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达顺,李以章,许志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040021439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学科性质 1

一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

二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4

三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四 自然辩证法与相近学科的关系 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11

一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1

二 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 15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和方法 17

一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 17

二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21

第一篇 自然观 25

第一章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25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史 26

一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26

二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29

三 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31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 34

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34

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39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46

第一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46

一 非生命世界的物质形态 47

二 生命世界的物质形态 57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61

一 非生命世界物质形态与生命世界物质形态的统一 62

二 自然界中的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实物和场的统一 65

第三章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68

第—节 非生命世界的辩证发展 68

一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68

二 星系的起源和演化 72

三 恒星的起源和演化 74

四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79

五 地球的演化 84

第二节 生命世界的辩证发展 88

一 生命的起源 88

二 生物的进化 93

三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01

第四章 自然界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111

第一节 自然界发展的基本矛盾 111

一 非生命世界的基本矛盾 111

二 生命世界的基本矛盾 119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层次性 120

一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性 121

二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124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转化的守恒性 128

一 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的普遍性 129

二 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转化的守恒性 133

第四节 自然界的循环发展性 136

一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36

二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基本特性 139

第五章 人与自然 143

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143

一 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 143

二 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144

第二节 人工自然及其产生和发展 147

一 人工自然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和联系 148

二 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150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53

一 人类改造自然的两重性 154

二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55

第二篇 自然科学观 159

第六章 自然科学的一般特点与体系结构 159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一般特点 160

一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160

二 自然科学的一般特点 161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66

一 自然科学分类的基本原则 167

二 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69

第三节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75

一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175

二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180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186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186

一 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途径 186

二 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社会后果 191

第二节 自然科学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194

一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奠定了物质前提 194

二 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195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 197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思想文化功能 200

一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200

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202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205

第八章 社会诸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 207

第一节 社会生产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 207

一 社会生产是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207

二 社会生产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09

第二节 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 210

一 社会经济制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11

二 社会政治制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14

三 军事和战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16

第三节 社会意识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 218

一 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19

二 伦理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22

第四节 教育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 224

一 教育具有继承和扩展科学知识的作用 224

二 教育具有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 226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7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28

二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29

三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230

第九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232

第一节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 232

一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关系 232

二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 235

第二节 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的矛盾 236

一 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产生的原因 237

二 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的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38

三 发扬科学民主、促进科学发展 239

第三节 继承和突破的矛盾 240

一 继承是突破的基础 241

二 突破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 243

三 正确处理继承和突破的矛盾,推动科学的发展 245

第四节 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246

一 分化与综合是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 246

二 正确认识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249

第五节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 251

一 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251

二 带头学科的作用 252

第十章 自然科学发展与科技人才 256

第一节 科技人才在科学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56

一 科学劳动的特点 257

二 科技人才是科学活动的主体 259

第二节 科技人才的基本素养 262

一 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未知的强烈激情 262

二 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永不衰退的创造意识 264

三 勤奋不息的好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66

四 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268

第三节 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270

一 科技人才发现的思想前提 270

二 科技人才发现的途径 271

三 科技人才的培养 274

第四节 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 277

一 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概念 278

二 科技人才群体优化组合的条件 281

第三篇 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284

第十一章 科学认识活动与科学方法 284

第一节 科学方法及其作用 284

一 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 284

二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287

第二节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 289

一 早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289

二 近代时期的科学研究方法 291

三 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296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一般程序与科学认识过程 302

一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302

二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认识过程均关系 305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选题 308

第一节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 308

一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 308

二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 311

第二节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315

一 选题的需要性原则 315

二 选题的创造性原则 319

三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 321

四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 323

五 选题的经济效益原则 326

第三节 课题的论证和评估 328

一 课题论证和评估的必要性 328

二 课题论证和评估的形式 330

第十三章 观察和实验 332

第一节 观察方法 332

一 观察方法及其基本原则 332

二 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35

第二节 实验方法 337

一 实验方法及其类型 337

二 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 341

三 实验的一般程序 343

第三节 科学仪器在观察实验中的作用 345

一 科学仪器及其发展 346

二 科学仪器延伸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 348

三 科学仪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350

第四节 理论思维在观察实验中的作用 352

一 观察和实验渗透理论 352

二 理论思维对捕捉机遇的作用 356

第十四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横断方法 358

第一节 数学方法 358

一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359

二 数学方法的运用 363

三 数学方法的新发展 366

第二节 信息方法 369

一 信息论与信息方法 369

二 信息方法的特点 371

三 信息方法的作用 373

第三节 控制论方法 375

一 控制论与控制论方法 376

二 反馈方法 378

三 功能模拟方法 380

四 黑箱方法 382

第四节 系统方法 384

一 系统论和系统方法 384

二 系统方法的特点 387

三 系统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389

第十五章 科学抽象和科学理论 394

第一节 科学抽象 394

一 科学抽象的原则和进程 394

二 科学概念 398

三 理想化方法 401

第二节 科学假说 404

一 假说及其特点 405

二 假说的形成 406

三 假说向理论的转化 412

第三节 科学理论 415

一 科学理论及其特点 415

二 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 417

三 科学理论的发展 421

主要参考文献 425

编后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