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现代货币 1
第一章 币制问题之经过 1
第四编 币制行政 1
第一章 造币机关 1
第一节 造币权及铸钱局沿革 1
第一项 造币权 1
第五编 金银铜统计 1
第一章 金银铜进出口统计 1
第一节 金银铜累年进出口情形 1
第一编 历代货币 1
第六编 附录 1
一、清宣统三年币制实业借款始末 1
第一节 自铸银圆 1
第二章 银圆 1
第一部 硬币 1
第三编 现代币制问题 1
第一节 硬币之起源 1
第一章 硬币 1
第二项 铸钱局 2
第二节 周之硬币 2
一、金累年进出口额数表 2
第三节 秦汉晋魏六朝之硬币 3
第二节 造币厂沿革 3
第一项 造币局厂沿革概要 3
二、银累年进出口额数表 4
第二章 币制本位问题 4
第一节 铸造金银各种货币之首先建议者 4
一、顺天府府尹胡燏棻 4
第四节 唐代五季之硬币 5
二、监察御史王鹏运 5
三、总理衙门给事盛宣怀 5
第二项 天津造币厂沿革 6
第五节 宋辽金元明之硬币 6
一、北洋银圆局 6
四、通政使参议杨宜治 6
三、铜累年进出口额数表 6
五、驻俄公使胡惟德 7
第二节 金银铜类别及其国别进出口情形 7
第六节 清之硬币 8
一、金条砂等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8
第二章 纸币 9
附各省旧铸大小银圆重量成色表 9
二、金条砂等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9
二、户部造币总厂 9
第二节 宋之交会 10
第一节 纸币之起源 10
第一项 整理银本位制及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同时并举说 11
第二节 金汇兑本位制之建议 11
三、金币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1
三、民国成立后两厂之合并 11
第三节 金之交钞 11
第二节 流入银圆 12
附天津银钱总厂简明章程 12
四、金币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2
一、吓德氏之建议 12
第四节 元之宝钞 12
二、币制委员会会议币制报告书 12
五、银条与元宝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3
一、本洋 13
二、精琦氏之建议 13
二、鹰洋 14
第五节 明钞 14
三、人洋 14
六、银条与元宝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4
第三项 南京造币厂沿革 15
第六节 清钞 15
四、龙洋 15
五、安南洋 15
六、美国洋 16
附流入银圆重量成色表 16
七、银币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6
附张之洞奏驳虚定金本位制原文摘要 17
八、银币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7
附流入银圆累年进口额数表 17
附流入银圆累年出口额数表 18
九、紫铜锭块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8
第一节 旧银辅币 19
第二章 银角 19
十、紫铜锭块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19
十一、铜币累年进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 20
第二节 新银辅币 20
第一节 金银比价 21
第二章 金银铜比价 21
第三章 铜圆 22
第二项 暂时并用银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说 22
第一节 旧铜辅币 22
一、度支部议覆汪大燮奏案中所拟虚定金本位制办法之建议 22
一、金银比价变动表 23
三、中华贸易公司章程 24
二、卫斯林氏之建议 24
第四项 武昌造币厂沿革 26
一、湖北银元局 26
四、各省区银行纸币发行总额累年比较表 27
二、湖北铜币局 27
二、关平银累年换算金磅之平均汇率表 28
第五项 广东造币厂沿革 29
三、兵工厂附设铜币局 29
三、民国七年之金券条例 29
第一项 银两与制钱比价 30
第二节 银铜比价 30
第三项 暂行金银两本位制俟至相当时期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说 32
一、民国四年币制委员会拟修正国币条例之主张 32
一、银两与制钱比价变动表 33
第二节 新铜辅币 34
第二项 银元与铜元比价 34
第四章 银两 35
第一节 用银之由来及其形式 35
一、银元与铜元比价变动表 35
第一节 清末之银币单位问题 36
第二节 银锭之铸造权及其分类 36
第三章 币制单位问题 36
二、紫铜锭块累年价值关平银之平均涨落表 36
附各省宝银名称重量表 37
一、银圆局 37
第六项 成都造币厂沿革 37
二、铜圆局 38
第一节 各种旧型银铜铸币额数 38
第三章 银铜铸币额数 38
一、各造币厂铸成各种旧型银币额数表 39
三、本厂成立之组织 40
二、各造币厂铸成各种旧型铜币额数表 40
四、事实之变迁 41
五、各省区钱业纸币发行总额累年比较表 41
一、各造币厂累年铸造一元新银主币额数表 42
第二节 各种新型银铜铸币额数 42
五、复归部有之概况 42
附张之洞奏请自铸一两银币原文摘要 43
二、各造币厂累年铸造中元二角及一角三种新银辅币额数表 43
第七项 云南造币厂沿革 43
第三节 各种旧型银铜币销毁情形 44
三、各造币厂累年铸造一分及五厘两种新铜辅币额数表 44
附宣统二年度支部奏定之币制则例 45
一、各造币厂销毁各种旧型银币额数表 45
第三节 各地通用成色标准宝银及其纯分成色计算法 45
一、上海银钱两业累年库存现银额数表 46
第四节 上海市场现银流通情形 46
第八项 奉天造币厂沿革 46
附各地通用成色标准宝银表 46
第九项 重庆铜圆局沿革 47
第十项 湖南铜圆局沿革 48
附各种宝银纯分成色比较表 48
第十一项 杭州造币分厂沿革 49
一、主张采用大单位一元制之理由 49
第二节 民国之银币单位问题 49
第十二项 山东造币厂筹设及停办之经过 50
二、主张采用小单位制之理由 50
第四节 银锭之鼓铸及其鉴定机关 50
第一项 银炉 50
甲、五钱及五钱五分说 51
乙、三分之一两说 51
第二项 公估局 52
第十三项 口北造币厂筹设及开铸之经过 52
丁、半元制说 52
丙、十八格兰姆说 52
第四章 现行国币条例与币制问题 53
第五节 各种重要平式 54
第十四项 江西造币厂筹设及开铸之经过 54
第一项 库平 55
第十五项 上海造币厂筹设之经过 55
附库平与各地通用平比较表 55
六、全国各银行纸币发行额数累年比较表 55
附上海造币厂借款银团致财政总长暨币制局总裁意见书 58
附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理由书 58
第二项 关平 60
附海关平与各口通用银两比较表 61
附上海造币厂借款收支表 62
附各口关平银与库平银比较表 65
附上海造币厂财产一览表 65
第二章 造币厂之官制及其组织 66
七、全国各县钱业纸币发行额数累年比较表 67
第三项 漕平 67
第四项 市平 68
附造币厂章程 68
附民国三年币制局整理币制计划概要 68
四、司码平 69
附民国六年梁启超任财政总长期内提议之币制大纲 69
三、钱平 69
一、公砝平 69
二、公估平 69
五、九八规银 70
六、炉银 71
附造币厂官制 71
附造币厂修正章程 72
七、洋例平 73
第六节 各种平砝相互大小推算法 74
八、行化平 74
附各种平砝相互比较表 78
第一节 化验新币暂行章程 85
第三章 造币之化验与稽查 85
第二节 稽查造币总分厂简章 86
第三节 货币检查委员会章程 88
第四章 财政部印刷局造纸厂沿革 89
第一节 印刷局造纸厂设立之由来 90
第二节 印刷局办理之经过 91
附印刷局章程 92
第五章 制钱 93
第二节 制钱之铸额 94
第一节 制钱之成分 94
附清朝历代累年铸造额表 95
附嘉庆五年户部制定各省每年铸造额表 96
第三节 制钱之计算法 96
附全国各地制钱每吊枚数及名称表 97
第四节 制钱之种类 98
第三节 造纸厂办理之经过 98
第一节 用金之由来 99
第六章 金币 99
第五节 制钱之销灭 99
附造纸厂章程 99
第二节 金币之铸造 100
第二部 纸币 101
第一节 户部银行 102
第七章 中央银行发行之钞券 102
第二节 大清银行 106
第五章 币制局设立之始末 107
第一项 纸币之种类 107
第一节 创立之由来 108
第三项 纸币之推行 108
第二项 纸币之印造 108
附币制局官制 108
第二节 职掌之划分 110
第四项 纸币之兑换 110
附兑换纸币则例 112
第五项 政府对于纸币之监督 116
第六项 纸币发行之数目 117
第七项 纸币发行之准备 117
附纸币发行数目比较表 120
附现银存库数目表 124
第三节 中国银行 126
第一项 兑换券发行之由来 126
附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 127
第二项 兑换券未能迅速推广之原因 128
第三项 兑换券之种类 132
第四项 兑换券发行额 132
附中国银行累年发行兑换券额数表 133
附中国银行各分行发行兑换券额数表 133
附中国银行货币交换所暂行条例 135
第五项 货币交换所之设置 135
第六项 银钱两业领用中行兑换券之经过 138
一、银行领用中行兑换券之始末 138
附各银行累年领用中行兑换券额数表 139
二、钱业领用中行兑换券之始末 140
第四节 交通银行 144
第一项 兑换券发行之由来 144
第二项 兑换券发行制度之新规定 145
附交通银行累年发行兑换券额数表 147
附交通银行各分行发行兑换券额数表 148
第五节 中交两行停兑及收换之经过 148
第一项 中交两行停止兑现之原因 149
第二项 中交两行停兑后之筹划情形 150
第三项 中交两行停兑后之各地办理情形 151
第四项 中国银行之京钞整理始末 161
第五项 中国银行之少数分行整理兑换券始末 168
附中国银行京渝粤汴归五分行累年停兑券额数表 168
第六项 财政部发行公债整理中交两行京钞之始末 169
一、七年短期公债与七年六厘公债 170
二、九年整理金融公债 171
第一节 殖边银行 174
第八章 特种银行发行之钞券 174
附殖边银行兑换券准备章程 175
第二节 农商银行 177
第四节 劝业银行 178
第三节 边业银行 178
第六节 财政部平市官钱局 179
第五节 蒙藏银行 179
附各地平市官钱局发行铜圆券额数表 180
第一项 平市官钱局发券之略情 180
第二项 北京平市官钱局铜元券整理之经过 182
附铜元券种类概数一览表 191
第九章 普通商业银行发行之钞券 199
第二节 浙江兴业银行 200
第一节 中国通商银行 200
第四节 中南银行 202
第三节 四明商业银行 202
附盐业金城 中南大陆银行准备库规约 202
附盐业金城 中南大陆银行准备库发行章程 203
附普通商业银行最近数年兑换券流通额数表 205
第十章 地方银行发行之钞券 205
第一节 地方银行发钞之略情 205
第二节 直隶省银行 209
第三节 奉天省银行 210
第一项 东三省官银号 210
第二项 奉天兴业银行 211
第二项 永衡官银钱号发钞之近况 212
第一项 吉省发钞之沿革 212
第四节 吉林省银行 212
附吉省官帖累年发行额数表 213
附吉帖对银一元之市价表 214
第五节 黑龙江省银行 215
第一项 黑龙江官银号 215
第二项 广信公司 216
第六节 山东省银行 217
第七节 河南省银行 218
第八节 山西省银行 219
第九节 江苏省银行 220
第十节 安徽省银行 221
第十一节 江西省银行 222
第十二节 福建省银行 224
第十三节 浙江省银行 225
第十四节 湖北省银行 226
附湖北官钱局纸币表 227
第十五节 湖南省银行 228
第十六节 陕西省银行 231
第十七节 甘肃省银行 232
第十八节 新疆省银行 233
第一项 省城官钱局 233
第一项 四川银行 234
第二项 伊犂官钱局 234
第十九节 四川省银行 234
第二项 浚川源银行 235
第二十节 广东省银行 236
第一项 广东官银钱局发钞之始末 236
第二项 广东官银钱局钞券整理之经过 237
一、钞券发行数目 237
二、国家财政与社会金融所受之影响 239
四、定期定价收回滥币之效果 245
五、宣布定价及定期收回办法 247
六、收换纸币结束情形 247
第三项 广东省银行发行钞券及其进行整理情形 248
甲附 整理省银行纸币办法总纲 251
乙附 检验前广东省银行纸币办法 252
丙附 整理广东省银行纸币委员会章程 254
丁附 有价证券销纳纸币办法 255
戊附 银行股本销纳纸币办法 257
己附 公款收入销纳纸币办法 258
第二十一节 广西省银行 259
第二十二节 云南省银行 260
第二十三节 贵州省银行 260
第二十四节 热河特区银行 261
第十一章 中外合办银行发行之钞券 263
第一节 华俄道胜银行 263
第二节 中法实业银行 264
第三节 中华汇业银行 266
第四节 中华懋业银行 266
附汇业懋业两银行最近数年兑换券流通额数表 267
第十二章 在华各外国银行发行之钞券 267
第一节 汇丰银行 268
第二节 麦加利银行 269
第三节 花旗银行 270
第四节 东方汇理银行 270
第五节 横滨正金银行 270
第六节 台湾银行 272
第七节 朝鲜银行 272
第八节 德华银行 273
附在华各外国银行累年兑换券流通额数表 274
第一节 取缔纸币法规之沿革 277
第一项 清末制定之纸币法规 277
第十三章 纸币之法规及其制度 277
第二项 民国制定之纸币法规 282
第二节 纸币发行制度之筹议 289
第三节 财政部设立监理官之情形 296
附各省官银钱行号监理官章程 297
第十四章 伪造货币禁例 298
第一节 伪造硬币禁例 298
第二节 伪造纸币禁例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