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虞夏商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 1
第一节 古代学校的产生 2
第二节 虞夏商三代教育管理制度的萌芽 6
第三节 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 17
第四节 周公的教育管理思想 36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 44
第一节 私学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45
第二节 儒家的科学教育制度及其管理思想 49
第三节 墨家私学教育的管理特点及其管理思想 62
第四节 诸子对教育制度及其管理体制的构想 69
第五节 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制度 81
第六节 《礼记》对先秦儒家教育管理制度的总结 90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 101
第一节 秦代的文教政策和博士吏师制度 102
第二节 汉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管理制度 109
第三节 董仲舒与郑玄的教育管理思想 117
第四节 汉代太学的教育管理制度 124
第五节 精舍与私家讲学的管理制度 133
第六节 汉代的“宦学事师”制度 14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管理制度 146
第一节 三国两晋的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147
第二节 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和学校管理制度 159
第三节 “九品中正”与选士制度 172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管理制度 181
第一节 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管理制度 182
第二节 唐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管理制度 186
第三节 五代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 225
第六章 宋代的教育管理制度 229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229
第二节 庆历兴学及范仲淹、胡瑗的教育改革构想 241
第三节 熙丰兴学与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构想 247
第四节 崇宁兴学与宋代学校发展情况 258
第五节 宋代的书院及其管理机制 271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管理构想 286
第七章 辽、金、元的教育管理制度 297
第一节 辽、金的文教政策和教育管理制度 299
第二节 元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管理制度 315
第三节 元代的选士和科举制度 335
第四节 元代的书院管理制度 339
第五节 许衡、吴澄、程端礼的教育管理 353
第八章 明代的教育管理制度 370
第一节 明代文教政策与教育行政管理 371
第二节 学校管理制度 387
第三节 科举制度及其管理 413
第四节 明代的书院制度 422
第五节 张居正、黄宗羲的教育管理思想 440
第九章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制度 452
第一节 文教政策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453
第二节 学校管理制度 464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管理 482
第四节 书院管理制度 489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管理思想 494
第十章 晚清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499
第一节 洋务教育与近代新式学堂的管理 501
第二节 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 526
第三节 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543
第四节 清末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 550
第五节 清末留学教育的管理 562
第十一章 民国初期的文教政策和教育管理制度 569
第一节 民国初期临时政府的文教政策 569
第二节 1919年学制 574
第三节 临时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 579
第四节 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 580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管理制度 590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教政策和教育管理制度 591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600
第三节 1922年学制 606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学教育制度 613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的教育管理制度 622
第一节 文教政策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622
第二节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643
第三节 民众、乡村教育管理制度 651
第四节 陶行知、雷沛鸿的教育管理设想和教育改革实践 660
第五节 黄炎培、邰爽秋的教育管理思想 673
第六节 梁漱溟、晏阳初、陈鹤琴的教育管理思想 682
第十四章 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管理制度 697
第一节 苏区的教育管理制度 698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管理制度 716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教育管理制度 740
第四节 徐特立、成仿吉的教育管理思想 756
附一章 中国佛教的教育管理制度 769
第一节 中国佛教教育组织的建设及发展 769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寺院、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 776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译经传学教育 784
第四节 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留学教育 793
第五节 中国佛教的传学与东方诸国僧衣留学中国的教育 804
附二章 中国道教、基督教的教育管理制度 819
第一节 道教的教育管理制度 819
第二节 基督教教会学校的教育及其管理 836
附三章 帝国主义控制地区的教育管理制度 850
第一节 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地区的教育管理制度 851
第二节 日本占领时期台湾的教育管理制度 857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伪满州国的教育管理制度 861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汪)统治地区的教育管理制度 866
第五节 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的教育管理制度 870
附录 参考书目举要 874
后语 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