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废气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天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2524703
  • 页数:765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大气污染 1

目录 1

二、大气污染的影响 3

三、废气治理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7

四、大气污染管理 14

第一篇 污染源 19

第一章 概述 19

第一节 污染源的定义、分类及调查评价 19

一、污染源的定义 19

二、污染源的分类 19

三、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20

一、废气的种类 23

第二节 废气的种类及来源 23

二、废气及所含污染物的来源 28

第三节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特征及危害 53

一、几种主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 53

二、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60

三、主要污染物对生物、水、土资源及器物的影响 65

第二章 废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 69

第一节 估算的一般方法 69

一、有组织排放的估算方法 69

二、无组织排放的估算方法 71

第二节 燃煤设备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 72

一、工艺描述 73

三、燃煤工业锅炉污染物的产污和排污系数 74

二、产污量和排污量的估算 74

四、燃煤茶浴炉、食堂大灶烟气中污染物的产污和排污系数 78

第三节 主要工业部门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 79

一、产污量和排污量的估算方法 79

二、主要工业部门产污和排污系数 80

第四节 乡镇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 94

一、产污量和排污量的估算方法 94

二、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 94

第二篇 废气治理技术 102

第三章 概述 102

第一节 废气治理的对象与要求 102

一、废气治理对象 102

一、除尘方法 103

二、废气治理的要求 103

第二节 废气治理方法 103

二、气态污染物治理方法 107

第四章 颗粒污染物的分类及性质 117

第一节 颗粒污染物的分类 117

一、根据进入大气环境的颗粒污染物来源分类 117

二、根据气溶胶的概念分类 117

第二节 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质 122

一、密度 122

二、粉尘粒径 122

六、粉尘的浸润性 123

五、粉尘的比表面 123

四、粒径分布 123

三、粒子形状 123

七、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 124

八、粉尘的粘附性 125

九、安息角与滑动角 125

十、磨损性 125

十一、光学特性 126

十二、自燃性和爆炸性 126

十三、粘性 127

十四、电性 129

第一节 除尘装置的性能及分类 131

一、除尘装置的性能 131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31

二、除尘器的分类 138

三、除尘器的选择 139

第二节 机械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 140

一、重力沉降室 141

二、惯性除尘器 142

三、离心力除尘器 143

第三节 湿式除尘器 146

一、气液两相间的接触表面及捕尘体的型式 148

二、湿式除尘器效率计算 148

三、湿式除尘器的流体阻力 150

四、湿式除尘器型式介绍 150

第四节 过滤除尘器 162

一、过滤除尘器的类型及滤尘过程 163

二、袋式除尘器 164

三、颗粒层除尘器 171

第五节 电除尘器 176

一、电除尘器的分类 177

二、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178

第六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 183

第一节 控制机理 183

一、气体扩散 183

二、气体吸收 184

三、气体吸附 187

四、气-固催化反应 190

五、可燃气体组分的燃烧 191

第二节 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控制途径 192

一、采用低硫、低氮燃料 192

二、燃料脱硫、脱氮 193

三、改善燃烧方法,改变燃烧条件 193

四、高烟囱排放 193

五、排烟治理 194

第七章 低浓度二氧化硫废气的治理 195

第一节 氨法 197

一、氨法吸收原理 197

二、氨-酸法 200

三、氨-亚硫酸铵法 203

四、氨-硫铵法 207

第二节 钠碱法 208

一、钠碱法的吸收原理 209

二、钠碱法工艺 210

第三节 石灰/石灰石法 216

一、石灰/石灰石直接喷射法 216

二、流化态燃烧法 219

三、石灰-石膏法 219

四、石灰-亚硫酸钙法 224

第四节 双碱法 225

一、钠碱双碱法 225

二、碱性硫酸铝-石膏法 227

三、CAL法 230

一、氧化镁法 232

第五节 金属氧化物吸收法 232

二、氧化锌法 234

三、氧化锰法 235

第六节 活性炭吸附法 236

一、方法原理 236

二、工艺方法与流程 237

三、影响因素 238

第八章 氮氧化物废气的净化 241

第一节 催化还原法 242

一、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242

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243

一、稀硝酸吸收法 246

第二节 液体吸收法 246

二、氨-碱溶液两级吸收法 248

三、碱-亚硫酸铵吸收法 249

四、硫代硫酸钠法 250

五、硝酸氧化-碱液吸收法 251

六、络合液吸收法 253

七、尿素还原法 253

八、尿素溶液吸收法 254

第三节 固体吸附法 256

一、分子筛吸附法 256

二、活性炭吸附法 258

一、氮氧化物废气治理技术的选择 260

第四节 氮氧化物废气治理技术的选择及发展趋势 260

二、发展趋势 261

第九章 汽车排气的净化 263

第一节 燃料的改进与替代 264

一、燃料的改进 264

二、氢替代燃料 266

三、可燃性气体替代燃料 266

四、可燃性液体替代燃料 267

五、混合燃料或电力的替代 267

第二节 汽车排气的机内净化 267

一、汽油箱汽油蒸汽的控制系统 267

二、汽油直接喷射系统 268

三、曲轴箱排气的回收 274

第三节 汽车排气的机外净化 274

一、催化剂的制备 275

二、汽车排气的二元净化催化剂 276

三、汽车排气的三元净化催化剂 278

四、三效催化净化工艺流程 281

第四节 柴油车的排烟净化 282

一、机前的预防 282

二、机内净化措施 282

三、机后处理 282

第十章 其他气态污染物的控制 284

第一节 硫化氢的治理 284

一、干法脱硫 284

二、湿法脱硫 286

一、干法净化技术 290

第二节 含氟废气的治理 290

二、湿法净化技术 291

第三节 氯、氯化氢及酸雾的治理 293

一、氯气的治理 293

二、氯化氢废气的治理 294

三、酸雾的治理 295

第四节 含铅及含汞废气的治理 300

一、含铅废气的治理 300

二、含汞废气的治理 303

第五节 恶臭的治理 306

一、恶臭物质概述 306

二、恶臭的治理方法 307

一、沥青烟的来源 309

第六节 沥青烟的治理 309

三、沥青烟的治理方法 310

二、沥青烟的组成与性质 310

第七节 碳氢化合物的净化 312

一、燃烧法 314

二、催化燃烧法 317

三、吸附法 319

四、吸收法 322

五、冷凝法 322

一、概述 324

二、烧结厂废气治理 324

第一节 钢铁工业废气的治理 324

第十一章 主要污染行业废气的治理 324

三、炼铁厂废气治理 327

四、炼钢厂废气治理 327

五、轧钢厂及金属制品厂废气治理 329

六、铁合金厂废气治理 330

七、耐火材料厂废气治理 335

第二节 有色冶金工业废气的治理 337

一、概述 337

二、铝工业废气治理 337

三、重有色金属冶炼废气治理 339

四、稀有色金属冶炼废气治理 340

五、有色金属加工废气治理 341

一、概述 342

第三节 电力工业废气的治理 342

二、电力工业废气的治理 343

第四节 建材工业废气的治理 344

一、概述 344

二、水泥工业废气治理 344

三、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废气治理 345

第五节 化学工业废气的治理 349

一、概述 349

二、氮肥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350

三、磷肥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353

四、无机盐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356

五、氯碱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357

七、其他化学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360

六、硫酸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的治理 360

第六节 石油化学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366

一、概述 366

二、石油化学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366

第三篇 废气治理设备设计 376

第十二章 概述 376

第一节 废气治理设备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依据 376

一、废气治理设备设计的指导思想 376

二、废气治理设备设计的依据 376

第二节 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77

一、设计的基本理论 377

二、设计方法与步骤 377

一、重力沉降室的设计计算 380

第十三章 除尘装置的选型和设计 380

第一节 重力沉降室及惯性除尘器设计 380

二、惯性除尘器 381

第二节 旋风除尘器的选型设计 383

一、旋风除尘器各部分的尺寸比例 383

二、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 384

三、旋风除尘器的基本选型设计 392

第三节 过滤式除尘器的选型设计 393

一、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和结构型式 393

二、常用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 394

三、袋式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 407

四、颗粒层除尘器 408

一、电除尘器的设计计算 410

第四节 电除尘器的选型设计 410

二、常用的电除尘器 412

第五节 湿式除尘器的选型设计 418

一、喷淋除尘器 418

二、水膜除尘器 418

三、洗浴式除尘器 423

第六节 除尘系统的设计 429

一、管道设计 429

二、排灰装置 430

三、风机和电机的选择 436

四、除尘系统设计步骤 439

五、设计实例 440

第十四章 吸收装置的设计 444

第一节 吸收塔概述 444

一、吸收塔的构造 444

二、对塔设备的要求 444

三、塔型选择原则 445

第二节 填料塔及其吸收过程设计 446

一、填料 446

二、吸收过程的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449

三、塔径的计算 453

四、喷淋密度 455

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458

六、填料层阻力 473

七、填料塔的附属结构 475

第三节 板式塔的设计 478

一、板式塔的主要塔板类型 478

二、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479

三、浮阀塔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 481

四、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492

第十五章 吸附装置的设计 496

第一节 概述 496

一、吸附装置设计的基本要求 496

二、吸附剂的种类和应用 496

三、吸附剂的选择与再生 498

四、吸附剂的残留吸附量与劣化现象 500

一、固定床吸附器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501

第二节 固定床吸附装置的设计 501

二、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 503

第三节 移动床吸附装置的设计 509

一、移动床吸附器的结构特征 509

二、移动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 511

三、移动床吸附器设计举例 513

第四节 流化床吸附装置的设计 515

一、流化床吸附器的结构特征 515

二、流化床吸附器操作速度的确定 517

三、流化床吸附器设计举例 518

二、换热器的特征与选型 521

一、换热器的分类 521

第一节 概述 521

第十六章 换热装置的设计 521

三、换热器的近代成果和发展趋势 524

第二节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526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式及结构 526

二、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532

三、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 542

第三节 螺旋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545

一、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545

二、螺旋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547

三、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应用 550

第四节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553

一、板式换热器结构特点 553

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554

三、板式换热器的应用 557

第五节 螺旋管式换热器 559

一、结构 559

二、基本传热公式 560

三、传热系数 561

四、压力损失 563

五、螺旋的最大直径 565

第十七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 566

第一节 净化系统概述 566

一、通风的重要性 566

二、通风方法 566

一、排气罩气流流动的特性 569

第二节 排气罩 569

二、排气罩的基本型式 575

三、排气罩的设计计算 577

第三节 管道系统的设计 584

一、管道布置的一般原则 584

二、管道系统的设计 585

三、风机和电机的选择 612

第四节 净化系统的防爆、防腐与防振 621

一、净化系统的防爆 621

二、净化系统的防腐 623

三、净化系统的防振 626

二、重要意义 629

一、概念 629

第十八章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与方法 629

第一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629

第四篇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629

第二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 631

一、以源头控制为主,推行清洁生产 631

二、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 632

三、分散治理与综合防治相结合 632

四、按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 633

五、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634

第三节 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634

一、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634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与宏观环境规划 635

三、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637

第十九章 大气污染物理与大气污染化学 659

第一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行为及其研究的意义 659

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行为 659

二、研究污染物在大气中行为的意义 661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理 661

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行为 661

二、建设项目选址 674

三、布局 676

四、烟囱高度设计 677

五、大气污染预报 679

六、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 681

一、含硫化合物 682

第三节 大气污染化学 682

二、氮氧化物 685

三、光化学烟雾 687

四、酸雨 689

五、大气污染物对平流层臭氧的破坏 690

第二十章 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 692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 692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692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693

三、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 694

一、国内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695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695

四、清洁生产谋求达到的目标 695

二、世界环境保护战略的发展历程 699

第三节 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700

一、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700

二、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701

三、清洁生产潜力巨大 702

四、清洁生产是提高企业潜力的必由之路 702

第四节 清洁生产的审计方法 703

一、准备阶段 703

二、审计阶段 704

三、方案制定 705

第五节 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706

一、原料的综合利用 706

四、方案实施 706

二、改革原有工艺,开发全新流程 707

三、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 707

四、工业废料转化成二次资源 709

五、改进产品设计,加强废品回收利用 709

第六节 主要工业部门创建清洁生产的方向和进展 710

一、矿产工业 710

二、冶金工业 711

三、电力工业 713

参考文献 716

附录 718

附录一 通用常数 718

附录二 干空气的有关参数 719

附录三 一些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 721

附录四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722

附录五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726

附录六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91) 742

附录七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745

附录八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752

附录九 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1—93) 755

附录十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2—93) 758

附录十一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3—93) 760

附录十二 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93) 761

附录十三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5—93) 762

附录十四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GB14761.6—93) 764

附录十五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排放标准(GB14761.7—93) 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