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元文化与全球经济 1
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经济民俗文化整合 2
(一) “魔方”之喻--这是基于对多极化世界的一种认识 2
(二) 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民俗文化的多元性--这是基于对民俗文化稳定性的一种认识 5
(三) 我们只能因势利导,去克服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保守落后的一面--这是基于对民俗文化变异性的一种认识 5
(四) 我们追求多元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达到兼容并蓄,共同繁荣--这是基于对民俗文化共通性的一种认识 6
二、经济民俗学的领域及其使命 8
(一) 民俗学与文化学的交叉 8
(二) 经济民俗学--特殊的民俗文化学 11
第二章 生产民俗的文化底蕴 15
一、物质生产--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 15
(一) “生物帐”欠多少 16
(二) 生态经济学 16
二、农村生产民俗 17
(一) 不违农时的种植业 19
(二) 一举多得的养殖业 20
(三) 农业:一个环保的命题 21
三、山林生产民俗 26
(一) 采集民俗 26
(二) 狩猎民俗 27
(三) 森林资源 27
四、牧场生产民俗 29
(一) 放牧习俗 29
(二) 自然牧法与现代科技结合 31
五、渔村生产民俗 32
(一) 丰富的渔俗 32
(二) 生态渔业新民俗 33
六、工艺制作民俗 35
(一) “百工五法” 35
(二) “天然取才”的时尚 37
第三章 民间科学技术 40
一、民众的知识与智慧 40
(一) 数学知识 41
(二) 天文知识 43
(三) 太极科学 45
二、民间发明及工艺技术 47
(一) 发明创造 47
(二) 工艺技术 50
三、民间保健医药学 54
(一) 保健养身学 54
(二) 医疗药物学 57
四、民间科技的现代应用 60
(一) 理论应用 60
(二) 技术应用 61
(三) 民间科技的局限性与对策 62
第四章 交易的真谛 66
一、伊豆半岛的故事 66
二、交易场所的民俗 69
(一) “互市”的产生 69
(二) “市井”:市场的雏形 70
(三) 大型贸易市场 70
三、交易方式的民俗 72
(一) 交换方式 72
(二) 议价方式 77
(三) 支付方式 78
四、商业方式的民俗 79
(一) 居间商到经纪人 79
(二) 行商的丰功 80
(三) 坐商的贡献 82
(四) 钱庄与典当行 84
五、商业标志的民俗 86
(一) 通俗标志 87
(二) 专用标志 91
六、商业语言的民俗 97
(一) 商业交际用语 98
(二) 商业秘密语 98
(三) 商业谚语 100
第五章 民俗文化符号学 104
一、符号学与民俗文化 104
(一) “阴阳鱼”的妙用 104
(二) 符号与文明 107
二、民俗文化符号的类型 110
(一) 图腾符号 110
(二) 实物符号 113
(三) 语言符号 116
(四) 文字符号 121
(五) 符号编程与编程符号 124
三、民俗文化符号的价值 126
(一) 民俗文化符号创造价值 126
(二) 民俗文化符号的销售形象 129
(三) 汉语符号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133
第六章 服饰文化的色彩 140
一、服饰消费风俗的起源 140
二、服饰消费风俗的构成因素 145
(一) 根据性别、年龄所形成的服饰消费风俗 145
(二) 根据地理环境、职业所形成的服饰消费风俗 148
(三) 根据工艺、样式所形成的服饰消费风俗 150
三、服饰消费风俗的惯制 151
(一) 实用的习俗惯制 151
(二) 观赏的习俗惯制 151
(三) 礼仪的习俗惯制 152
(四) 信仰的习俗惯制 153
四、我国服饰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55
(一) “西化”与“汉化” 155
(二) 民族特征趋于强化 158
(三) 当代流行的服饰消费风俗 160
第七章 饮食文化的变革 167
一、食俗起源和炊具、食具的发展演变 167
(一) “茹毛饮血”到“炊烟袅袅” 167
(二) 炊具春秋 168
(三) 食具作用的衍化 170
(四) “金樽清酒斗十斤” 173
二、烹饪技术异彩纷呈 175
(一) 烹饪技术之最:炮、燔、炙 175
(二) “八珍”的发展变化 176
(三) 地方菜系中的“四大天王” 178
(四) 烹调理论 182
三、关于饮料的消费风俗 186
(一) 酒的消费风俗 186
(二) 茶的消费风俗 190
四、来源于我国各民族宗教的饮食消费风俗 195
(一) 来源于佛教的饮食消费风俗 195
(二) 来源于道教的饮食消费风俗 196
(三) 来源于伊斯兰教的饮食消费风俗 197
五、当代流行的饮食消费风俗 198
(一) 地方风味、民族风味日趋强化 198
(二) 讲究卫生、注意保健以及适应生活快节奏的消费趋势 200
(三) 余论:下个世纪吃什么 203
第八章 土木建筑之歌 205
一、“穴居”与“巢居”--土木建筑之根 205
(一) 由利用自然可居住的洞穴到加工修造窑洞式固定生活空间 206
(二) 由构木为巢到构木为房形成“干栏式”建筑的固定生活空间 208
(三) 由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全地面的土木结构建筑构成的所谓“上栋下宇”或称“庭院结构”的固定生活空间 210
(四) 由“穹庐”发展构成的“蒙古包”式移动生活空间 213
二、居住消费习俗的表现形式及其民俗心理因素 214
(一) 生产方式与住房习俗 215
(二) 婚姻关系与住房习俗 217
(三) 伦理关系与住房习俗 219
(四) 民间信仰与住房习俗 222
三、居住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25
(一) 我国居住消费风俗的变化特征 225
(二) 我国居住消费风俗的发展趋势 229
第九章 车的文化选择 235
一、车轮滚滚 235
(一) 轩辕黄帝的发明 235
(二) 车水马龙 238
二、从车船到交通民俗 239
(一) “南船北马” 239
(二) 交通运输民俗 240
三、汽车文化改变着人类生活 244
(一) 汽车小史 244
(二) 汽车带来的是一种文化追求 245
(三) 汽车文化的影响深远 246
四、行:到底选择什么 249
(一) 自行车“东山再起” 249
(二) 我国交通消费的趋势 250
(三) 21世纪的交通方式 253
第十章 节日婚丧消费趋势及移风易俗 256
一、我国的节日消费风俗 256
(一) 节日起源及其消费风俗的形成 256
(二) 节日消费风俗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260
(三) 节日消费风俗的变化趋势 266
(四) 节日消费风俗的特点及其对商品生产的影响 270
(一) 我国传统婚姻消费风俗的一般形式 273
二、我国的婚姻消费风俗 273
(二) 我国婚姻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趋势 278
三、我国的丧葬消费风俗 286
(一) 我国传统丧葬消费风俗的一般形式 286
(二) 丧葬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294
第十一章 民俗旅游 300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市场 300
(一)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成功 300
(二) 民俗学与旅游学之间的关系密切 301
(三) 民俗风情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305
二、建立生产、培训、研究三位一体的旅游村 309
(一) “民俗旅游村”:理想与现实、文化与经济的结晶 310
(二) “民俗旅游学校”:民俗导游及工艺师的摇篮 313
(三) “旅游民俗研究所”:技术咨询与科研中心 314
(一) 丰富充实了旅游资源 315
三、民俗研究对旅游市场的功能、作用和民俗旅游的未来 315
(二) 扩大增长了旅游知识 317
(三) 了解中国国情,加强友好往来 318
(四) 民俗旅游前景灿烂 319
第十二章 民俗心理与商品经济 321
一、民俗文化环境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321
(一) 民俗文化与消费心理 323
(二) 民俗文化差异与商务活动 326
二、禁忌民俗与经济生活 335
(一) 民间禁忌的含义 335
(二) 禁忌的分类 336
(三) 商务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民俗禁忌 340
三、消费民俗心理对发展经济的实用功能 345
(一) 传统的民俗心理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 345
(二) 传统的民俗意识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渗透作用 347
(三) 传统的民俗审美心理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实用功能 348
(四) 在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中,注意伴随现代生活出现的新风、新俗、新时尚 349
(五) 消费民俗心理的转换与交叉 350
第十三章 家庭文化与企业管理 360
一、家庭--社会经济的起点和承担者 360
(一) 家族及其职能和类型 360
(二) 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 366
(三) 家族的民俗传承 370
二、家文化与民营企业 377
(一) 家文化的特色 377
(二) 家文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380
三、现代经济生活中家族制的利弊分析 384
(一) 家族意识的潜移默化 384
(二) 家族制“遗风”犹存 385
(三) “家长”的负担 386
(四) “近亲企业”无活力 388
(五) 家族企业的业绩 389
第十四章 农村文化与乡镇企业 391
一、乡里社会民俗 391
(一) 乡村的基本结构 391
(二) 乡里社会的民俗传承 395
二、农村文化的变迁 397
(一) 物质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398
(二) 功利心与价值观的变迁 405
(三) 家庭结构与关系的变迁 406
(四) 生产方式与方法的变迁 407
三、乡镇企业的经济、文化意义 407
(一) 中国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407
(二) 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409
(三)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410
(四) 乡镇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414
(一) 中国都市缘起及相关民俗资料 416
第十五章 都市民俗 416
一、开拓都市民俗的研究与建设 416
(二) 都市民俗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19
(三) 都市民俗学的地位与意义 422
二、都市民俗的类型 427
(一) 以历代政治为中心的古都民俗类型 428
(二) 以历史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名城民俗类型 428
(三) 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大的现代都市民俗类型 429
(四) 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新兴城市民俗类型 430
(五)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民俗类型 432
三、都市民俗的区位体系及变迁 433
(一) 从“唐人街”说起 433
(二) 区位学理论 437
四、都市新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 439
(一) 新民俗文化的特点 439
(二) 我国都市民俗的研究任务与方向 441
第十六章 千僖回眸 444
一、说说“九九归一” 444
(一) 民间的忌讳 444
(二) 《圣经》上的预言 445
(三) 《老子》的说法 446
(四) 螺旋式前进--新的开始 448
二、走绿色现代化的道路 450
(一) 绿色的呼唤 450
(二) “崇尚自然”--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模式 451
三、民俗文化产业论 455
(一) 开发民俗文化产业资源 458
(二) 发挥民俗文化产业优势 460
(三) 创造民俗文化品牌符号 461
(四) 打开民俗文化产品市场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