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这样写中国历史(代序) 1
远古卷(从传说时代到商代) 3
第一章 远古历史的理解问题 3
一 从顾颉刚的“层累说”说起 3
二 再从《山海经》说起 6
三 精神的考古 10
四 神话中的史话 16
第二章 文明起源的几个理论问题 20
一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20
二 文明的起源何以可能 24
三 文明起源的一元与多元 29
第三章 从传说看远古的历史 34
一 中国神话传说诸特点 34
二 作为中华民族之共祖的黄帝 38
三 从三皇到五帝 43
四 禅让说与原始民主制 49
五 大禹与洪水之谜的破揭 56
第四章 夏代文明 64
一 “夏”的由来 64
二 华夏集团与夏文明的起源 67
三 家天下的确立 73
四 家国合一与中国政治模式 78
五 九鼎与九州 82
六 夏代家天下的维系 87
第五章 商代文明 94
一 商同夏的关系 94
二 汤与伊尹 96
三 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 102
四 商代的国家形态 106
五 商代的方国 110
六 人祭与人殉 112
七 甲骨文字及其他 118
第六章 中国先民的英雄时代 125
一 英雄时代的世界历史共性 125
二 夸父的启示 131
三 青铜器的启示 136
四 嗜酒的商代人 141
五 乐舞与先民的精神气质 144
六 史诗问题 150
第七章 远古时代的神灵崇拜 155
一 先民神灵崇拜的一般规律 155
二 两种生产与两种崇拜体系 161
三 中国先民的生殖崇拜 164
四 龙崇拜 179
五 祖庙与祖先崇拜 183
六 上帝崇拜 189
七 政治化的巫术 193
上古卷(从西周到汉武帝时代) 203
第一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203
一 周族的起源 203
二 武王伐纣 208
三 “汤武革命”小议 211
四 封邦建国 218
五 宗法制度 221
六 国野制度 225
七 畿服制度 230
八 井田制度 233
九 城邦问题 238
十 生生之谓易 244
十一 天的崇拜 254
第二章 周公与中国文明的转向 261
一 殷周文明之异同 261
二 周公之僭位 267
三 周公的“伦理宗教” 279
四 周公制礼作乐 288
五 中国文明模式的初步形成 294
第三章 中国的“轴心时代” 306
一 世界历史意义上的“轴心时代” 306
二 由官学到私学 311
三 士的兴起 322
四 道:中国知识分子的十字架 329
五 夷夏之辨与文野之辨 350
六 民本同民主之间 357
第四章 春秋:礼乐的崩坏 368
一 西周的衰落 368
二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之性质 370
三 礼乐之崩坏 377
四 诗亡然后春秋作 381
五 霸业与霸道 390
六 社会等级制度的瓦解 400
第五章 战国:礼乐崩坏之后 407
一 战国七雄 407
二 各国的变法 412
三 新的经济形态 415
四 插叙: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思考 420
五 商业的繁荣 433
六 楚文化 441
七 屈原臆说 452
第六章 六家要论 459
一 六家之异同 459
二 墨家要论 468
三 名家要论 473
四 阴阳家要论 477
五 道家要论 490
六 法家要论 501
七 儒家要论 509
八 平心论孔子 517
第七章 秦帝国之短命 525
一 秦的统一 525
二 吕不韦和他的《吕氏春秋》 531
三 秦代的建制 536
四 焚书坑儒 542
五 秦王朝短命之原因 546
六 德与力的最后较量:楚汉之争 550
第八章 汉代的兴盛与大一统文明模式的形成 562
一 汉承秦制 562
二 从分封到削藩 565
三 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574
四 董仲舒的儒学宗教化 580
五 公羊学与知识分子的道势两难 589
六 大一统的教育制度 594
七 尚贤原则下的文官制度 599
八 礼法合一 611
九 重农而抑商 617
十 外柔而内厉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