 190
二 山旱区 192
第三节 土壤改良 193
第四节 建设基本农田 194
第五章 农技 农艺 195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95
一 制作方法 195
二 弃闲耕作制 196
三 休闲耕作制 196
四 换茬制 196
八 迹作套种 197
七 草田轮作 197
六 复种 197
五 间作制 197
九 疏播密植 198
十 浇水制度 198
第二节 作物品种 198
一 作物种类 198
二 作物分布结构 201
三 良种选育与推广 202
二 玉米地膜覆盖 203
一 小麦系列化栽培 203
第三节 栽培技术 203
三 小麦玉米带田 204
四 高粱栽培 204
五 糜黍栽培 204
六 甜菜栽培 205
七 向日葵栽培 205
第五节 植物保护 206
一 病害防治 206
第四节 施肥 206
二 虫害防治 207
三 化学除草 208
四 鼠害与鸟害防治 208
第六节 农田灌溉 208
一 蓄水灌溉 208
二 浇青苗 209
第六章 产量产值 210
第一节 粮食产量 210
第二节 经济作物产量 213
第三节 农业总产值 215
第四节 生产水平 216
第七章 管理机构 21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18
第二节 事业机构 218
第三节 基层农科站 219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221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 221
第五编 畜牧业 221
第二节 互助合作 222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23
第四节 牧业承包责任制 224
第二章 草原 225
第一节 草场类型 225
一 荒漠草原 225
二 山地草原 228
五 茬地草场 229
四 农区草片 229
三 丘陵草原 229
第二节 草原建设 230
一 草原基本建设 230
二 鼠害防治 231
三 虫害防治 231
第三章 畜禽 234
第一节 畜种结构 234
一 大畜 234
三 猪 237
二 小畜 237
四 家禽 238
五 其它 238
第二节 家畜改良 239
第三节 产品数量 240
一 牲畜数量 240
二 出栏率、商品率 242
三 畜产品 244
二 乌拉山羊牛区 246
一 河套平原猪牛区 246
三 低山丘陵羊猪区 246
第四章 饲养管理 246
第一节 牧业区划 246
第二节 放牧饲养 247
第三节 棚圈建设 248
第五章 疫病防治 250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防治 250
第二节 畜病防治 254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61
第二节 事业机构 261
第六章 管理机构 261
第六编 林业 263
第一章 天然林 263
第一节 乌拉山次生林 263
第二节 查石太山次生林 265
第三节 河岸林 266
第四节 山旱区灌木林 266
第五节 珍稀古树 267
第二章 人工林 268
二 黄河护岸林 269
一 农田防护林 269
第二节 防护林 269
第一节 用材林 269
三 防风固沙林 270
四 三北防护林 270
第三节 “四旁”绿化树 270
第四节 经济林 271
一 果树 271
二 枸杞 271
第五节 优良品种 272
第二节 育苗 276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76
第一节 采种 276
一 播种育苗 279
二 插条育苗 279
第三节 植树 279
一 直播造林 279
二 植苗造林 279
第四节 林木管护 280
五 林粮间种 280
四 冬储苗等水造林 280
三 分植造林 280
第五节 病虫害及防治 281
一 病虫害 281
二 防治 282
第四章 经营管理 284
第一节 林业区划 284
第二节 林场 苗圃 286
一 国营林场苗圃 286
二 集体林场苗圃 287
三 林业重点户专业户 287
第三节 采伐更新 288
第五章 林权 林政 289
第一节 所有制形式 289
第二节 林政 289
第三节 管理机构 290
第一节 灌水系统 291
一 黄河引水 291
第一章 引黄灌区 291
第七编 水利 291
二 塔布渠灌域 292
三 长济渠灌域 297
四 通济渠灌域 300
五 华惠渠灌域 301
六 乌北灌区 303
七 三湖河灌域 304
第二节 排水系统 307
一 土壤盐渍化 307
二 排水工程 308
三 竖井排水 313
第三节 灌排管理 314
一 灌溉管理 314
二 排水管理 317
第二章 山旱牧区水利 321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21
一 大佘太水库 321
二 增隆昌水库 322
三 红山口水库 323
第二节 井灌 326
一 地下水资源 326
四 其它小型水库塘坝 326
二 井灌发展 328
三 井型结梅和提水机具 329
四 井灌管理 330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31
一 堡子湾扬水站 331
二 朝阳应州区扬水站 332
三 呼和沙脑包扬水站 332
二 截流引清工程 335
一 引洪用洪工程 335
第四节 其他水利工程 335
三 自压喷灌工程 336
四 裂隙水利用 336
第五节 水土保持 337
第三章 防汛 338
第一节 堤防工程 338
一 黄河防洪堤 338
二 乌粱素海坝 340
四 小庙沟堤防工程 344
三 沙石沟堤防工程 344
一 三湖河口护岸工程 346
第二节 黄河险工段治理 346
二 西柳匠护岸工程 348
三 险工段套堤工程 348
第三节 防汛指挥 350
一 防汛机构 350
三 防汛器材 351
四 汛情传递 351
二 防汛规定 351
第四节 抢险纪实 352
一 1951年抗洪抢险 352
二 1954年防凌救灾 352
三 1964年抗洪斗争 353
四 1981年抗洪抢险 353
第四章 城乡饮用水 356
第一节 饮用水概况 356
第二节 城镇供水 356
第三节 农牧区人畜饮水 358
第四节 防氟改水 361
第五章 水政 3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3
一 机构演变 363
二 行政管理机构 363
三 事业机构 364
四 基层管理机构 364
第二节 水利费用 365
一 水费征收 365
二 水利经费 366
第八编 水产 旅游 367
第一章 水体 367
第一节 水域面积 367
第二节 水质 368
第二章 渔业 370
第一节 种类 370
第二节 养殖 370
一 养殖业的发展 370
一 捕捞工具和技术 371
二 养殖技术 371
第三节 捕捞 371
二 渔业生产 372
第三章 苇蒲业 374
第一节 芦苇业 374
第二节 蒲业 374
第四章 水产管理机构 376
第一节 乌梁素海管理机构 376
第二节 乌拉特前旗水产管理站 376
第二节 设施 377
第五章 旅游 377
第一节 风景 377
第三节 投资与效益 378
第九编 工业 381
第一章 工业体制 381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 381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383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 386
一 二轻工业 388
二 乡镇工业 390
三 其它集体所有制工业 392
第四节 管理机构 393
第二章 采矿工业 394
第一节 采煤 394
第二节 铁矿采选、冶炼 395
第三节 黄金采选 397
第四节 非金属矿采选 397
一 火力发电 400
第一节 发电 400
第三章 电力工业 400
二 风能、太阳能发电 405
第二节 供电 406
一 35千伏输电线路 406
二 35千伏降压变电站 407
三 配电网络 409
四 供电方式 412
五 供电管理 412
一 用电构成 413
第三节 用电 413
二 负荷率 414
三 用电检察 415
四 计划用电 415
五 节约用电 415
六 安全用电 415
第四章 造纸工业 418
第一节 西山咀造纸厂 418
第二节 乌拉特前旗造纸厂 421
第二节 化工原料 422
第五章 化学工业 422
第一节 土盐 422
第三节 日用化工品 423
第四节 化肥 424
一 土化肥 424
二 化学肥料 424
第六章 建材工业 427
第一节 砖瓦 427
第二节 白灰水泥 428
第三节 砂石料 429
第四节 其它建材 430
一、大理石 430
水磨石 430
第七章 农机修造业 431
第一节 农机修造厂 431
第二节 机械厂 432
第三节 乡镇农机修造业 433
第二节 机电产品 434
第八章 制造业 434
第一节 金属制品 434
第三节 家俱制造 435
第九章 食品工业 436
第一节 粮油加工工业 436
一 粮食加工 436
二 油脂加工 437
三 饲料加工 437
第三节 其他食品工业 438
第二节 副食品加工 438
第十章 服装轻纺工业 440
第一节 服装加工 440
第二节 毛纺 地毯 440
第十一章 其它工业 442
第一节 制陶业 442
第二节 塑料制品 442
第三节 印刷 443
第四节 草编业 443
第一节 车马道 447
第十编 交通 邮电 447
第一章 道路 447
第二节 公路 448
一 国道干线 450
二 旗乡公路 451
三 公路养护 453
第三节 铁路 456
一 包兰铁路 456
一 黄河水路 457
第四节 水路 457
二 包白铁路 457
三 铁路专用线 457
二 黄河渡口 458
三 干渠航道 459
第五节 桥梁涵洞 459
第六节 路政管理 463
一 路政 463
二 行政管理机构 463
四 交通管理 464
三 事业机构 464
第二章 运输 467
第一节 运输工具 467
一 驼、马、驴 467
二 畜力车 467
三 轻便运具 469
四 船筏 470
五 机动车 471
一 客运 473
第二节 客货运输 473
二 货运 475
第三章 邮政 477
第一节 邮路 477
一 ?线邮路 477
二 旗乡邮路 477
三 乡村邮路 478
四 市内投递 479
一 邮运工具 480
第二节 邮运 480
二 分检封发 481
第三节 邮政业务 481
一 函、包、汇 481
二 报刊发行 482
三 机要收寄 482
第四章 电信 485
第一节 电话 485
一 长途电话 485
二 市内电话 486
三 农村电话 487
第二节 电报 490
一 有线电报 490
二 无线电报 491
第三节 资费 491
一 电话费 491
二 电报资费 493
三 电源设备 494
二 电报设备 494
一 电话设备 494
第四节 电信设备 494
第五节 邮电机构 495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 499
第一章 旗府建设 499
第一节 总体建设规划 500
第二节 居民住宅 500
第三节 工业建筑 502
第四节 公共建筑 502
一 街道 505
第五节 市镇建设 505
二 照明 506
三 供排水 506
四 取暖 507
五 园林绿化 507
第六节 城镇管理 507
一 卫生管理 507
二 房地产管理 508
三 市政管理 508
第一节 乌拉山镇建设 509
第二章 集镇建设 509
第二节 巴音花镇建设 510
第三节 大佘太镇建设 510
第四节 新安镇建设 511
第三章 乡村建设 513
第一节 农牧民住宅 513
第二节 公共建筑 513
第三节 乡、苏木所在地 513
一 饮用水 514
二 照明 514
第四节 公用事业 514
第四章 建筑 515
第一节 建筑队伍 515
第二节 设计 施工 515
一 设计 515
二 施工 515
第三节 建筑材料 516
一 管理机构 517
二 管理措施 517
第四节 建筑管理 517
第五章 环境保护 518
第一节 污染 518
第二节 治理 519
第十二编 商业 523
第一章 私营商业 523
第一节 商旅商行 523
第二节 私营商业改造 524
第三节 个体商业 526
二 专业公司 528
一 管理机构 528
第二章 国营商业 528
第一节 机构 528
第二节 商品购销 530
一 百货 530
二 糖酒烟草 531
三 五金交电 532
四 食品 532
五 盐 533
六 医药 533
第三节 经营管理 534
第三章 物资供应 536
第一节 机构 536
第二节 经营 536
一 木材 537
二 钢材 537
三 建材 538
五 轻化产品 539
六 燃料 539
四 机电产品 539
七 石油 540
八 废金属回收 540
第四章 对外贸易 541
第一节 机构 541
第二节 收购 541
第三节 出口 545
第四节 冷库 545
一 旗供销社 547
二 专业公司 547
第一节 供销网络 547
第五章 供销社商业 547
三 基层供销合作社 548
第二节 股金 分红 552
第三节 购销业务 552
一 生活资料 552
二 生产资料 552
三 产品收购 553
第四节 经营管理 554
第三节 农工商联合公司 556
第二节 知青商店 556
第六章 集体商业 556
第一节 合作商店 556
第七章 饮食服务 558
第一节 饮食业 558
第二节 旅店 559
第三节 其它服务行业 559
一 理发 559
三 浴池 560
四 镶牙 560
二 照相 560
第八章 集市贸易 561
第一节 贸易市场 561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561
第十三编 粮食 563
第一章 粮食征购 563
第一节 征粮 563
第二节 自由收购 564
第三节 统购 564
第四节 合同订购、议购 566
第一节 市镇供应 568
第二章 粮食供销 568
第二节 农村返销 571
一 缺粮统销 571
二 民工补助粮 572
三 奖售粮 572
第三节 牧区供应 573
第四节 军供 574
第五节 票证 574
第六节 议销 575
第三章 油料购销 576
第一节 油料收购 576
第二节 食油供销 576
第四章 贮运 577
第一节 粮食贮存 577
第二节 粮食保管 578
第三节 粮油调运 579
第一节 成品粮食 581
第二节 油脂 581
第五章 粮油加工 581
第三节 饲料 582
第六章 经营管理 5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83
第二节 经营机构 583
第三节 价格 585
第四节 购销经营 586
第五节 多种经营 588
第一节 财政收入 591
第一章 财政 591
第十四编 财税金融 591
第二节 财政支出 596
第三节 债券 598
一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598
二 经济建设公债 598
三 国库券 598
四 其它债券 599
第四节 财政机构 599
第一节 农牧业税 602
一 田赋 602
第二章 税务 602
二 农业税 603
三 牧业税 607
第二节 工商税 608
一 货物税 610
四 印花税 611
五 牲畜交易税 611
六 屠宰税 611
三 利息所得税 611
二 工商业税 611
七 车船使用牌照税 612
八 工商统一税 612
九 工商所得税 612
十 产品税 613
十一 增值税 613
十二 工商税 613
十三 城市维护建设税 613
十四 盐税 613
第三节 税务机构 615
第一节 机构 616
第三章 金融 616
一 货币 618
二 现金管理 618
三 现金投放与回笼 618
第二节 货币流通 618
四 结算方式 619
第三节 存储 619
一 经济组织存款 619
二 财政性存款 620
第四节 信贷 621
三 城乡居民储蓄 621
一 工业贷款 622
二 商业贷款 622
三 农牧业贷款 622
第四章 保险 624
第一节 险种 624
第二节 保费 624
第三节 理赔 624
第一节 机构 627
第十五编 经济综合管理 627
第一章 计划 627
第二节 计划编制 628
一 长期计划 628
二 五年计划 628
三 年度计划 630
第三节 计划执行 631
第二章 统计 636
第一节 机构 636
第二节 定期报表 637
第三节 统计调查 640
一 人口普查 640
二 工业普查 640
三 农牧业夏季普查 641
四 用工人数普查 641
五 科技人员普查 641
六 典型调查 641
七 专项调查 641
八 抽样调查 642
第四节 统计资料汇编 643
第三章 审计 644
第一节 审计机关 644
第二节 审计活动 644
第四章 工商 物价 计量 6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46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646
一 市场管理 646
二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648
三 经济合同管理 649
四 商标管理 649
五 广告管理 650
第三节 物价 650
一 物价演变 650
二 物价管理 651
第四节 计量管理 653
第一节 组织建设 655
一 党的地下组织 65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655
第十六编 政党 群团 655
二 建国后党的发展 661
三 组织机构 665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669
第三节 宣传 教育 671
一 宣传工作 671
第四节 统战工作 674
二 党校教育 674
第五节 纪律检查 676
第六节 整党整风 677
第七节 党史资料征集 67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679
第一节 旗、县党部 679
一 乌拉特西公旗党部 679
二 安北县党部 679
第二节 基层组织及党员状况 680
一 训练党员和乡保人员 681
二 组织“特种会报” 681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81
附:三青团 682
第三章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684
第一节 组织 68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84
第四章 群众团体 685
第一节 工人组织 685
一 工会 685
二 主要活动 685
一 农会 686
第二节 农民组织 686
二 贫协 687
第三节 妇女组织 687
一 妇女联合会 687
二 主要活动 688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688
一 共青团 688
二 少年先锋队 691
第五节 工商联 691
四 个体劳动者协会 692
三 中苏友好协会 692
一 安北“小教联”后援会 692
二 抗美援朝分会 692
第六节 其他群众团体 692
第十七编 政权 政协 693
第一章 权力机关 693
第一节 人民代表会议 693
一 旗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93
二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94
二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695
一 选举代表 69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695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702
第四节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 703
附:安北县参议会 703
第二章 行政机关 704
第一节 旗衙门 704
一 历任札萨克 706
二 佐(苏木) 706
一 县(局)机构 707
第二节 县(局)政府 707
二 区、乡公所 708
第三节 旗人民政府 709
一 机构沿革 709
二 基层政权 717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719
一 机构沿革 719
二 基层政权 721
附:日伪行政机构及主要活动 724
第一节 机构 725
第三章 人民政协 725
第二节 政协工作 727
第十八编 政法 729
第一章 公安 729
第一节 机构 729
一 乌拉特前(西公)旗公安机构 729
二 安北县(局)公安机构 729
第二节 重要公安活动 731
一 镇压反革命 731
四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 732
二 取缔—贯道 732
三 禁烟扫毒 732
第二节 治安管理 734
一 户口管理 734
二 特种行业管理 735
三 枪支弹药及危险品管理 735
四 公共场所管理 735
五 教育改造四类分子 735
六 消防 736
七 交 通管理 736
第四节 刑事侦察 737
八 予审 看守 737
第五节 治安保卫组织 738
第二章 检察 740
第一节 机构 740
第二节 刑事检察 740
第三节 经济检察 741
第四节 法纪检察 741
第五节 监所 劳改检察 741
第二节 审判综述 743
第三章 审判 743
第一节 审判机关 743
第三节 刑事审判 745
第四节 民事审判 745
第五节 经济审判 745
第六节 特赦 746
第七节 复审 改判 平反 746
第八节 民事调解 746
第二节 工作 747
第一节 机构 747
第四章 司法行政 747
第十九编 劳动人事 749
第一章 工人 749
第一节 用工形式 749
第二节 工人队伍 749
一 全民所有制职工 749
二 集体所有制职工 750
二 知识青年安置 751
第三节 劳动就业 751
一 待业安置 751
第四节 工人管理 752
一 招工 752
二 调配 752
三 奖惩 752
第五节 培训 753
第六节 劳动保护 753
第七节 离退休费统筹 754
一 干部使用 755
二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755
第二章 干部 755
第一节 干部制度 755
三 军转干部安置 756
四 干部离休退休 756
第二节 人员编制 756
第三节 干部队伍 757
二 专业技术干部管理 759
一 任免 759
第四节 干部管理 759
第三章 工资 奖金 福利 760
第一节 工资 760
一 工资演变 760
二 工资调整 760
三 工资水平 761
第二节 奖金 762
第三节 福利 762
四 津贴 762
第四章 管理机构 764
第一节 劳动机构 764
第二节 人事机构 764
第二十编 民政 765
第一章 优抚安置 765
第一节 拥军优属 765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 766
第二节 社会救济 767
一 救济“五保”户 767
第二章 社会福利 767
第一节 生产救灾 767
二 救济困难户 768
三 光荣院 768
第三节 农村扶贫 769
第四节 收容遣送 770
第五节 移民安置 770
第一节 土地管理 征用 771
第二节 土地界定 771
第三章 地政 771
第三节 地名普查 772
第四章 婚丧管理 773
第一节 婚姻登记 773
第二节 殡葬改革 773
第二十一编 军事 775
第一章 兵役制度 775
第一节 世袭兵役制 775
第二节 募兵制 776
第二节 抓丁 776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777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 777
第一节 清兵 778
第二节 国民党军队 778
第三节 日、伪军 778
第二章 驻军 778
第四节 人民军队 779
一 八路军 779
二 人民解放军 779
二 西公旗伪政权武装 780
三 寺庙武装 780
第一节 地方武装 780
一 西公旗保安队 780
第三章 地方武装和民兵 780
四 设治局保卫团 781
五 安北蒙古巡游保卫团 781
六 护家军 781
七 内蒙古人民革命军 781
十二 安北游击队 782
十一 西公旗骑兵队 782
九 中滩民众抗日自卫队 782
八 垦区警卫队 782
十 安北县自卫队 782
第二节 民兵 783
一 组织 783
二 训练 783
三 装备 783
四 活动 783
第三节 战备 784
第四节 人民武装部 784
第四章 兵事 786
第一节 古代兵事纪略 786
第二节 近现代兵事 789
第三节 抗日之战 790
第四节 解放军进军西公旗 793
第五节 剿匪 793
第一节 科研行政机构 797
第二节 科普协会 797
第二十二编 科技 797
第一章 科研机构 797
第三节 科研单位 798
一 农业科研单位 798
二 农机科研单位 798
三 林业科研单位 798
四 畜牧科研单位 798
五 地震监察研究单位 798
六 乡镇苏木科技网 798
第一节 科技人员 799
第二章 科技队伍 799
第二节 专业学会 800
第三章 科普工作 801
第一节 人员培训 801
第二节 科技引进 801
一 农业科技引进 802
二 畜牧业科技引进 803
三 林业科技引进 803
四 工业科技引进 803
第三节 咨询服务 804
五 其他科技引进 804
第四节 情报调研 805
第四章 科研成果 807
第一节 重点科研成果 807
第二节 科技论文 813
第二十三编 教育 817
第一章 普通教育 817
第一节 私塾 教会学校 817
一 私塾 817
二 教会学校 818
第二节 学前教育 819
一 幼儿园 819
二 学前班 819
第三节 小学 820
第四节 中学 825
第二章 民族教育 829
第一节 蒙古族幼儿园 829
第二节 蒙古族小学 829
第三节 蒙古族中学 831
第一节 职业中学 833
第二节 技工学校 833
第三章 职业教育 833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 834
第四节 卫校 834
第四章 业余教育 836
第一节 农牧民文化教育 836
第二节 职工文化教育 837
第二节 培训 839
第五章 教师队伍 839
第一节 师资 839
第三节 待遇 840
第六章 经费 设施 管理 842
第一节 经费 842
第二节 设施 842
第三节 勤工俭学 843
第四节 教育管理 843
一 文化馆 845
第二节 文化馆 站 845
二 文化站 845
第一章 机构设施 8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45
第二十四编 文化 845
第三节 设施 846
一 第一俱乐部 846
二 第二俱乐部 846
三 工人俱乐部 846
四 露天剧场 846
六 录?馆、舞厅、台球馆 847
五 乡、镇、苏木俱乐部 847
第二章 民间文艺 848
第一节 民歌 848
一 山曲儿 848
二 乌拉特民歌 853
三 好来宝 858
第二节 游艺 858
第三节 二人台 860
第四节 群众文艺活动 861
一 乌拉特前旗歌剧团 862
第二节 专业文艺团体 862
二 乌兰牧骑 862
第三章 文艺团体 862
二 安北县民间戏剧团 862
一 文艺宣传队 862
第一节 业余文艺团体 862
第四章 文艺创作 864
第一节 文学创作 864
第二节 艺术创作 865
一 戏剧、曲艺、音乐 865
二 美术 866
三 摄影 867
四 书法 867
五 篆刻 868
第三节 文联、文学社 869
一 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869
二 春芽文学社 869
一 古诗文 870
第四节 艺文选录 870
二 新诗文 871
第五章 广播、电视、报刊 875
第一节 机构 875
第二节 广播 875
第三节 电视 875
三 抗日先锋报 876
第五节 业余通讯员 876
四 乌拉特前旗报 876
二 安北周报 876
一 安北正报 876
第四节 报刊 876
第六章 图书 电影 878
第一节 图书 878
一 图书发行 878
二 图书阅览 878
第二节 电影 879
第二节 馆藏 880
第一节 机构 880
第七章 档案 880
第三节 利用编研 881
第八章 文物古迹 882
第一节 城址 882
第二节 古墓葬 886
第三节 长城 887
一 乌拉山段赵长城 887
第四节 寺庙 888
二 狼山段赵秦长城 888
第五节 文物 889
第二十五编 卫生 893
第一章 防疫 893
第一节 防疫机构 893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893
一 传染病 893
二 传染病管理 896
三 预防接种 897
二 地氟病 898
三 布氏杆菌病 898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898
一 地甲病 898
第二章 医疗 899
第一节 医疗机构 899
一 旗医院 899
二 地区医院 900
三 乡、镇、苏木卫生院 901
四 其它医疗机构 901
一 中医 902
第二节 医疗技术 902
二 蒙医 907
三 西医 907
第三节 医疗制度 909
一 公费医疗 909
二 合作医疗 910
三 个体行医 911
第三节 儿童保健 912
第二节 新法接生 912
第三章 妇幼保健 912
第一节 妇幼保健所 912
第四节 妇女保健 913
第四章 公共卫生 914
第一节 环境卫生 914
第二节 食品卫生 915
第三节 工业劳动卫生 916
第四节 学校卫生 917
二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918
第二节 药政管理 918
第一节 行政管理 918
一 行政机构 918
第五章 管理 918
第三节 医政管理 919
第四节 医护人员培训 919
第六章 药材 药品 921
第一节 药材 921
第二节 药品 923
第一章 群众体育 925
第一节 学校体育 925
第二十六编 体育 925
第二节 职工体育 926
第三节 农牧民体育 927
第二章 业余体育训练 929
第一节 运动员培训 929
第二节 人才输送 929
第三章 体育竞赛 931
第一节 运动会 931
第二节 运动成绩 931
第二节 设施 937
第四章 场地设施 937
第一节 场地 937
第二十七编 人口 939
第一章 人口规模 939
第一节 人口、户数 939
第二节 密度分布 940
一 密度 940
二 分布 940
第三节 自然增长 942
第四节 机械变动 943
第二章 人口结构 945
第一节 民族构成 945
第二节 性别构成 946
第三节 年龄构成 946
第四节 文化构成 94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950
第六节 城乡人口 951
一 工作简述 952
第二节 计划生育 952
第一节 自然生育 952
第三章 生育 952
二 政策规定 955
第四章 人民生活 957
第一节 职工生活 957
第二节 农牧民生活 958
第二十八编 民族 963
第一章 民族源流 963
第一节 蒙古族 963
第四节 满族 964
第二节 汉族 964
第三节 回族 964
第五节 其它民族 965
第六节 民族关系 965
第二章 方言 967
第一节 汉族方言 967
一 语音 967
二 词汇 969
三 谚语 974
四 歇后语 976
五 民谣 977
第二节 蒙古族方言 978
一 语汇 978
二 语法 979
三 语音 979
四 音位结构特点 979
第三节 文字使用 980
一 衣饰 981
第一节 生活习俗 981
第三章 民情风俗 981
二 饮食 982
三 居住 983
四 旅行 984
五 娱乐 984
第二节 社会礼俗 985
一 婚嫁 985
二 丧葬 989
一 传统节日 991
第三节 时令习俗 991
二 新节日 992
第四节 禁忌习俗 993
第五节 陋习 994
第六节 新风尚 995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997
第一节 婚姻 997
第二节 家庭 997
第一章 宗教 999
第一节 基督教 999
第二十九编 宗教 会道门 999
第二节 喇嘛教 1000
第三节 伊斯兰教 1002
第二章 会道门 1004
第一节 一贯道 1004
第二节 其它会道门 1004
罗布森丹碧佳拉森 1005
恩克巴雅尔 1005
第一章 人物传 1005
第三十编 人物 1005
奇峻峰 1007
王锦云 1008
刘英士 1009
周二虎开 1010
王爱 1011
张芝贵 1012
余占海 1013
郭明德 1014
窦文林 1015
热希扎木苏 1016
张过计 1017
崔宝山 1018
王二台基 1018
郝游龙 1020
第二章 人物表 1020
革命烈士名录 1026
英模名录 1026
高级知识分子名录 1028
乌拉特前旗籍厅级以上干部名录 1030
乌拉特前旗籍教授博士、硕士、留学生名录 1031
附录 1033
一 地方文献辑存 1033
二 艺文 1053
三 山川城邑游记 1054
四 史料存疑 1055
《乌拉特前旗志》出版报批文件 1063
历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1064
为旗志提供资料及撰写专业志初稿人员名单 1066
编后记 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