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选题意义 2
1.2 文献综述 6
1.2.1 国外与和谐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 7
1.2.2 国内与和谐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 14
1.2.3 国内外相关理论评述 19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20
1.3.1 研究方法 20
1.3.2 全书结构 21
1.3.3 可能的创新及展望 22
2 经济和谐发展:基本理论框架 25
2.1 西方和谐思想溯源 25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 25
2.1.2 亚当·斯密的和谐思想 26
2.1.3 毕达哥拉斯等学者的和谐思想 27
2.2 东方(中国)和谐思想溯源 28
2.2.1 儒家和谐思想 28
2.2.2 道家和谐思想 31
2.2.3 当代中国学者的和谐思想 32
2.3 和谐启示及理论分析框架 33
2.3.1 东西方和谐思想综合分析 33
2.3.2 经济和谐发展内涵 39
2.3.3 经济和谐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 44
3 经济和谐发展的前提:和谐人性 47
3.1 “经济人”假设——西方经济发展的前提 48
3.1.1 “经济人”概述 48
3.1.2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分析 49
3.1.3 “经济人”假设的约束 51
3.2 “道德人”——东方经济发展的前提 53
3.2.1 “道德人”概述 53
3.2.2 “道德人”假设的合理性分析 55
3.2.3 “道德人”假设的约束 56
3.3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59
3.3.1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相互渗透 59
3.3.2 “和谐人”内涵及本质 63
4 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和谐公平观 70
4.1 和谐发展下的公平观 71
4.1.1 计划经济下的公平观 71
4.1.2 市场经济下的公平观 73
4.1.3 和谐发展下的公平观 75
4.2 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公平性透析 80
4.2.1 贫富差距现状 80
4.2.2 贫富差距的再认识 86
4.3 经济和谐发展下的贫富差距弥合 89
4.3.1 贫富差距弥合的起点 89
4.3.2 贫富差距弥合的根本 92
4.3.3 贫富差距弥合的核心 95
5 经济和谐发展的条件:“车型”产业结构 98
5.1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8
5.1.1 产业结构变动 98
5.1.2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发展的实践 102
5.2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非和谐性 104
5.2.1 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模式差异 105
5.2.2 农村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问题 110
5.2.3 产业结构其他矛盾的困扰 114
5.3 产业结构优化 115
5.3.1 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115
5.3.2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116
5.3.3 “车型”产业体系构建 117
6 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现代企业伦理 126
6.1 经济和谐发展与企业伦理 126
6.1.1 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 126
6.1.2 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 128
6.1.3 和谐与企业伦理 134
6.2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企业伦理失范 136
6.2.1 企业发展滞后根源于伦理失范 136
6.2.2 企业伦理失范现状及原因分析 139
6.3 现代企业伦理构建 147
6.3.1 现代企业伦理与传统文化 147
6.3.2 企业伦理与儒家伦理的差异 149
6.3.3 儒家伦理道德的扬弃 150
7 经济和谐发展的保障:圈层制度 154
7.1 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构成 155
7.1.1 制度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四要素 155
7.1.2 经济和谐发展的圈层制度体系 165
7.2 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创新 167
7.2.1 人性制度创新 167
7.2.2 公平制度创新 169
7.2.3 产业结构制度创新 172
7.2.4 企业伦理制度创新 174
7.2.5 内在制度创新 177
参考文献 183
后记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