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研究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性 3
第二节 当前对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概况 5
第三节 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6
第四节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8
第五节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 11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机制 18
第一节 血管壁损伤 18
第二节 血流变化 20
第三节 血液成分的改变 21
第三章 血流与血栓 26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26
第二节 血液粘度与血栓形成 27
第三节 血液流动对血液成分和血管因素的影响 29
第四章 血管与血栓 33
第一节 血管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33
第二节 血管损伤与血栓形成 38
第五章 血小板与血栓 42
第一节 血小板的活化 42
第二节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的机制 43
第三节 血小板活化后的信息传递与相关细胞反应 46
第四节 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指标 50
第六章 凝血-抗凝系统与血栓 53
第一节 凝血系统与血栓形成 53
第二节 抗凝系统与血栓形成 66
第七章 纤溶系统与血栓 82
第一节 纤溶系统的概念 82
第二节 纤溶系统的活化 83
第三节 纤溶抑制物 87
第四节 纤溶的调节与血栓形成 90
第八章 血栓形成的病理 94
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基本理论 94
第二节 心血管常见的血栓 103
第九章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114
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实验诊断 114
第二节 血栓形成的器械诊断 133
第十章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149
第一节 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应用 149
第二节 抗凝药物与抗凝治疗 158
第三节 溶栓药物与溶栓治疗 186
第四节 降粘药物及其应用 199
第五节 治疗血栓病的其他常用药物 205
下篇 各论 229
第十一章 高脂血症与血栓 229
第一节 发病机制 229
第二节 病因与分类 232
第三节 诊断 235
第四节 治疗 236
第十二章 高凝状态 248
第一节 与高凝状态相关的概念 248
第二节 发病机制与发生因素 249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251
第四节 高凝状态的防治 260
第十三章 心血管病与血栓 262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机制 262
第二节 冠心病心绞痛与血栓 264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与血栓 270
第四节 器质性心脏病与心内血栓形成 281
第十四章 脑血管病与血栓 289
第一节 脑血管病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290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91
第三节 脑梗死 296
第十五章 外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313
第一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13
第二节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319
第三节 急性动脉栓塞 322
第十六章 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梗死 328
第一节 静脉血栓形成 328
第二节 肺栓塞和肺梗死 340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54
第一节 DIC的病因及诱因 354
第二节 DIC的发病机制 358
第三节 DIC的临床表现 359
第四节 DIC的实验室检查 361
第五节 DIC的诊断 362
第六节 DIC的治疗 369
第十八章 内科疾病与血栓 379
第一节 易栓症 379
第二节 白血病与血栓 388
第三节 骨髓增生综合征与血栓 392
第四节 微血栓形成性疾病 394
第五节 贫血类疾病与血栓 403
第六节 结缔组织疾病与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 406
第七节 肝脏疾病与血栓 412
第八节 肾脏疾病与血栓 419
第九节 糖尿病与血栓 431
第十九章 外科疾病与血栓 439
第一节 外科手术与血栓 439
第二节 器官移植与血栓 445
第三节 伤与血栓 451
第四节 麻醉与血栓 457
第二十章 临床其他各科的血栓性疾病 461
第一节 妊娠期血栓性疾病 461
第二节 新生儿疾病与血栓 472
第三节 恶性肿瘤与血栓 478
第四节 视网膜血管阻塞与血栓 485
第五节 突发性聋与血栓 489
第六节 输血与血栓 492
附录一 常用的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方法 498
附录二 血栓性疾病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