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3
第一篇 体制与机构 11
第一章 管理体制 1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管理体制 1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管理体制 12
第二章 管理机构 15
第一节 伪满中央观象台 15
第二节 吉林省军区气象科 17
第三节 吉林省农业厅气象科 18
第四节 吉林省气象局 18
第五节 地区气象局(台) 22
第三章 台站网 2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气象台站网 2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气象台站网 34
第二篇 技术 业务 55
第一章 大气探测 55
第一节 地面气象观测 55
第二节 高空气象探测 65
第三节 太阳辐射(日射)观测 67
第四节 农业气象观测 69
第五节 雷达、卫星探测 72
第六节 气象电报 73
第二章 天气预报 78
第一节 天气预报的发布 79
第二节 天气预报技术方法 86
第三节 气象站天气预报 92
第四节 专业气象预报 94
第五节 通信填图 99
第三章 资料与档案 105
第一节 报表的分类与审核 106
第二节 资料整编 109
第三节 气象档案库 114
第四节 气候分析 122
第四章 技术装备 126
第一节 气象技术装备 127
第二节 气象技术装备供应管理 133
第三节 气象计量检定 135
第四节 机务维修 142
附:长春气象仪器厂简介 145
第五章 服务 148
第一节 气象服务的发展过程 148
第二节 气象服务方法和层次 150
第三节 服务效益 153
第三篇 科研与教育 163
第一章 科研 163
第一节 天气研究 164
第二节 气候研究 179
第三节 农业气象研究 182
第四节 云物理研究 194
第五节 酸雨研究 197
第二章 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与应用 203
第一节 人工降雨试验与应用 203
第二节 人工防雹试验与应用 205
第三节 人工防霜试验与应用 210
第三章 业务现代化系统工程 212
第一节 天气预报子系统工程 213
第二节 微机应用子系统工程 214
第三节 气象通信子系统工程 215
第四节 气象探测子系统工程 216
第五节 气候资料子系统工程 217
第六节 气象管理子系统工程 217
第四章 教育 218
第一节 大专教育 218
第二节 中专教育 221
第三节 技术干部培训 224
第五章 气象学会 230
第一节 历届气象学会组织 230
第二节 学术活动 231
第三节 气象科普 234
第一节 气候的形成 241
第四篇 吉林气候 241
第一章 气候综述 241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 250
第三节 吉林省气候区划 308
第二章 气候变迁 313
第一节 地质时期的气候 314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 317
第三节 近百年来的气候 321
第三章 气候资源 324
第一节 光能资源 324
第二节 热量资源 334
第三节 水份资源 344
第四节 风能资源 352
第四章 气象灾害 356
第一节 冷害 357
第二节 旱灾 363
第三节 涝(水)灾 371
第四节 暴雨 383
第五节 雹灾 387
第六节 风灾 397
第七节 霜灾 402
第五章 物候 408
第一节 自然植物物候 408
第二节 气象水文物候与动物物候 418
第三节 农作物物候 422
第六章 农业气候评价 433
第一节 丰年 434
第二节 平年 437
第三节 欠年 441
附录 气象谚语 446
一、云状云向预测晴雨天气 446
二、雾预测晴雨天气 447
三、天空景象预测晴雨天气 447
四、雷电预测晴雨天气 448
五、雨雪预测晴雨天气 448
六、风预测晴雨天气 449
七、温度预测晴雨天气 449
八、物象预测晴雨天气 449
九、天象物象预测风 450
十、天象物象预测温度 450
十一、节气气候谚语 450
十二、农业气候谚语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