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1
第一篇 极限与配合 9
第1章 基础 9
1 术语及定义 9
2 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 12
2.1 代号 12
2.2 表示方法 15
2.3 注公差尺寸的解释 15
2.4 配合分类 15
3.1 基本尺寸至3150mm的标准公差 16
3.2 基本尺寸至3150mm的基本偏差 16
3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的数值 16
2.5 基准温度 16
3.3 基本尺寸大于3150至10000mm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18
第2章 孔、轴的极限偏差数值 19
1 孔的极限偏差 19
2 轴的极限偏差 40
3 说明 61
第3章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62
1 公差带的选择 62
1.1 孔公差带 62
1.2 轴公差带 63
2 配合的选择 63
2.1 基本尺寸至500mm的配合 63
2.3 基本尺寸大于500mm的配制配合 70
2.2 基本尺寸大于500至3150mm的配合 70
1 孔公差带 71
2 轴公差带 71
第4章 尺寸至18mm的孔、轴公差带 71
第5章 一般公差 79
1 总则 79
2 一般公差的概念 79
3 一般公差的作用 79
4 适用范围 79
5.2 角度尺寸 80
7 判定 80
6 一般公差的图样表示法 80
5.1 线性尺寸 80
5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 80
第6章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81
1 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 81
1.1 总则 81
1.2 公差 81
1.3 技术要求 83
1.4 标志与包装 83
1.5 实例 83
2 用普通计量器具检验 84
2.1 总则 84
2.2 验收极限 84
2.5 实例 86
2.3 计量器具的选择 86
2.4 仲裁 86
第7章 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 88
1 术语及定义 88
2 符号 89
3 计算和选用 89
3.1 计算基础 89
3.2 计算公式 90
3.3 配合的选择 91
3.4 校核计算 93
3.5 包容件的外径扩大量和被包容件的内径缩小量计算 93
4 常用材料的摩擦系数、弹性模量、泊松比和线膨胀系数 93
5.2 计算步骤和结果 94
5 实例 94
5.1 已知条件 94
5.3 选择配合的步骤和结果 95
5.4 校核计算 96
5.5 计算包容件的外径扩大量和被包容件的内径缩小量 96
6 实现过盈联结的一般要求 96
6.1 结构要求 96
6.2 联结前的准备工作 97
6.3 纵向过盈联结的装配 97
6.4 横向过盈联结的装配 97
第8章 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99
1 术语及定义 99
2 尺寸链的形式 100
3 计算参数 101
4 符号 102
4.1 尺寸链图符号 102
4.2 环的特征符号 102
4.3 计算参数符号 103
5 计算公式 104
7.1 互换法 105
7.4 调整法 105
7.3 修配法 105
7.2 分组法 105
7 达到装配尺寸链封闭环公差要求的方法 105
6.2 封闭环的分布及其系数 105
6.1 组成环的分布及其系数 105
6 系数e与k的取值 105
8 实例 106
第9章 统计尺寸公差 110
1 术语及定义 110
2 实际尺寸概率分布特性的方案 111
3 统计尺寸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 111
4 统计尺寸公差在孔、轴配合中的应用 112
4.1 对孔、轴实际尺寸概率分布特性要求的规定 112
4.2 统计配合公差的简化计算 112
4.3 应用举例 113
1 术语及定义 117
第二篇 圆锥公差与配合 117
第10章 圆锥公差 117
2 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 119
2.1 圆锥公差的项目 119
2.2 圆锥公差的给定方法 119
3 圆锥公差数值 119
3.1 圆锥直径公差TD 119
3.2 给定截面圆锥直径公差TDs 119
3.3 圆锥角公差AT 119
3.4 圆锥角的极限偏差 120
3.5 圆锥的形状公差 120
3.6 圆锥直径公差所能限制的最大圆锥角误差 121
4.1 圆锥的尺寸注法 122
4 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 122
4.2 圆锥的公差注法 124
第11章 圆锥配合 130
1 圆锥配合及其类型 130
1.1 结构型圆锥配合 130
1.2 位移型圆锥配合 130
2 术语及定义 131
3 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 132
4 圆锥角偏差对圆锥配合的影响 132
5 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 133
5.1 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概念 133
6.1 基准平面间极限初始位置的计算 134
5.2 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式 134
6 基准平面间极限初始位置和极限终止位置的计算 134
6.2 基准平面间极限终止位置的计算 135
第12章 圆锥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 136
1 符号 136
2 圆锥过盈联结的特点、型式及用途 136
2.1 圆锥过盈联结的特点 136
2.2 圆锥过盈联结的型式及用途 136
3.2 计算要点 137
3.3 计算公式 137
3.1 计算基础与假定条件 137
3 计算方法与公式 137
4 配合的选用和验算 138
5 实例 141
5.1 已知条件 141
5.2 计算步骤和结果 141
5.3 选择配合的步骤和结果 143
5.4 采用油压装拆参数的计算步骤和结果 143
5.5 校核计算 144
5.6 计算包容件外径扩大量 144
6 实现圆锥过盈联结的一般要求 144
6.1 结构要求 144
6.3 压力油的选择 145
6.4 装配和拆卸 145
6.2 对结合面的精度要求 145
第13章 锥角与棱体 146
1 锥度与锥角系列 146
2 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 147
第三篇 形状和位置公差 156
第15章 形位公差表示法 156
1 形位公差的分类与符号 156
1.1 形位公差的分类 156
1.2 形位公差的符号 156
1.3 形位公差的标注符号及附加符号 156
2.1 公差框格表示法 157
2.2 被测要素的标注方法 157
2 形位公差框格标注法 157
1.4 形位公差值后的限制符号 157
2.3 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 158
2.4 基准目标的表示方法 159
2.5 形位公差的特殊表示法 160
3 简化表示法 161
4 今后不允许出现的表示方法 162
第16章 形位公差带 164
1 公差带形式 164
2 形位公差的公差带 165
2.1 形状公差带 165
2.2 形状或位置公差带 166
2.3 位置公差带 167
3.1 直线度最小条件示例 179
3.2 平面度最小条件示例 179
3 最小条件 179
3.3 圆度最小条件示例 180
3.4 圆柱度最小条件示例 180
3.5 平行度最小条件示例 180
第17章 延伸公差带和非刚性零件表示法 181
1 延伸公差带及其表示法 181
1.1 一般控制方法造成装配时的干涉状况 181
1.2 延伸公差带保证顺利装配 182
1.3 延伸公差带的形式 182
2.2 图样表示法 183
2.3 标注示例 183
2.1 有关术语及解释 183
2 非刚性零件表示法 183
第18章 形位公差的公差值 184
1 未注公差值 184
1.1 基本概念 184
1.2 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 184
1.3 未注公差值的示例解释 185
1.4 各项目未注公差值的规定及相互间的关系 189
2 注出公差值 190
2.1 注出公差值的数值系列 190
2.2 公差值的选用原则 194
2.3 常用加工方法能达到的各项目公差值 194
2.4 各项目公差等级的应用示例 196
第20章 公差原则的术语及定义 207
1 尺寸 207
第四篇 公差原则 207
2 状态 208
3 边界 208
4 示例 208
第21章 独立原则 211
1 尺寸公差 211
1.1 线性尺寸公差 211
1.2 角度公差 211
2 形状和位置公差 211
1 包容要求 213
第22章 相关要求 213
2 最大实体要求 214
2.1 图样标注 214
2.2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 214
2.3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 216
3 最小实体要求 218
3.1 图样标注 218
3.2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 219
3.3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 220
4 可逆要求 222
4.1 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可逆的最大实体要求) 222
4.2 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可逆的最小实体要求) 223
第23章 形状和位置误差检测的规定 227
1 一般规定 227
第五篇 形状和位置误差检测 227
2 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229
2.1 形状误差 229
2.2 最小条件 229
3 位置误差及其评定 230
3.1 定向误差 230
3.2 定位误差 230
3.3 跳动 231
4 最小区域与定向最小区域判别法 231
5.1 基准的建立 235
5 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235
5.2 三基面体系的建立 238
5.3 基准的体现 239
5.4 三基面体系的体现 242
6 仲裁 243
7 检测方案 243
第24章 直线度误差检测 297
1 术语及定义 297
2 评定方法 298
3 检测方法 301
3.1 检测方法分类 301
3.2 测量原理和测量步骤 301
4 数据处理 310
5 仲裁 319
第25章 平面度误差检测 320
1 术语及定义 320
2 评定方法 320
3 测量方法 321
3.1 测量方法分类 321
3.2 测量布点形式 322
3.3 测量原理和测量步骤 324
4 数据处理 330
4.1 测量示值转换成坐标值 330
4.2 平面度误差值的评定 333
5 仲裁 338
1.1 术语及定义 339
第26章 圆度误差测量 339
1 两点、三点法 339
1.2 测量方法的代号 340
1.3 测量方法 341
1.4 测量条件 344
2 半径变化量测量 345
2.1 术语、定义及参数 345
2.2 圆度误差的半径变化量测量 348
3 三测点法及其仪器的精度评定 359
3.1 术语、代号 359
3.2 三测点圆度测量的原理及测量方程 360
3.5 计算示例 361
3.3 测量传感器位置角的选择原则 361
3.4 三测点法仪器精度评定用标准件 361
第27章 同轴度误差检测 363
1 术语及定义 363
2 检测方法 363
3 基准轴线的体现方法 366
4 数据处理 367
4.1 基准轴线的确定 367
4.2 实际被测轴线的确定 368
4.3 同轴度误差值的计算 369
5 仲裁 369
1 术语及定义 370
第28章 功能量规 370
2 功能量规的型式 371
3 代号 371
4 一般规定 372
5 检验方式 372
6 功能量规工作部位的尺寸、形状、方向和位置 372
7 功能量规的公差 372
7.1 尺寸公差带位置 372
7.2 公差值 374
8 功能量规的技术要求 379
9 功能量规工作部位尺寸的计算示例 380
第29章 表面结构的术语、定义及其参数 387
1 一般术语 387
第六篇 表面结构 387
2 几何参数的术语 388
3 表面轮廓参数 389
3.1 幅度参数(峰和谷) 389
3.2 幅度参数(纵坐标平均值) 391
3.3 间距参数 391
3.4 混合参数 392
3.5 曲线和相关参数 392
4 计算机上字母符号的应用 393
5 GB/T 3505—2000与GB/T 3505—1983基本术语和参数符号的比较 393
2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数值系列 394
1 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 394
第30章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其数值 394
3 取样长度的数值和选用 395
4 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 395
第31章 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 396
1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 396
1.1 符号 396
1.2 代号 397
2 参数及有关内容的标注方法 397
2.1 高度参数的标注方法 397
2.2 间距参数、形状参数及取样长度的标注方法 398
2.3 加工纹理方向标注方法 399
2.4 加工余量、加工方法及表面处理的标注方法 400
3.1 标注的规定 401
3 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401
3.2 简化表示法 403
3.3 标注示例 404
第32章 木制件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407
1 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参数 407
2 木制件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数值系列 407
3 取样长度的数值和选用 407
4 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 407
5 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Rpv参数和数值 408
6 不同加工方法不同材质的木制件所能达到的粗糙度数值范围 408
2 表面缺陷大小特性的术语与定义 411
3 表面缺陷参数的术语与定义 411
第33章 表面缺陷的术语 411
1 一般术语与定义 411
4 表面缺陷类型的术语与定义 412
第34章 表面波纹度的词汇 418
1 表面、轮廓和基准的术语 418
2 表面波纹度参数术语 420
第35章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423
1 铸造表面 423
1.1 制造方法 423
1.2 表面特征 423
1.3 分类及表面粗糙度参数 423
1.5 结构与尺寸 424
1.4 粗糙度的评定方法 424
1.6 标志 425
2 磨、车、镗、铣、插及刨加工表面 425
2.1 制造方法 425
2.2 表面特征 425
2.3 分类及粗糙度参数 425
2.4 粗糙度的评定 425
2.5 结构与尺寸 426
2.6 加工纹理 426
2.7 标志 426
3.5 结构与尺寸 427
4.2 表面特征 427
4.1 制造方法 427
4 抛光加工表面 427
3.6 标志 427
3 电火花加工表面 427
3.4 样块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7
3.3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427
3.2 表面特征 427
3.1 制造方法 427
4.7 标志 428
4.6 加工纹理 428
5.1 制造方法 428
5 抛(喷)丸、喷砂加工表面 428
4.4 样块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8
4.3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428
4.5 结构与尺寸 428
5.2 表面特征 429
5.3 样块的分类及表面粗糙度参数 429
5.4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9
5.5 结构尺寸 430
5.6 标志与包装 430
6 木制件表面 430
6.1 制造方法 430
6.2 表面特征 430
6.3 分类及表面粗糙度参数 430
6.4 粗糙度的评定 430
6.6 标志 431
6.5 结构与尺寸 431
第36章 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432
1 参数测定 432
2 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 432
3 参数评定 433
3.1 概述 433
3.2 粗糙度轮廓参数 433
4 用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 433
4.1 粗糙度轮廓参数测量中确定截止波长的基本原则 433
4.2 粗糙度轮廓参数的测量 433
5 粗糙度检验的简化程序 435
标准索引 436
主要参考文献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