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中国共产党创立 1
五四运动 革命的转折 1
中央革命根据地 11 4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党的理论准备 6
开天辟地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
“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14
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 工运第一次高潮 17
“三大”统一战线确立 20
国共两党合作与北伐战争 25
帮助国民党改组 两党第一次合作 25
支持孙中山北上促进国民会议运动 29
“四大”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提出 33
五卅运动 革命高潮兴起 36
两党协作平叛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 42
北方人民斗争三一八惨案 45
批判戴季陶主义 维护党的独立性 49
争夺领导权妥协与退让 52
两党合作北伐 工农踊跃支援 57
两湖工农运动高涨 土地问题紧迫 60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血染宝山路 64
“五大”前后危急时期的争论 68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大革命失败 72
十年内战 76
南昌起义 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 76
“八七”会议 革命总方针的转变 79
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 82
广州起义夺取大城市的失败 86
朱毛会师井冈山 开创革命根据地 88
“六大”争取群众准备起义 92
古田会议 红军建设纲领的制订 95
各地武装暴动迭起 革命根据地纷纷创建 98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00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03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108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11
陕甘革命根据地 119
六届三中全会批判“左”倾错误 122
三次军事反“围剿”胜利 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126
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 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 130
六届四中全会 王明“左”倾路线恶性膨胀 135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关门主义丧失时机 139
赤色工会、飞行集会 白区工作严重受挫 143
第四次军事反“围剿” 川陕根据地开辟 146
左联的战斗反对文化专制主义 150
第五次军事反“围剿”失败 红军长征开始 154
遵义会议 生死攸关的转折 157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61
首举抗日旗帜东北联军组建 165
配合主力红军转移 南方三年游击战 169
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高涨 173
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 176
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79
抗日战争 184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84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87
八路军出师抗战 平型关首战告捷 190
宣传和组织民众支援八一三抗战 194
新四军创建挺进敌后 198
《论持久战》 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202
抗日大本营 陕甘宁边区 205
独立自主游击战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208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213
晋绥抗日根据地 217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221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225
山东抗日根据地 229
《新民主主义论》 革命理论的发展 233
有理有利有节击退反共高潮 236
荫蔽精干 敌占区国统区的工作方针 240
百团大战 打破日军封锁 244
皖南事变 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 248
华南游击战 琼崖抗日根据地开辟 253
“三三制”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257
自力更生 大生产运动 261
整顿三风 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266
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巩固抗日根据地 270
大后方的民主运动 反对国民党独裁 276
“七大”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确立 279
全面反攻迎接抗战胜利 283
重庆谈判 争取和平民主 288
解放战争 288
上党战役 自卫反击胜利 291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建立东北根据地 293
一二一惨案 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 296
《五四指示》 土地政策转变 298
中原突围 解放战争开始 301
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 304
主动撤出延安 转战陕北 309
孟良崮战役 粉碎重点进攻 312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开辟第二条战线 315
《土地法大纲》 纠正土改中的错误 319
千里跃进大别山 转入战略进攻 321
十二月会议 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 324
辽沈战役军事形势的转折点 327
淮海战役 解放军兵临长江 331
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 336
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 340
北平谈判 揭穿假和平阴谋 344
百万雄师渡长江 向全国进军 349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中国进入新时代 353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59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9
没收官僚资本 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 362
七届三中全会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好转 365
毛泽东首次访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366
完成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373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77
镇压反革命 清除反动派残余势力 382
“三反”“五反”运动 打退资产阶级进攻 385
西藏和平解放全国大陆统一 389
总路线的提出 一化三改造 392
第一个五年计划 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395
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400
合作化道路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404
和平赎买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409
七届四中全会粉碎高饶反党联盟 413
批判电影《武训传》文化领域斗争的失误 417
“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4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42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团结—批评—团结 426
整风反右 斗争扩大化 430
八届三中全会背离“八大”正确路线 433
错批反冒进 追求高速度 436
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总路线的制定 439
忽视经济规律掀起“大跃进” 442
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446
郑州会议初步纠正“左”倾错误 449
错定彭德怀反党集团 全党开展“反右倾” 454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再次纠正“左”的错误 458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项工作条例颁布 462
七千人共议国事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466
八届十中全会“左”倾错误严重发展 470
四清运动提出整“党内走资派” 473
对文艺界的批示错误的政治批判 476
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建设四化任务提出 479
文化大革命” 483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483
《二月提纲》 抵制“左”的偏向 487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诬指文艺界黑线专政 490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 492
《五·一六通知》 “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指导方针 495
《十六条》公布“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498
红卫兵运动全国大动乱开始 502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党组织瘫痪 507
上海“一月风暴”全国掀起夺权高潮 510
“二月逆流”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 513
“文攻武卫”“全面内战” 517
工、军宣队进驻上层建筑 制止武斗风 519
八届十二中全会刘少奇冤案铸成 521
“九大”“文化大革命”合法化 523
林彪反革命集团夺权失败 九一三自我爆炸 525
周思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全国形势出现转机 529
“十大”“左”倾错误继续 532
“批林批孔”“四人帮”组阁阴谋败露 534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条战线整顿 537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541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543
国民经济遭受破坏 艰苦斗争取得进展 546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549
揭批“四人帮” 深入清查余党 549
“十一大” 继续“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路线 552
批评“两个凡是”解放思想 555
有错必纠 平反冤假错案 558
高指标经济工作新失误 562
全国科学大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565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 566
理论务虚会重申四项基本原则 570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国民经济新发展 573
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77
对外开放振兴中华的战略措施 580
拨乱反正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84
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 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588
“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90
全面整党 党风有所好转 593
“一国两制” 统一祖国的国策 597
十二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600
科技体制改革面向经济建设 603
教育体制改革 多出四化建设人才 606
“七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610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612
“十三大”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15
经济过热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619
平息暴乱稳定局势 622
改进党风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626
加强领导 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628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630
十三届七中全会 制定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