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家庭和童年 4
(一)惊心动魄的时代 4
(二)走下坡路的大家族 7
(三)牢狱式的家塾生活 11
二、苦学生活 15
(一)工程师的幻想 15
(二)想做一个记者 17
(三)勤工俭学 20
(四)转进圣约翰大学 23
三、职业的锻炼 28
(一)在职业上“走曲线” 28
(二)编辑兼教员 31
(三)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 34
(四)有趣味的工作 37
四、《生活》周刊 40
(一)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40
(二)“明显畅快”的文风 42
(三)全力以赴的服务精神 45
(四)办好刊物的几个原则 48
五、转变 52
(一)思想转变比较迟 52
(二)尚未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 54
(三)“九一八”是一道分界线 59
(四)长远、曲折的摸索过程 63
(五)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 68
(六)和鲁迅的战斗友谊 71
(七)瞿秋白的鞭策激励 78
(八)光辉的历史作用不会被忘记 81
(一)永不和恶势力妥协 84
六、“决不为不义屈” 84
(二)在双重压迫下 88
(三)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92
(四)《新生》事件 96
七、流亡 102
(一)第一次流亡 102
(二)三万里海程 103
(三)在伦敦学习马克思主义 107
(四)揭起“华美的窗帷” 110
(五)法西斯的本质 112
(六)进莫斯科暑期大学听讲 115
(七)在苏联各地参观 122
(八)“金圆帝国”的真相 126
(九)“没有什么中立余地” 132
(一)“白手起家” 135
八、生活书店 135
(二)轰动全国的三件事 138
(三)经营管理上的特点 141
(四)读者的爱护与支持 146
(五)革命的文化堡垒 148
九、《大众生活》 150
(一)“服膺集体主义” 150
(二)伟大的“一二九”运动 154
(三)进一步联系群众 156
(四)痛斥胡适辈卖国谬论 158
(五)不作“陈布雷第二” 160
(六)只得再度流亡 166
一○、《生活日报》 168
(一)梦回已久的愿望 168
(二)在贫民窟里办的报纸 172
(三)英帝国治下的“言论自由” 174
(四)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177
(五)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182
(六)共产党的真诚朋友 187
(七)刘少奇的热情支持 190
(八)《生活星期刊》又被查封 195
一一、爱国犯 198
(一)深夜被捕 198
(二)在侦讯期间 202
(三)第一次“审判” 207
(四)第二次“审判” 211
(五)牢狱中的写作生活 215
(六)“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217
一二、《全民抗战》 220
(一)“乐此不疲”的编辑生活 220
(二)《抗战》上的共产党和八路军 221
(三)痛击民族失败主义 225
(四)第三次流亡 227
(五)在武汉的十个月 231
(六)飞机场上发生的事情 234
一三、在重庆的两年 239
(一)“似民意机关而又说不上”的参政会 239
(二)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 241
(三)和共产党人并肩战斗 245
(四)周恩来的亲切关怀 251
(五)昙花一现的“宪政运动” 254
(六)敌机轰炸声中的艰苦生活 260
一四、“对反民主的抗争” 263
(一)反民主的逆流 263
(二)同检查官“讲理” 264
(三)跟特务头子“谈判” 270
(四)“皖南事变”后的风暴 273
一五、出走香港 278
(一)第四次流亡 278
(二)向蒋介石的寡头政治挑战 283
(三)恢复被扼杀的《大众生活》 285
(四)时刻在苏德战争的大地图前徘徊 289
一六、战乱中的磨炼 292
(一)被警报声从睡梦中叫醒 292
(二)九龙的战局不断恶化 294
(三)香港总督挂出了白旗 300
(四)党伸出了救援的手 304
一七、奔赴东江游击区 307
(一)偷渡到九龙 307
(二)第五次流亡 310
(三)通过“绿林好汉”控制的地区 312
(四)进入东江游击区 315
(五)在深山密林的茅寮中 318
(六)隐居梅县乡下 324
(一)第六次流亡 331
一八、到达华中解放区 331
(二)经上海进入苏中 336
(三)在苏北解放区 341
(四)再到魔掌下的上海 348
一九、跟病痛苦斗 351
(一)党的关怀与帮助 351
(二)病床上写的《患难余生记》 353
(三)避开日本侵略者的搜捕 356
二○、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359
(一)最后一息 359
(二)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榜样 361
(三)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366
(四)韬奋的理想实现了 372
邹韬奋生平和著作年表 376
后记 388
新版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