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王岳川 3
第一编 经传篇 3
经传标题辨惑 3
读《易》三则 11
《尚书》二十八篇中之精语 15
《伪古文尚书》可降低时代去读 17
《诗》三百篇中可取之语 20
诗礼二者尤教民之本 22
礼乐之体用 24
人道之极归于爱敬 26
孔子言论之精华 29
孟子言论之精华 31
战国以后儒学分为二途 33
荀子?则 35
两戴《礼记》 38
《尔雅·释亲》答问 40
第二篇 诸子篇 57
子史标题辨惑 57
道论辨惑 66
《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 72
政论辨惑 84
《管子》十八篇在法家 93
周秦法家对后世政治家之影响 95
李斯乃千古人杰 97
诸子与王官 99
四民可增为六 101
诸子书中有裨治学修身之精言 103
古史辨惑 113
第三编 史籍篇 113
盘古 118
洪水 120
秦皇统一之业 122
汉武拓地之功 124
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 126
文景黄老之治 128
汉文谦谨 130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132
武则天自是人杰 134
王安石之气度 137
张居正之果毅 139
历史上之英杰人物 141
历史上之奇诡人物 143
司马迁与《史记》 146
诸史所记有裨饬躬治人之精言 150
第四编 文集篇 167
文与学之分合 167
文章骈散之分 169
骈文与四六之异 171
初唐四杰之文 173
韩柳古文 175
陆贽之奏议 177
欧阳修之学问文章 179
宋人笔记之可观者 181
《于湖集》之可取者 183
诗词佳句 185
谭献友朋书札 190
名贤书札 194
读文札记 196
《皇明经世文编选目》后论 221
第五编 文献篇 229
汉书艺文志 229
文献通考经藉考 233
古今图书集成 235
四库全书 237
类书、丛书之体用异同 239
清季各省官书局所刻书 241
文献学家胡应麟 244
张元济之博学高行 246
缪荃孙与书目答问 248
姚振宗之目录学 250
书估中之目录学家 252
目录学家之职志 254
《清人文集别录》自序 256
《文献学论著辑要》序 260
第六编 述论篇 265
韩愈对后世学术之影响 265
宋之道学 267
宋代学术之广博成就 269
朱子之朴学 276
朱子之学之影响 279
杨慎反对宋明理学 281
陈第朴学 284
明代学术不可全谓为空疏 286
张履祥之学术 288
颜李实用之学 290
《日知录》条辨 292
《菰中随笔》条辨 297
曾国藩张之洞学术思想之影响 300
梁启超治学规模之弘博 302
蔡元培办学思想之开明 304
第七编 问业篇 309
必有雄厚功力而后能成精深之学问 309
学贵有识 311
知今之学最要 313
有志之士不为逆境所困 315
人才不出于一途 317
善自得师者在能以天地万物为师 319
以人为师者不能局限于孔子一人 321
为学不可拘守一先生之言 323
师弟之间宜以友道相处 325
尊重前人 326
著述文字当分别其高下 328
著述文字之高下与难易 330
庭闱受学记 331
八十自叙 337
第八编 忆往篇 343
湘贤亲炙录 343
奖掖后学循循善诱的前辈风规——回忆杨树达先生二三事 365
怀念颉刚先生 学习颉刚先生——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九十周年 368
诚挚的仰慕 深切的怀念——纪念余嘉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37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典范——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379
张舜徽年谱简编 383
张舜徽主要著作 385
跋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