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开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4007698
  • 页数:49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西周道路的开辟 1

第一节 “国中”道路和“野途” 3

一、“国中”的经途、纬途和环途 4

二、野途与市场的交换活动 6

第二节 井田间的径、畛、涂、道、路 7

第三节 诸侯封国间相互交往的路线 8

一、周原、丰邑间路线的开辟 9

二、周原、丰邑通芮、虞、莘国的路线 10

三、周宣王北伐?狁达于洛水之阳的路线 11

四、周人伐蜀、伐褒的路线 12

一、城邑市场的设置与区域性交换 13

第四节 王畿之地的道路运输 13

二、官手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14

第五节 西周野途上的驿传设置 16

第六节 西周对道路的管理 18

第七节 西周时期车的形制和类别 20

一、畜力车的创制 20

二、畜力车的形制 23

三、畜力车的类别 27

第二章 秦代驰道、直道的修建和道路系统的形成 35

第一节 秦蜀栈道 37

第二节 秦通西北的道路 39

第三节 秦始皇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治的驰道 40

一、东方干道——咸阳·谷道 41

二、东南方干道——武关道 42

三、东北方干道——咸阳·临晋道 47

第四节 蒙恬监修的“直道”及其历史作用 49

一、秦直道的沿途经地 50

二、秦直道的历史作用 60

三、秦直道筑路技术的惊人成就 61

第五节 内史地区的复道、阁道、甬道和渭桥 63

一、复道、阁道和甬道 63

二、渭水上最早的多跨梁柱桥——渭桥 66

第六节 秦代道路建设的特点 67

第七节 秦地畜力车的发展演变 69

一、双辕车的创制 70

二、秦始皇陵的“铜车马”与秦代车制 71

第八节 军需、商货运输和移民活动 79

一、军需、贡赋运输 79

二、移民实地、实边活动 81

三、驰道上的商业贩运活动 82

第九节 秦代的亭、传 85

第三章 两汉、三国、魏、晋时期驿路交通的拓展 91

第一节 汉武帝“通回中道” 95

第二节 汉武帝令张卬凿修褒斜道 96

一、褒斜栈道的经地 97

二、褒斜栈道的特点 100

三、褒斜栈道的废塞和复修 103

第三节 王莽开辟“子午道” 106

一、汉、魏、晋时期子午道的经地 110

二、南朝萧梁以后改移的新路线 113

第四节 两汉、三国时期秦岭诸栈道重大的军事活动 116

一、汉王刘邦“北定三秦”的路线 117

二、诸葛亮多次伐魏的路线 120

三、绥阳谷道 122

四、武关道与西汉兴亡 123

第五节 长安通往匈奴的北方干道 126

一、长安、甘泉官、上郡、五原郡间的通道 127

二、长安、临晋、河东郡间相联结的道路 128

第六节 长安、西域间大驿路的开辟 130

一、穿越关山的陇关道 132

二、长安、漆县、萧关道 133

三、云阳、义渠、高平道 134

第七节 长安城内外的驰道和复道 136

一、长安城内外的驰道 136

二、长安城宫殿间的复道 138

第八节 庞大的辎重运输组织 139

第九节 “均输”、“平准”及其官办运输 140

第十节 民间运输业的兴起 143

第十一节 车型的发展变化与驴、骡的引进 146

一、多种形式的车辆 146

二、驴、骡的始用与牛车的普及 151

第十二节 驿传的类别与管理系统 154

一、传车的类别 154

二、驿传的管理系统 156

第四章 隋、唐时期四通八达的驿路网 163

第一节 褒斜道路线的变迁改移 166

一、褒斜道旧线的修治和驿馆设置 167

二、归融改移褒斜道路线 169

四、晋晖再次修散关、褒城间的褒斜道 170

三、封敖复修斜谷旧道 170

五、五代后唐时期又一次修治褒斜道 171

第二节 郑涯开辟文川道 171

第三节 骆谷驿路的开辟 176

第四节 “荔枝道”的开辟 180

第五节 凤翔、凤州、兴州间的驿路干线 182

第六节 穿越巴山的金牛道 186

第七节 蓝田、商山驿路的修治 189

一、蓝田、商山驿路的驿馆设置 191

二、商州、上津驿路的开辟 196

三、玉山路 198

四、崔湜开凿商州、石门间的山道 198

一、陆路驿程及馆驿设置 199

第八节 长安、洛阳间交通的繁盛与粮食转输 199

二、水、陆节级运输 202

第九节 长安通往“三受降城”的驿路及“绢马互市” 205

一、长安通往“三受降城”的驿路 207

二、唐与突厥、党项、回纥诸民族的沿边互市 215

第十节 京畿地区的“丝绸之路”南、北二道及南由路 218

一、丝绸的集散地——国际商业大都会长安 221

二、京畿地区的“丝绸之路”南、北二道 222

三、南由路 225

第十一节 渭水三桥和蒲津舟桥 227

一、渭水三桥 227

二、蒲津舟桥 236

三、对桥梁、津渡的管理 238

第十二节 关律的设置 239

一、馆驿的设置及人员组织和驿舍、驿马 242

第十三节 馆驿的设置与驿传管理 242

二、唐代的驿传管理 248

第十四节 各种运输工具 255

一、马车、牛车和步辇、肩舆 255

二、驮畜 257

三、骑马风气的兴盛 259

第五章 两宋时期陕西道路及驿递交通的发展演变 267

第一节 北宋、西夏对峙时期鄜延地区军事通道的纵深发展 269

一、横山南北的通道 269

二、子午岭东、西侧的道路 277

三、黄龙山区的通道 282

四、麟州、府州地区的通道 285

五、鄜延路的军粮和商货运输 286

一、凤翔、长安、潼关间的驿路 289

第二节 横穿关中的大驿路 289

二、沟通凤翔府、秦州的陇州道 291

三、黄河锁钥同州道 291

四、关中大道上的竹、木、煤炭及食盐运输 292

第三节 南宋、金、蒙古对峙,促进秦、巴山区道路交通的发展 294

一、秦岭、巴山地区的主要交通路线 296

二、茶叶转运与“茶马互市” 308

第四节 宋代驿、递的发展变化 310

一、宋代的馆驿 312

二、宋代创设的递铺、车子铺 314

三、铺兵及其职责 317

四、驿递的组织管理 318

第五节 宋代车的繁多类型 319

一、乘车及载货用车 320

二、特种车 322

第六章 元代陕西的驿路布局和驿递设置 329

第一节 新辟麻夫川驿路 331

第二节 连云栈道的军事作用 333

第三节 长安通往察汗脑儿的驿路 336

第四节 联接凤翔、长安、开封的陇关道 338

第五节 元代奉元路、大都路间联结的驿路 340

第六节 驿路上的人员往来和商货转输 343

第七节 元代驿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345

一、元代驿站的特点 346

二、元代急递铺的发展 347

一、驿站的人员设置 348

第八节 元代的驿递制度 348

二、使臣驰驿使用的牌符 353

三、驿站的主要条令 355

四、急递铺的人员组织与铺兵走递方法 356

第九节 元代驿站的管理机构 357

一、中央的管理机关 357

二、路、州(府)、县对驿站的管理 358

第七章 明代驿递交通的完善 362

第一节 西安府、甘州间的大驿路 363

第二节 明长城的修筑与沿边军事通道 364

第三节 输粮于边的粮道 369

一、晋粮输边的路线 369

二、汴粮、楚粮、沔粮输边的路线 370

三、定边营、安边营与庆阳府间的军道和粮道 373

第四节 川、藏与京师联系的走廊——连云栈的改造 374

第五节 明代的石砌大圆筒拱桥——三原县龙桥 378

第六节 明代驿传的兴衰变化与改革 381

第七节 明代驿、递、铺的设置 386

一、驿站 387

二、递运所 390

三、急递铺 392

第八节 驿站的人员、设备及经费来源 393

一、驿站的人员 393

二、驿舍 396

三、铺陈 397

四、驿站经费的来源 397

一、符验、勘合、火牌和路引 399

第九节 明代的驿券、驿律及其特点 399

二、明代的驿律及其特点 402

三、驿马分等级及马、驴区别供应 404

第十节 明代驿递的组织管理 406

第八章 清代道路交通的新格局与驿运的衰落 411

第一节 穿越陕西省的皋兰官路 413

一、西安府东路的修治 414

二、灞桥建筑技术上的成就 415

三、西安府西北路的茶叶运输 417

第二节 联结西安府、汉中府、成都府的“四川官路” 418

一、清代对“北栈道”的改造 421

二、南栈道的旧路翻砌 425

第三节 陕西省境内的官马支路 429

一、西安府通往商州的官马支路 429

二、西安府、同州府间的官马支路 430

三、西安府、延安府间的官马支路 431

四、汉中府至兴安府的官马支路 434

第四节 榆林府境内的塘路及草路 436

一、沿长城而行的塘路(军路) 436

二、榆林府与内蒙古、宁夏府进行互市的“草路” 441

三、榆林府通往内蒙古地区的商路 444

第五节 人车分道、三轨行驶的石拱桥——凤翔府塔寺桥 445

第六节 左宗棠精心筹办的短途运输 447

第七节 渭南县令樊增祥建议的“层次节递,水陆分运” 450

第八节 各州、县支应兵差、流差的运输组织 453

一、渭南县官绅协议成立“帮差局” 454

二、岐山县设立“公局” 454

四、三原县设立“官柜” 455

三、大荔县地方官,自行捐廉(薪俸),筹办差运 455

五、朝邑县改设“兵差义局”,并立章程二十一条 456

六、兵差归局,流差归署 457

七、同州府知府饶应祺,酌定支差十四条 457

八、自潼关厅至长武县,择地分设 “官车局” 458

第九节 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 459

一、畜力车辆 459

二、驮畜 459

三、架窝子 460

第十节 驿递的设置与驿路上的官店 462

第十一节 铺递的设置及管理 463

第十二节 驿政管理的演变及弊端 466

大事记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