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乡、家世、少年时代(1895—1912) 3
一、故乡七房桥 3
二、七岁入私塾 8
三、新式小学教育 11
四、“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15
五、常州府中学堂 17
六、“负笈金陵” 22
七、想入北大 24
第二章 乡教十年(1912—1922) 27
一、“年十八,抗颜为人师” 27
二、往来荡口、梅村间 29
三、后宅小学的教育实验 33
四、“在摸黑中渐逢光明” 36
第三章 执教中学(1922—1930) 40
一、受聘集美 40
二、无锡三师 43
三、苏州省立中学的国文首席 47
四、《国学概论》 48
五、早年的墨学研究 52
六、“妻孥哭未已,兄死方余恸” 58
七、“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 59
八、初见胡适 61
第四章 燕京大学(1930—1931) 66
一、北上燕大 66
二、破今古门户的《刘向歆父子年谱》 67
三、“体大思精”的《先秦诸子系年》 73
第五章 北大七年(上)(1931—1937) 84
一、任教北大 84
二、“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 85
三、乐游于北平书海 93
四、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讨论 95
五、古史地理的研究 108
第六章 北大七年(下)(1931—1937) 116
一、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力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16
二、“疑非破信,乃立信”——钱穆与顾颉刚的《古史辨》 128
三、北平八年的师友交往 144
第七章 流转西南(上)(1937—1945) 154
一、南下 154
二、在南岳 155
三、西南联大 157
四、贯通古今的通史著作——《国史大纲》 160
五、“以记诵考订派之功夫,而达宣传革新派之目的”——钱穆对近现代史学流派的评析 172
第八章 流转西南(下)(1937—1945) 189
一、主持齐鲁国学研究所 189
二、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 193
三、讲学各地与治学经验谈 208
四、书生议政 212
第九章 往返昆明、无锡间(1946—1949) 217
一、告别北大 217
二、昆明五华学院 218
三、东归无锡 220
四、《湖上闲思录》与《庄子纂笺》 224
五、南走香港 225
第十章 新亚办学(1949—1967) 229
一、创办新亚书院 229
二、讲学耶鲁 241
三、文化学理论的构建 245
四、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解 252
五、硕果累累的学术著作 265
第十一章 定居台湾(上)(1967—1990) 271
一、在台定居 271
二、归宗朱子 273
三、关于《坛经》作者的争论 287
四、《史学导言》与《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的史学理论与治史方法 292
第十二章 定居台湾(中)(1967—1990) 316
一、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 316
二、对中国文化道德精神的张扬 326
三、承继传统与文化创新 336
第十三章 定居台湾(下)(1967—1990) 347
一、居台时期的学术活动与著述 347
二、告别杏坛 351
三、情系两岸 353
四、“最后一位大师” 355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362
后记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