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建置 47
第一章 地域 沿革 47
第一节 地域 47
第二节 沿革 47
附:安化开史略 49
第二章 行政区划 50
第一节 宋至民国时期 5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1
第三章 县治 集镇 57
第一节 县治 57
第二节 集镇 58
第二篇 自然环境 63
第一章 地质 63
第一节 地层 63
第二节 构造 65
第三节 地震 67
第四节 矿藏 68
第二章 地貌 71
第一节 安化古陆的形成 71
第二节 地貌类型 71
第三节 山系 73
第三章 气候 76
第一节 气候特征 76
第二节 气候要素 77
第三节 灾害性气候 80
附:自然灾害年表 82
第四章 水文 86
第一节 水系 86
第二节 水量 89
第五章 土壤 92
第一节 成土母质 92
第二节 土壤分布规律 93
第三节 土壤种类 93
第六章 植被 95
第一节 植被分布和类型 95
第二节 植被变化 96
第七章 野生动物 98
第一节 品种 98
第二节 变化 100
第三篇 党派群团 10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安化地方组织 102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02
第二节 党务 108
第三节 党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 113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安化地方组织 117
第一节 组织机构和党员 117
第二节 党务活动 119
附一:“中统”在安化的组织与活动 120
附二:三民主义青年团安化地方组织 121
第三章 民主党派和其他党派 122
第一节 民主党派 122
第二节 其他党派 122
第一节 工人团体 123
第四章 人民团体 123
第二节 农民团体 126
第三节 妇女团体 129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132
第五节 工商团体 134
第四篇 政权 政协 议会 135
第一章 权力机关 135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3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136
第二章 行政机构 143
第一节 县署 县政府 143
第二节 县临时行政办事处 146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147
第二节 政协首届常务委员会 153
第三章 人民政协 153
第一节 政协首届委员会历次会议 153
第四章 议会 参议会 155
第一节 议会 参事会 155
第二节 参议会 156
第五篇 劳动 人事 157
第一章 职工 157
第一节 劳动就业 157
第二节 职工培训 159
第三节 乡、镇企业职工 159
第二章 干部 160
第一节 编制 160
第二节 培训 161
第三节 任用与管理 162
第四节 来源与结构 163
第三章 工资 福利 奖惩 165
第一节 工资 165
第二节 劳保福利 166
第三节 奖惩 168
第四节 退职 退休 离休 169
第六篇 民政 171
第一章 优待抚恤与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71
第一节 抚恤 171
第二节 拥军优属 178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接待安置 180
第二章 救灾 救济 社会福利 182
第一节 救灾 182
第二节 救济 183
第三节 社会福利 186
第三章 移民 城镇居民与知识青年下放 188
第一节 柘溪库区移民 188
第二节 城镇居民下放 189
第三节 城镇知识青年下放 189
第七篇 公安 司法 191
第一章 公安 191
第一节 机构 191
第二节 治安 192
第三节 户政 197
第四节 消防 197
第二章 审判 199
第一节 机构 19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199
第四节 经济审判 201
第三节 民事审判 201
第五节 林业审判 202
第六节 案件复查 202
第三章 检察 203
第一节 刑事检察 203
第二节 经济检察 204
第三节 法纪检察 204
第四节 监所检察 205
第五节 林业检察 205
第六节 控告 申诉检察 20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207
第一节 法制宣传 207
第二节 律师事务 207
第四节 调解 208
第三节 公证 208
第五节 监狱 看守所 劳教所 209
第八篇 军事 211
第一章 军事机构地方武装 211
第一节 军事机构 211
第二节 地方武装 212
第二章 兵役 217
第一节 募兵 217
第二节 征兵 217
第三节 志愿兵 218
第四节 义务兵 219
第五节 预备役 219
第三章 兵备 220
第二节 军工企业 221
第一节 防务 221
第四章 兵事 222
第一节 过军 驻军 222
第二节 战事 224
第九篇 经济综述 229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229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231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34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 235
第二章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238
第一节 经济发展水平 238
第二节 经济结构 242
第三节 经济效益 244
第四节 人民生活 246
第三章 经济综合管理 249
第一节 计划管理 249
第二节 统计管理 250
第三节 物资管理 251
第四节 物价管理 253
第五节 审计 256
第六节 计量标准管理 257
第七节 工商行政管理 259
第十篇 农业 265
第一章 耕地 266
第一节 耕地面积与分布 266
第二节 耕地改良与建设 268
第一节 产区分布 270
第二章 水稻 270
第二节 耕作制度 271
第三节 品种 272
第四节 栽培 274
第五节 病虫防治 275
第三章 旱粮 277
第一节 种植制度 277
第二节 主要品类 278
第三节 品种改良 279
第四节 栽培 280
第四章 茶叶 282
第一节 茶区分布 283
第二节 茶园面积与产量 284
第三节 茶叶栽培与科研 286
第四节 茶叶加工与贸易 287
第五章 经济作物 292
第一节 油料 292
第二节 水果 294
第三节 棕片 296
第四节 其他 297
第六章 养殖业 299
第一节 家畜 299
第二节 家禽 301
第三节 渔业 302
第四节 其他 305
第五节 疫病防治 305
第七章 水利 307
第一节 水利设施 307
第二节 水利管理 312
第三节 小水电建设 314
第四节 水土保持 315
第八章 农具机具 316
第一节 传统农具 316
第二节 农具改良 316
第三节 农业机械 317
第四节 农机具管理 319
第九章 乡镇企业 32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20
第二节 企业效益 321
第十—篇 林业 323
第一章 森林资源 323
第一节 面积与蓄积量 323
第二节 林种结构 324
第一节 育苗 328
第二章 林业生产 328
第二节 造林 329
第三节 封山育林 330
第四节 森林保护 332
第五节 林业科研 334
第三章 林政 335
第一节 山权 林权 335
第二节 竹木市场管理 336
第四章 森林工业 337
第一节 采伐 337
第二节 购销 338
第三节 储运 340
第四节 加工 341
附:国营林场简介 341
第十二篇 工业 343
第一章 工业体制 345
第一节 地方国营工业 346
第二节 二轻工业 346
第三节 乡镇工业 347
第四节 部门工业 348
第五节 个体 联户工业 348
第二章 工业行业 349
第一节 采矿冶金工业 349
第二节 化学工业 354
第三节 建材工业 356
第四节 食品工业 357
第五节 机械工业 359
第六节 电力工业 360
第七节 造纸 印刷工业 362
第八节 缝纫工业 363
第九节 纺织工业 364
第十节 其他工业 365
第三章 工业管理 36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9
第二节 计划管理 369
第三节 劳动管理 370
第四节 财务管理 370
第五节 质量管理 371
第六节 企业民主管理 371
第四章 驻县中央、省、地属厂矿 373
第一节 中央属企业 373
第二节 省属企业 373
第三节 地区属企业 374
第一章 陆路 375
第一节 民间道路 375
第十三篇 交通邮电 375
第二节 公路 379
第三节 铁路 386
第四节 搬运装卸 386
第二章 水路 388
第一节 航道 388
第二节 港口 388
第三节 水运 389
第四节 航运管理 391
第一节 铺递 392
第二节 邮电局 所 392
第三章 邮政 392
第三节 邮运与投递 393
第四节 邮政业务 395
第四章 电信 397
第一节 电信机构 397
第二节 电报 397
第三节 电话 398
第十四篇 商业 401
第一章 商业体制 401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01
第二节 集体商业 402
第三节 国营商业 404
第二章 市场 网点 405
第一节 市场 405
第二节 网点 406
第三章 商品购销 408
第一节 生产资料 409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 411
第三节 副食品 413
第四节 食盐 416
第五节 烟草 417
第六节 石油 煤炭 418
第七节 农副产品 419
第八节 废旧物资回收 420
第九节 外贸商品 421
第四章 饮食服务 422
第一节 旅社与饮食业 422
第三节 理发业 423
第二节 照相业 423
第五章 商品培植 424
第一节 扶植 424
第二节 基地 424
第六章 粮油购销 427
第一节 征购 427
第二节 储运加工 428
第三节 销售 430
第十五篇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433
第一章 城乡建设 433
第一节 城镇建设 433
第二节 乡村建设 435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437
第四节 建筑队伍 438
第一节 环境污染 440
第二章 环境保护 440
第二节 环境治理 441
第三节 环境管理 442
第十六篇 财政金融 443
第一章 财政 443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43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44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45
第四节 公债 国库券 446
第二章 税务 45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52
第二节 农业税 453
第三节 工商税及其他税收 456
第一节 机构 459
第三章 金融 459
第二节 货币 461
第三节 存款 463
第四节 贷款 464
第五节 保险 467
第十七篇 教育科技 469
第一章 学宫 书院 学塾 470
第一节 学宫 470
第二节 书院 470
第三节 学塾 471
第二章 普通教育 473
第一节 学前教育 473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74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77
附:学校简介 481
第三章 专业教育 484
第一节 师范教育 484
第二节 职业教育 485
第四章 成人教育 487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87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489
第五章 教师 491
第一节 队伍 491
第二节 管理 491
第三节 培训 492
第四节 待遇 494
第六章 教育行政 496
第一节 机构 496
第二节 经费 497
第三节 校舍 498
第四节 教学设备 499
第七章 科技组织机构 501
第一节 科技队伍 501
第二节 科技机构 502
第八章 科技活动与成果 505
第一节 科普工作 505
第二节 科技成果 507
第十八篇 文化 509
第一章 群众文化 510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510
第二节 民间文艺形式 511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511
第一节 文学 514
第二章 创作 514
第二节 艺术 515
第三章 戏剧电影 517
第一节 戏剧 517
第二节 电影 518
第三节 演出放映场所 520
第四章 新闻 521
第一节 报刊 521
第二节 广播 522
第三节 电视 523
第四节 通讯 524
第五章 图书 档案 县志 525
第一节 藏书场所 525
第二节 书店 527
第三节 档案 528
第四节 县志 530
第六章 文物 胜迹 531
第一节 文化遗址 531
第二节 文物 531
第三节 墓葬 碑刻 532
第四节 寺庙古桥塔阁 533
第五节 风景 名胜 536
附:《梅山文化湮沉千载今被确认》 538
第十九篇 卫生体育 541
第一章 医疗机构 542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单位 542
第二节 基层医疗单位 543
第三节 私立医院 诊所 543
第一节 中医 545
第二章 中西医疗 545
第二节 西医 54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550
第三章 卫生保健 552
第一节 卫生防疫 552
第二节 妇幼保健 556
第三节 卫生运动 558
第四节 卫生监督 监测 559
第四章 医疗经费 561
第一节 自费与免费医疗 561
第二节 公费医疗 561
第三节 合作医疗 561
第五章 医药 563
第一节 药材资源 563
第二节 地产药材开发 564
第三节 医药供应 566
第四节 药政 567
第六章 体育 568
第一节 传统体育 568
第二节 群众体育 569
第三节 学校体育 569
第四节 体育竞技 570
第五节 人才培训 571
第六节 体育场地 572
第二十篇 社会 573
第一章 人口 573
第一节 姓氏 573
第二节 人口变动 578
第三节 人口结构 素质 583
第四节 人口分布 587
第五节 计划生育 588
第二章 婚姻家庭 591
第一节 婚姻 591
第二节 家庭 593
第三章 风俗 597
第一节 节日习俗 597
第二节 礼仪习俗 598
第三节 生活习俗 601
第四节 生产习俗 604
第四章 会社 607
第一节 行会 607
第二节 帮会 608
第三节 会道门 609
第五章 宗教 611
第一节 基督教 611
第二节 佛教 道教 613
第六章 方言 615
第一节 语系 615
第二节 语音 615
第三节 词汇 618
第四节 县内方言差异 620
第二十一篇 人物 621
一、人物传 622
二、革命烈士英名录 676
三、劳动模范名录 679
后记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