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微生物实验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长民主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4096·63
  • 页数:690 页
图书介绍:

1 绪言 1

2 实验室的感染及其预防 5

一、实验室的感染 5

(一)危险性的操作 5

(二)节肢动物的扰害 14

二、实验室感染的预防 15

(一)安全实验室的设计 15

(二)实验室的管理 16

(三)排气保护橱的使用 23

(四)传染性材料的处理 26

(五)动物房中传染的预防 27

一、物理方法灭菌 32

3 物理方法灭菌与机械法杀菌 32

(一)热灭菌法 33

(二)气体灭菌法 48

(三)液体抗菌剂 49

(四)辐射消毒法 49

(五)过滤消毒法 50

二、机械法杀菌 51

4 消毒剂和防腐剂 53

一、消毒剂 54

(一)消毒剂的使用 54

(二)消毒剂的实验室检验法 57

(三)消毒剂的种类 61

二、防腐剂 68

5 细菌的显微镜检查法 69

—、动力检查 69

二、染料与染色方法 70

(—)染料 70

(二)染色方法 71

6 培养基和纯水 80

一、培养基的制备 80

(一)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选择 80

(二)培养基制备的注意事项 82

(三)培养基的检验(平板接种效率) 92

(四)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94

(五)稀释剂的制备 126

(六)指示剂的制备 127

二、纯水的制备 129

(一)蒸馏法 129

(二)离子交换法 129

7 细菌培养方法 136

一、普通接种培养法 136

(一)倾注平皿接种法 136

(二)涂布接种法 137

(三)划线接种法 137

(一)摇管培养法 138

二、特殊接种培养法 138

(四)旋转接种法 138

(二)移植培养法 139

(三)穿刺培养法 139

(四)厌氧培养法 140

(五)二氧化碳培养法 141

三、培养物的孵育法 142

四、细菌菌落和培养生长形态的检查法 142

五、发育培养检查法 144

六、原种培养物的培养法 145

七、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素的分离和检测法 146

2.氨气产生试验 149

4.糖发酵及氧化试验 149

3.精氨酸水解试验 149

一、生化实验室试验法 149

1.七叶灵水解试验 149

8 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149

5.酪蛋白水解试验 150

6.过氧化氢酶试验 151

7.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151

8.凝固酶试验 151

9.脱羧酶试验 152

10.脱氧核糖核酸酶试验 152

11.艾克曼(Eijkman)试验 152

14.Hugh和Leifson(HL)试验(氧化/发酵试验) 153

12.明胶液化试验 153

13.葡萄糖酸盐氧化试验 153

15.硫化氢产生试验 154

16.靛基质生成试验 154

17.氰化钾试验 155

18.卵磷脂酶活性试验 155

19.呋喃果聚糖产生试验 155

20.脂肪溶解活性试验 155

21.丙二酸盐试验 155

25.硝酸盐酶试验 156

24.烟酸试验 156

23.NaSler试验 156

22.甲基红试验 156

26.ONPG试验 157

27.Optochin试验 157

28.有机酸利用试验 157

29.氧化酶试验 157

30.苯丙氨酸试验 158

31.磷酸酶试验 158

32.蛋白水解试验 158

33.淀粉水解试验 158

34.硫酸酯酶试验 158

39.V.P试验 159

37.酪氨酸分解试验 159

35.亚碲酸盐还原试验 159

36.吐温(Tween)水解试验 159

40.黄嘌呤分解试验 160

二、检验箱试验法 160

1.API系统 161

2.Enterotube(ENCISE)系统 161

3.Inolex(Var—ident)系统 162

4.Patho Tec Rapid I-D系统 162

9 真菌学实验方法 163

—、生物学方法 163

(一)直接检查 163

(二)霉菌的培养检查 164

(三)混合性培养物的分离培养 165

(四)玻片法培养 165

(六)同质二型霉菌的分离培养 166

(七)厚膜孢子生成的培养检查 166

(五)酵母菌的分离培养 166

(九)发酵试验的培养检查 167

(十)发育培养检查试验 167

(八)子囊孢子生成的培养检查 167

二、血清学方法 168

38.尿素酶试验 169

四、血清中药物的检定 173

三、敏感性试验 177

10 病毒学实验方法 180

一、病毒的分离与检定 181

二、血清学实验方法 195

(一)中和试验 197

(二)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202

(三)血球吸附抑制试验 202

(四)补体结合试验 203

(五)荧光抗体试验 204

(六)放射免疫测定 204

(九)凝胶扩散试验 205

(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205

(八)对流免疫电泳 205

(七)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205

三、形态学检查方法 206

(一)光学显微镜检查 206

(二)电子显微镜观察 208

(三)免疫电镜技术 210

(四)免疫荧光技术 210

(五)免疫酶染色技术 212

四、病毒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212

(—)病毒核酸类型测定 212

(二)乙醚敏感性试验 216

(三)耐酸性试验 217

(四)病毒大小的测定 218

11 细菌计数法 219

一、影响细菌计数的因素 219

二、细菌计数法 220

(—)总数计数法 220

1.Helber计算室计数法 220

2.Breed计数法 221

3.电子计数器 222

4.比浊管计数法 222

5.浊度计计数法 222

(二)活菌计数法 223

6.其他计数法 223

1.平皿计数法 225

2.旋管计数法 225

3.滴液计数法 226

4.微滴计数法 227

5.琼脂表面计数法 227

6.膜滤过计数法 227

(三)最可能数的估计 230

12 细菌的血清学试验方法 239

一、凝集试验 239

(一)直接凝集试验 239

(二)间接凝集试验 245

二、沉淀试验 260

(一)环状沉淀试验 260

(二)免疫扩散试验 262

三、补体结合试验 265

13 荧光抗体技术 275

一、荧光显微镜 275

二、荧光素 279

三、荧光抗体试验 280

四、落射光荧光 286

14 抗菌素的敏感试验和体液中抗菌素的测定 288

一、抗菌素的敏感试验 288

二、体液中抗菌素的测定 301

三、含药滤纸片的简易制备法 307

15 临床标本的检验 311

一、采样的一般要求和注意事项 311

二、各种标本的收集和检查 315

(一)血液 315

(二)脑脊液 318

(三)浆液及浆膜腔渗出液 320

(三)大肠菌群的检查 320

(四)尿 321

(五)粪便及直肠拭子 322

(六)痰 324

(七)眼、耳、鼻、咽、喉标本 325

(八)脓、创伤和烧伤 327

(九)尿道及阴道分泌物 328

(十—)其他标本 329

(十)活体组织及尸检样品 329

三、鉴定 330

16 食品微生物学和细菌性食物中毒 339

一、食品微生物学 339

二、各种食品的检查 342

(一)内禽类及其制品 342

(二)蛋类 346

(三)水产品 347

(四)乳及乳制品 350

(五)冰淇淋、冰糕及冰棒 361

(六)蔬菜 363

(七)其他食品 364

(八)罐头的检查 366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369

17 水的细菌学检查和卫生监督 377

一、水的细菌学检查 377

(一)采样 378

(二)细菌总数的计数 378

(四)水中粪链球菌的检查 389

(五)产气荚膜杆菌的检查 391

(六)其他菌种的检查 392

(七)病原菌的检查 392

(八)饮用水的标准 393

二、卫生监督 394

(一)餐具、炊事用具、陶瓷容器等消毒的监督方法 394

(二)大型厨房用具的检查 396

(三)牛奶瓶、冷饮瓶、缸的检查 396

(四)其他炊事用具的检查 398

(五)环境的检查 398

(六)污水、抹布、毛巾等的检查 399

18 实验动物及其试验方法 400

一、实验动物 400

(一)品系 400

(二)无菌动物 401

(三)环境与营养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402

二、动物试验方法 403

(一)动物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403

(二)动物接种方法 406

(三)实验动物的观察 410

(四)实验动物的剖检 411

(五)采血 412

一、分类 415

19 细菌的分类和保藏 415

(一)细菌的分类地位 416

(二)细菌的分类法 416

(三)细菌的命名原则 419

(四)细菌的鉴定与分类标准 421

二、保藏 423

(一)国际间菌种保藏组织简介 423

(二)菌种的保藏方法 424

20 革兰氏阳性球菌 428

一、概况 428

(一)分离 428

(二)鉴定 431

二、葡萄球菌属 433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433

(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434

三、细球菌属 435

四、链球菌属 436

(—)分离 436

(二)链球菌的鉴定 437

(三)链球菌的抗原 438

(四)链球菌的分群方法 439

(五)链球菌的群和种 441

(六)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447

五、气球菌 448

六、明串珠菌属 449

七、片球菌属 450

21 革兰氏阴性球菌 452

一、奈氏球菌属 452

二、孪生球菌属 456

三、费氏球菌属 456

22 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457

一、需氧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属) 457

(一)炭疽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458

(二)食物中毒的检查 464

(四)昆虫疾病的检查 465

(三)食物腐败的检查 465

(五)普通需氧芽孢杆菌的鉴别 466

(六)需氧芽孢杆菌的种 467

二、厌氧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属) 469

(一)分离——普通方法 470

(二)病理材料的分离 471

(三)食物中毒 471

(四)与罐头食品腐败有关的嗜热性菌株 474

(五)梭状芽孢杆菌的计数 474

(六)一般鉴定程序 475

(七)梭状芽孢杆菌属的种 476

一、棒状杆菌属 482

(一)人源性棒状杆菌 482

23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482

(二)动物源性棒状杆菌 489

(三)牛乳和食品中的棒状形杆菌 491

二、丙酸杆菌属 492

三、短杆菌属 492

四、丹毒丝菌属 493

五、李斯德氏菌属 494

六、乳酸杆菌属 495

七、双歧杆菌属 499

一、肠杆菌 501

24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501

(一)发酵乳糖的肠杆菌 502

(二)不发酵乳糖的肠杆菌 507

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无动力杆菌、产碱杆菌、无色杆菌、黄色杆菌、色杆菌和乙酸杆菌 520

(一)假单胞菌 520

(二)气单胞菌 524

(三)无动力杆菌 526

(四)产碱杆菌 528

(五)无色杆菌 529

(六)黄色杆菌 529

(七)色杆菌 529

(八)乙酸杆菌 530

三、弧菌 531

(一)非嗜盐性弧菌 533

(二)嗜盐性弧菌 536

四、布氏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摩拉氏菌属、鲍氏杆菌属、放线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巴斯德氏菌属、弗兰西氏菌属和类杆菌属 538

(一)布氏杆菌属 538

(二)嗜血杆菌属 544

(三)摩拉氏杆菌属 547

(四)鲍氏杆菌属 549

(五)放线杆菌属 550

(六)耶尔森氏菌属、巴斯德氏菌属和弗兰西氏菌属 551

(七)类杆菌属、梭杆菌属 556

(一)待检材料的处理 559

一、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559

25 分枝杆菌 559

(二)分枝杆菌的培养 562

(三)结核杆菌的检定 564

(四)条件性及腐生性分枝杆菌 569

(五)药物敏感性试验 581

二、麻风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588

26 放线菌属、奴卡氏菌属和链霉菌属 590

—、放线菌属 590

二、奴卡氏菌属 592

三、链霉菌属 594

(一)真菌的形态 596

一、概述 596

27 真菌 596

(二)真菌的培养 599

二、分离和检定 600

(一)皮肤丝状菌 600

(二)深部真菌 606

(三)酵母菌 610

(四)霉菌 618

28 衣原体 626

一、概述 626

二、衣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627

(二)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628

(一)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衣原体 628

(三)鹦鹉热衣原体 629

29 支原体 631

一、概述 631

二、支原体的分类和鉴定 636

30 螺旋体 641

一、概述 641

二、分类和鉴定 642

31 立克次体 649

—、概述 649

二、立克次体的分离方法 651

(一)从患者体内分离 651

(二)从节肢动物体内分离 657

(三)从宿主动物体内分离 658

(四)从污染的空气、食品和物品中分离 659

三、立克次体的培养与传代 661

四、立克次体的鉴定 664

32 病毒 669

—、病毒的分类 669

二、病毒与临床疾病 670

三、DNA病毒的分离与检定 676

(一)腺病毒科 676

(二)微小病毒科 678

(三)乳头多瘤空泡病毒科 678

(四)疱疹病毒科 679

(五)痘病毒科 681

四、RNA病毒的分离与检定 681

(一)粘液病毒科 681

(二)副粘液病毒科 682

(三)弹状病毒科 684

(四)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685

(五)呼肠病毒科 687

(六)有膜病毒科 688

(七)冠状病毒科 689

(八)砂粒病毒科 689

(九)逆转录病毒科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