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中国服饰起源与中国原始文化 1
第一节 原始巫术——赤铁矿粉的启示 4
第二节 图腾与祖灵崇拜——尾饰、文身、彩衣 11
第三节 天(自然)崇拜——尖顶帽与天菩萨 19
第四节 物质文明之光——骨针与纺轮 24
第二章 中国服饰观念与中国哲学 31
第一节 儒家的“文质彬彬” 34
一、孔子论“盾”与“文” 35
一、孔子论“盾”与“文” 35
一、孔子论“盾”与“文” 35
二、孟子论“凛然正气” 39
二、孟子论“凛然正气” 39
二、孟子论“凛然正气” 39
三、荀子论“衣服有制” 42
三、荀子论“衣服有制” 42
三、荀子论“衣服有制” 42
第二节 墨家的“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47
第二节 墨家的“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47
第二节 墨家的“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47
第三节 道家的“被(披)褐怀玉” 52
第三节 道家的“被(披)褐怀玉” 52
第三节 道家的“被(披)褐怀玉” 52
一、老子论“美其服” 53
一、老子论“美其服” 53
一、老子论“美其服” 53
二、庄子学派的“不饰于物” 56
二、庄子学派的“不饰于物” 56
二、庄子学派的“不饰于物” 56
第四节 法家的“好质而恶饰” 59
第四节 法家的“好质而恶饰” 59
第四节 法家的“好质而恶饰” 59
第五节 服饰观的小多元 63
第五节 服饰观的小多元 63
第五节 服饰观的小多元 63
一、屈原的“?美”与“修能” 64
一、屈原的“?美”与“修能” 64
一、屈原的“?美”与“修能” 64
二、“淮南子”的“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说 67
二、“淮南子”的“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说 67
二、“淮南子”的“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说 67
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服装 70
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服装 70
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服装 70
四、班固的衣裳“隐形自障闭”说 73
四、班固的衣裳“隐形自障闭”说 73
四、班固的衣裳“隐形自障闭”说 73
五、兼融儒道而崇尚老庄的魏晋士人“解衣?风” 76
五、兼融儒道而崇尚老庄的魏晋士人“解衣?风” 76
五、兼融儒道而崇尚老庄的魏晋士人“解衣?风” 76
六、中国人的“衣锦还乡”观 80
六、中国人的“衣锦还乡”观 80
六、中国人的“衣锦还乡”观 80
第三章 中国服饰制度与中国礼制 83
第三章 中国服饰制度与中国礼制 83
第三章 中国服饰制度与中国礼制 83
第一节 《周礼》、《仪礼》中的服饰制度 88
第一节 《周礼》、《仪礼》中的服饰制度 88
一、关于服饰的职官与职责 88
一、关于服饰的职官与职责 88
一、关于服饰的职官与职责 88
第一节 《周礼》、《仪礼》中的服饰制度 88
二、仪礼与服饰制度 93
二、仪礼与服饰制度 93
二、仪礼与服饰制度 93
第二节 《礼记》中的服饰规定 100
第二节 《礼记》中的服饰规定 100
第二节 《礼记》中的服饰规定 100
一、《礼记》中心——孝在服饰上的反映 101
一、《礼记》中心——孝在服饰上的反映 101
一、《礼记》中心——孝在服饰上的反映 101
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108
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108
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108
三、男女不通衣裳 111
三、男女不通衣裳 111
三、男女不通衣裳 111
四、日常生活中的着装礼节 112
四、日常生活中的着装礼节 112
四、日常生活中的着装礼节 112
第三节 历代《舆服志》 116
第三节 历代《舆服志》 116
第三节 历代《舆服志》 116
一、历代《舆服志》引言特点 117
一、历代《舆服志》引言特点 117
一、历代《舆服志》引言特点 117
第八章 中国服饰习俗与中国民俗 617
第一节 年节庆典服俗 624
一、年节惯用服饰 625
二、年节游艺服饰 633
三、年节祭礼服饰?其它 640
第二节 人生仪礼服俗 647
一、婴幼礼期服饰 648
二、成年礼服饰 655
三、定情服饰 661
四、婚姻服饰 670
五、丧葬服饰 683
第三节 服俗禁忌 688
第九章 中国服饰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695
第一节 贯通亚欧的东(中国)服西渐 699
一、中国蚕丝西运 699
二、中国服饰业实?与广收?? 708
第二节 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及海上丝绸之路 730
一、服饰东传与日本服饰的发展 732
二、海上丝绸之路 738
第三节 中国服饰对世界时装的影响 743
一、17世纪至20世纪中期中国丝绸与旗袍 744
二、20世纪后期的回归东方“中国风” 750
第十章 中国当代服饰与国民意识更新 761
第一节 服饰革命化意识与实践 764
第二节 服饰国际化变革与发展 776
结语 793
后记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