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液检查 1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1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检查 1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 2
(二)红细胞质的改变 2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增多 4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 5
(一)中性粒细胞 5
(二)嗜酸性粒细胞 8
(三)嗜碱性粒细胞 10
(五)单核细胞 11
(四)淋巴细胞 11
(六)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 12
第二节 贫血的其它检查 14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 14
二、红细胞比积及其相关数值的测定 15
(一)红细胞比积 15
三、红细胞直径曲线测绘 15
(二)红细胞平均数值的计算 16
四、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 17
(一)溶血原因 17
(二)溶血试验 18
第三节 红细胞沉降率 24
一、血沉增快 25
第四节 血型鉴定、配血试验与输血 26
二、血沉减慢 26
一、ABO血型系统 27
(一)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与抗体 27
(二)ABO系统的亚型 27
(三)ABO系统血型鉴定原则 28
(四)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28
二、Rh血型系统 29
(一)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29
(二)Rh血型系统鉴定原则 29
(三)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30
三、配血试验 30
四、输血 31
五、献血员的选择 31
第二节 骨髓取材方式及涂片染色 32
第二章 骨髓检查 32
第一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32
第三节 骨髓血细胞起源发育规律和形态 33
一、骨髓血细胞的起源 33
二、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 35
三、骨髓血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36
(一)红细胞系统 36
(二)粒细胞系统 36
(三)单核细胞系统 37
(四)淋巴细胞系统 37
(五)浆细胞系统 37
(六)巨核细胞系统 37
(七)其它较常见的细胞 38
(一)低倍镜检查 39
第四节 骨髓血细胞检查法及结果分析 39
(二)油浸镜检查 40
二、血涂片观察 40
三、结果分析 43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45
(一)washburn法 45
第五节 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 45
(二)改良Pereira碘化钾法 46
二、特异性酯酶染色 47
三、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47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48
五、酸性磷酸酶染色 49
六、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50
七、糖原染色 50
八、铁染色 52
九、墨汁吞噬试验 53
十、热盐水溶解试验 54
(一)缺铁性贫血 55
第六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55
一、贫血 55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 56
(三)溶血性贫血 57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57
二、白血病 58
(一)急性白血病 59
(二)慢性白血病 60
(三)关于白血病分型的建议 62
第七节 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64
一、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及白细胞的分化标志 65
(一)CD系列单克隆抗体 65
(二)正常白细胞分化成熟标志 66
(三)白血病细胞相关标志 67
二、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分型方法及分型诊断 68
(一)免疫分型单抗 68
(二)免疫分型方法和标准 69
(三)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 70
(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73
(二)免疫分型与临床过程相关 73
三、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临床意义 73
(三)免疫分型与发病特点 75
(四)免疫分型可以指导治疗 77
第八节 造血系统其它恶性疾病 78
一、多发性骨髓瘤 78
二、恶性组织细胞病 79
三、红白血病 80
四、恶性淋巴瘤 81
(一)何杰金病 81
(二)非何杰金淋巴瘤 81
五、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82
第九节 紫癜及其它 84
一、紫癜 84
(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84
(二)其它原因所致的紫癜 85
(一)类白血病反应 86
二、其它 86
(二)类脂质蓄积症 87
(三)骨髓转移癌(瘤) 88
(四)骨髓坏死 89
一、血管在止血与抗血栓形成方面的作用 91
第一节 止血与凝血的病理生理 91
二、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91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91
(一)粘附功能 92
(二)聚集功能 92
(四)血小板促凝血功能 93
(五)血小板的血块收缩功能 93
(三)血小板的分泌功能 93
(三)血液凝固 94
(四)血管修复 94
(二)血小板的作用 94
(一)血管收缩 94
三、微血管损伤后的止血机理 94
四、凝血因子及凝血机理 95
(一)凝血因子 95
(二)凝血机理 95
五、抗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97
(一)细胞抗凝机制 98
(二)体液抗凝机制 98
一、骨髓涂片检查 99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99
第二节 出血、血栓性疾病的检查法 100
一、检查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 100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100
(四)血浆中VonWillebrand因子测定 101
(三)阿斯匹林耐量试验 101
(二)出血时间测定 101
(五)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 102
二、检查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等的试验 102
(一)血小板计数 102
(二)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102
(三)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103
(四)血块退缩试验 103
(五)血浆β-TG和PF4测定 103
(六)血浆TXB2和6-酮-PGF1α测定 103
(七)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 104
(八)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 104
三、检查有无凝血障碍的试验 105
(一)主要用以反映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障碍的试验 105
(二)主要用以检查凝血第一阶段外源性途径障碍的试验 107
(二)凝血酶凝结时间 108
四、检查循环抗凝物质的试验 108
(一)凝血时间交叉试验 108
(三)血浆AT-Ⅲ测定 109
(四)Ⅷ因子抑制物(Ⅷ因子抗体)测定 109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110
(一)DIC的诊断筛选试验 110
(二)DIC确诊试验 112
(三)DIC的实验诊断进展 114
六、有关凝血的一些进展 114
(一)凝血因子 114
(二)凝血理论 119
(三)凝血因子检查方法 120
一、收集尿标本时注意事项 123
二、尿标本的种类 123
第一节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123
第四章 尿液检查 123
三、尿标本的保存与防腐 124
第二节 尿液的一般性状检查 125
一、尿量 125
二、外观 125
(一)血尿 126
(二)血红蛋白尿 126
(三)胆红素尿 126
(四)乳糜尿 126
(五)脓尿 126
(六)盐类结晶尿 126
三、气味 127
四、酸碱度 127
五、比重 127
一、蛋白质 128
(一)蛋白尿形成的原因和机理 128
第三节 尿中常见化学成分检查 128
(二)尿蛋白测定方法 130
附:本-周蛋白尿检查法 131
二、糖 132
(一)糖尿形成的机理 132
(二)糖定性试验 133
三、酮体 133
(一)非糖尿病性酮尿 134
(二)糖尿病性酮尿 134
第四节 尿中其它化学成分的检查 134
一、淀粉酶 134
二、γ-谷氨酰转肽酶 135
三、β2微球蛋白 136
四、Tamm-Horsfall蛋白 136
(一)红细胞 137
一、细胞成分 137
第五节 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 137
(二)白细胞和脓细胞 138
(三)上皮细胞 139
二、管型 139
(一)透明管型 139
(二)细胞管型 139
(三)颗粒管型 140
(四)蜡样管型 140
(五)脂肪管型 140
(六)肾功能不全管型 140
(七)其它管型 140
(八)与管型相似的物体 141
三、尿沉渣中的结晶 142
(一)碱性尿内常见结晶 142
(二)酸性尿内常见结晶 143
(三)其它病理性结晶 144
第一节 临床上常用的肾功能试验 147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 147
第五章 肾功能试验 147
(一)菊粉清除率测定 148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148
(三)血中尿素氮和非蛋白氮测定 149
(四)血清肌酐测定 150
(五)血清尿酸测定 150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151
(一)近端肾小管功能试验——PSP排泌试验 151
(二)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 152
(三)酸碱平衡功能试验 154
第二节 新近开展的肾功能试验 156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血浆蛋白清除率 156
(一)以直线斜率求θ角法 157
(二)肾小管对氨马尿酸最大排泌量测定 158
(一)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测定 158
(二)求选择性蛋白尿指数法 158
二、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的试验 158
三、反映远端肾单位的功能试验 159
(一)尿渗量测定 159
(二)渗透溶质清除率测定 160
(三)自由水清除率测定 160
四、肾血流量测定 162
五、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试验 162
(一)酸负荷试验 163
(二)碱负荷试验 163
第六章 妊娠诊断试验和精液、前列腺液检查 167
第一节 妊娠诊断试验 167
一、诊断方法 167
二、临床意义 167
一、精液常规检查 168
第二节 精液检查 168
二、生物化学与其他检查 169
第三节 前列腺液检查 170
第七章 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171
第一节 酶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71
一、转氨酶 173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 175
三、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176
四、血清单胺氧化酶 176
五、血清5′-核苷酸酶 177
六、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 177
七、胆碱酯酶 178
第二节 蛋白质代谢功能试验 179
一、血清总蛋白质及白蛋白测定 179
二、血清蛋白质电泳 180
三、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181
四、血清胶体稳定性试验 182
(一)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182
(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 182
(三)硫酸锌浊度试验 182
(四)卢戈碘试验(复方碘试验) 182
五、血浆凝血因子检查 183
六、血氨测定 183
第三节 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 184
一、胆红素来源 184
二、黄疸时胆红素代谢异常 185
(一)溶血性黄疸 185
(二)肝细胞性黄疸 185
(三)阻塞性黄疸 185
三、检查方法 185
(一)血清黄疸指数 185
(五)尿中尿胆原及胆红素检查 186
(四)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86
(二)血清胆红素定性(凡登白试验) 186
(三)血清直接胆红素定量试验 186
第四节 脂肪代谢功能试验 187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88
二、血清胆固醇酯测定 188
三、血清胆汁酸测定 189
(一)总胆汁酸测定 189
(二)甘氨胆酸测定 189
第五节 肝脏染料排泄功能试验 189
一、磺溴酞钠滞留率试验 190
二、靛青绿滞留率试验 190
第六节 糖代谢功能试验 191
一、葡萄糖耐量试验 191
二、去氢皮质素糖耐量试验 191
一、血清甲胎蛋白测定 192
第七节 肝癌的实验室检查 192
三、半乳糖耐量试验 192
二、α1-抗胰蛋白酶测定 194
三、铁蛋白检测 194
四、α-L-岩藻糖酶测定 194
五、其他 194
第八章 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及临床评价 195
第一节 肝炎病毒概述 195
一、甲型肝炎病毒 195
二、乙型肝炎病毒 197
(一)表面抗原及抗体 198
(二)核心抗原及抗体 199
(三)e抗原及抗体 199
(四)HBV的前S(preS)蛋白 200
(一)丙型肝炎病毒及其传播 203
三、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203
四、δ型肝炎病毒 204
(二)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传播 204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特异性诊断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205
一、甲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05
二、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07
(一)检测方法 207
(二)乙型肝炎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214
三、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16
(一)HCV 216
(二)HEV 217
四、δ肝炎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18
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性肝炎诊疗中的应用 219
(一)分子杂交技术在甲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 219
(二)乙型肝炎分子杂交检测的应用 220
(二)甲型肝炎减毒灭活疫苗 221
(一)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221
(三)基因工程疫苗 221
(三)δ肝炎分子杂交 221
一、甲型肝炎的预防 221
[附]病毒肝炎的预防 221
二、乙型肝炎的预防 222
(一)母婴传播的预防 222
(二)其它易感人群的预防 223
(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226
第九章 粪便检查 228
第一节 标本采取 228
第二节 检查内容 228
一、一般性状检查 228
二、显微镜检查 229
四、化学检查 235
三、细菌学检查 235
五、粪便检查用作消化吸收功能的过筛试验 236
第十章 胃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237
第一节 胃液检查 237
一、一般性状检查 237
二、化学检查 238
(一)胃酸分泌量测定 238
(二)乳酸测定 239
三、显微镜检查 240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242
一、一般性状检查 242
二、显微镜检查 243
三、细菌学检查 244
四、化学检查 245
一、一般性状检查 246
第一节 痰液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246
第十一章 痰液检查 246
二、显微镜检查 247
三、细菌培养 247
第二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248
第十二章 脑脊液检查 249
第一节 适应症及标本采取 249
第二节 检查内容 249
一、一般性状检查 249
二、化学及免疫学检查 250
(一)蛋白质检查 250
(二)葡萄糖检查 250
(三)氯化物检查 251
(四)酶学检查 251
(五)免疫学检查 251
四、细菌学检查 253
三、显微镜检查 253
第一节 渗出液与漏出液 255
第二节 检查内容 255
一、一般性状检查 255
二、化学检查 255
第十三章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255
三、显微镜检查 257
四、微生物学检查 257
五、细胞学检查 257
第十四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 258
第一节 临床血清学检查 258
一、伤寒、副伤寒血清学诊断 258
(一)肥达试验 258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58
(三)胶乳凝集试验 258
三、布鲁斯菌病血清反应 259
二、斑疹伤寒血清反应 259
四、嗜异性凝集反应 260
五、冷凝集素试验 260
六、丙种反应性蛋白测定 261
七、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261
八、梅毒血清学试验 262
九、流行性出血热的血清学检查 263
十、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查 263
第二节 免疫功能检查 264
一、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264
(一)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64
(二)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方法 265
(三)免疫球蛋白的参考值 265
三、补体的检查 266
二、轻链及重链检查 266
(四)临床意义 266
(一)总补体活性测定 267
(二)补体单一成分测定——C3测定 267
四、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检查 267
(一)常用的T淋巴细胞检查法 268
(二)常用的B淋巴细胞检查法 268
五、自身抗体检查 269
(一)抗核抗体的检查 269
(二)抗平滑肌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查 270
(三)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微粒体抗体的检查 271
(四)类风湿因子检查 271
(二)混合型 272
七、免疫复合物测定 272
(一)单克隆型 272
六、冷球蛋白的检查 272
第十五章 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274
第一节 血液电解质检查 274
一、钠测定 274
二、钾测定 277
三、氯测定 278
第二节 无机元素 279
一、钙测定 279
二、磷测定 281
三、镁测定 282
四、锌测定 282
五、铜测定 283
第三节 血清铁及有关成份测定 285
一、血清铁 285
四、转铁蛋白 286
五、铁蛋白 286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 286
三、转铁蛋白饱和度 286
第四节 心肌酶学检查 287
一、肌酸激酶 287
二、乳酸脱氢酶 288
三、天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 288
四、羟丁酸脱氢酶 292
第五节 血糖 292
一、有关糖代谢的试验 292
(一)血糖测定 293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 293
(三)尿糖测定 294
(四)胰岛素测定 294
(五)血清C-肽测定 294
(一)血糖升高 295
二、临床意义 295
(二)血糖降低 298
第六节 肾上腺激素 300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300
(一)17酮类固醇 301
(二)17羟皮质类固醇 301
(三)血皮质醇 302
(四)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测定 302
(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 302
(六)醛固酮测定 302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303
第七节 血脂及脂蛋白测定 304
一、血脂质测定 304
(一)胆固醇含量测定 304
(三)磷脂含量测定 305
二、载脂蛋白测定 305
(二)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305
三、脂蛋白测定 306
四、血脂质参考值 308
五、高血脂症与高脂蛋白血症 309
(一)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310
(二)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 310
(三)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310
(四)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311
(五)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311
(六)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311
六、低脂蛋白血症 313
(一)无β-脂蛋白血症 313
(二)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 313
(三)家族性α-脂蛋白缺乏症 313
第十六章 治疗药物监测 314
第一节 需要进行TDM的药物及临床指征 314
第二节 影响TDM的因素 315
第三节 TDM的临床应用 316
第四节 监测血样采取时间及注意事项 317
第五节 TDM结果的解释 318
第十七章 实验质量保证 320
第一节 分析前准备 320
一、医生正确选择试验 320
二、患者准备 321
三、标本处理 324
第二节 分析过程 326
一、质量控制 326
二、质控的应用 327
第三节 分析后评估 329
一、“正常值”一词的问题 330
二、参考值 331
三、医学决定水平 332
附录:彩图及注释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