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雄之初 1
第一节 诞生在运河之畔 1
第二节 客居萍乡 4
第二章 小学时代 12
第一节 入私塾 12
第二节 就读西郊小学 13
第三章 中学时代 20
第一节 校长的资助 20
第二节 考入常州中学 23
第三节 校长的影响 28
第四节 剪辫子欢迎孙中山 31
第五节 结交良朋益友 34
第六节 以故乡先贤为楷模 41
第七节 学史知国添忧患 45
第四章 大学生涯 51
第一节 到上海考大学 51
第二节 从北大到北洋大学 52
第三节 就读北洋大学 53
第四节 参加社会活动 60
第五节 回家乡成婚 61
第六节 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63
第五章 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 66
第一节 投入“五·四”运动的洪流中 66
第二节 赴京营救被捕同学 70
第三节 参加驱冯风潮 72
第四节 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74
第五节 担任维经斯基的翻译 75
第六节 大学毕业 76
第一节 研究工人问题 79
第六章 参与建党建团 79
第二节 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81
第三节 建立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 83
第四节 到长辛店工人中去 87
第五节 创建天津共产党组织 90
第七章 投入共产国际 93
第一节 接受新的任务 93
第二节 去伊尔库茨克 97
第三节 出席朝鲜共产党成立大会 98
第四节 起草《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 100
第五节 介绍瞿秋白入党 103
第六节 出席共产国际“三大” 104
第七节 参加青年共产国际“二大” 108
第八节 参与筹备远东各民族大会 108
第一节 重返故里 112
第八章 回国从事革命工作 112
第二节 担任马林的助手和翻译 113
第三节 到日本工作一周 115
第四节 陪同马林去桂林拜会孙中山 116
第五节 与达林一道整顿团组织 121
第六节 在广州召开团的“一大” 131
第七节 参加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 133
第八节 第二次协助马林工作 136
第九节 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38
第十节 在平民女校任教 139
第十一节 在上海从事国共合作的工作 140
第十二节 参加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142
第十三节 在上海大学执教 145
第十四节 编《向导》 146
第十五节 从广州回到上海 149
第一节 在苏联会谈参观 151
第九章 再度前往苏联 151
第二节 留在青年共产国际工作 157
第三节 参加列宁的葬礼 159
第四节 国外国内心相连 161
第五节 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64
第六节 陪同李大钊参观 165
第七节 参加青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167
第十章 离苏返回上海 169
第一节 领导团的工作 169
第二节 续编《向导》 170
第三节 再度到上海大学任教 172
第四节 在上海与家人欢聚 173
第五节 参加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 174
第六节 主持召开青年团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174
第一节 担任鲍罗廷的助手 176
第十一章 战斗在珠江之滨 176
第二节 发动省港大罢工 177
第三节 参加广东区委的工作 180
第四节 处理中山舰事件 181
第五节 与蒋介石作斗争 185
第六节 心系北伐战争 191
第十二章 抵达武汉 196
第一节 参与筹组武汉国民政府 196
第二节 参加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199
第三节 接任湖北区委书记 201
第四节 出席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 203
第五节 改任湖北省委书记 204
第六节 应付突然事变 206
第七节 参加中共“八七”会议 208
第一节 港粤两地奔波 211
第十三章 掀起珠江怒潮 211
第二节 普宁流沙脱险 214
第三节 总结南昌起义 215
第四节 返沪参加会议 216
第十四章 领导广州起义 219
第一节 发出暴动号召 219
第二节 做好教导团的工作 224
第三节 组织工人赤卫队 228
第四节 筹措、制造武器 230
第五节 召开广东省委会议 232
第六节 通过起义纲领 235
第七节 节 外生枝 239
第八节 决定提前起义 240
第九节 吹响起义的号角 242
第十节 急袭沙河敌营 245
第十一节 强攻敌公安局 247
第十二节 鏖战广州城区 251
第十三节 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255
第十四节 成立广州民主政府 257
第十五节 敌军调兵遣将 262
第十六节 工农共夺广三站 264
第十七节 夜商作战大计 267
第十八节 西瓜园开会祝捷 269
第十九节 惊雷响过天空 272
第二十节 广州敌军压境 274
第二十一节 激烈争夺观音山 276
第二十二节 决定撤出广州 278
第二十三节 广州起义永载史册 282
后记 285
附:张太雷生平大事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