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基本概况 1
一、流域概况 1
二、水文泥沙 2
三、黄河治理与开发概况 7
第二节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9
一、工程的位置及作用 9
二、枢纽工程技术指标及任务 10
第三节 研究三门峡水库运用的重要意义 11
第二章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回顾 13
第一节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回顾 13
一、工程的规划与决策 14
二、关于工程的设计争论 16
第二节 工程的兴建与出现的问题 19
一、工程设计与主要指标 19
二、工程的兴建 19
三、建成后的枢纽工程规模 20
四、三门峡水库淤积模型试验 21
五、水库初期运用与出现的问题 22
第三节 工程的改建及效果 24
一、三门峡工程改建问题 24
二、工程改建的规模 26
三、改建的效果 28
第三章 水库上下游河床演变 29
第一节 河道特性 29
一、库区河道特性 29
二、下游河道特性 30
第二节 水库修建前河道冲淤概况 32
一、库区河道冲淤概况 32
二、下游河道冲淤概况 34
第三节 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水沙的调节作用 36
一、蓄水拦沙运用期 36
二、滞洪排沙运用期 37
三、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期 38
第四节 水库不同运用时期库区及下游河道冲淤变化 39
一、蓄水拦沙期 39
二、滞洪排沙期 44
三、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期 47
第五节 库区及河道冲淤的基本规律 55
一、潼关以上黄河干流河道(小北干流)冲淤基本规律 55
二、潼关高程变化规律 60
三、渭河下游河道基本冲淤规律 66
四、下游河道基本冲淤规律 73
五、黄河河口演变 81
第六节 河道平面变化 88
一、小北干流 88
二、渭河下游 89
三、潼关以下库区 92
四、黄河下游 93
第七节 水库排沙特性和库区河床调整机理 99
一、水库排沙特性 100
二、水库淤积末端变化的特点 106
三、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使用的条件 113
第四章 泄流排沙建筑物及工程泥沙 119
第一节 泄水建筑物 119
一、泄水建筑物综述 119
二、泄水建筑物泄流能力 124
第二节 底孔的破坏和修复 129
一、底孔磨蚀检查 129
二、底孔水力学试验研究 130
三、底孔底板抗磨材料试验研究 132
四、底孔修复设计 134
第三节 坝区泥沙问题 138
一、坝区泥沙淤积形态 138
二、水流泥沙运动特点 140
三、坝区泥沙冲淤变化及其对枢纽工程和泄水建筑物的影响 141
四、泄流建筑物的排沙情况 147
第五章 工程管理及安全监测 150
第一节 工程管理 150
一、基本情况 150
二、水工建筑物及其启闭设备的运用 151
三、水工建筑物的管理 155
四、枢纽环境管理 158
五、主要成就及经验 159
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技术改造措施 161
第二节 大坝安全监测及综合分析 163
一、原监测系统的布设 163
二、监测系统的更新改造 164
三、运行管理 164
四、大坝结构性态监测成果分析 165
五、不断探索,使大坝安全监测迈上新台阶 174
第六章 水电站发电运行 175
第一节 水电站运行 175
一、基本情况 175
二、发电运行方式 176
三、电站在河南电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183
四、运行管理 186
第二节 机组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试验研究 192
一、水轮机过流部件气蚀、磨损现状及抗磨蚀试验 192
二、水轮机叶片裂纹 198
三、拦污栅问题 202
四、汛期浑水发电试验 203
第三节 机组改造 211
一、机组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1
二、机组改造方案 212
第四节 电站扩机工程 216
一、电站扩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6
二、扩机规模 224
三、工程效益分析 226
四、水轮机机型选择 227
第七章 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231
第一节 库区自然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情况 231
一、地貌特点 231
二、气候 231
三、社会经济特点 232
第二节 库区治理 232
一、龙门至潼关小北干流河段 233
二、潼关至大坝河段 233
三、渭河及北洛河下游河段 234
第三节 库区泥沙淤积、淹没、浸没问题 235
一、库区泥沙淤积 235
二、库周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浸没等问题 236
三、库岸坍塌 239
第四节 库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241
一、水库气候效应 241
二、水库水温状况 241
三、水质 243
四、水库蓄水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246
五、库区动植物 248
第五节 水库移民 251
一、按原规划设计的移民安置 251
二、返库移民的安置 252
第六节 水库环境演变的综合评价 252
第八章 工程的综合效益及国民经济评价 254
第一节 工程的综合效益 254
一、防洪 254
二、防凌 255
三、灌溉 256
四、发电 257
五、供水 258
六、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258
第二节 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 259
一、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及有关参数的选定 259
二、枢纽工程投资及年运行费的分析计算 260
三、三门峡水利枢纽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 263
四、三门峡水利枢纽产生的负效益 271
五、三门峡水利枢纽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276
第九章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 279
第一节 蓄清排浑运用基本情况 279
一、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 279
二、蓄清排浑运用情况 289
三、蓄清排浑运用的基本经验 292
第二节 90年代水库来水来沙特征 296
一、天然情况下入库水沙量的变化 296
二、人类活动对入库水沙量的影响 298
三、90年代设计入库水沙条件分析 301
第三节 水库运用指标分析 305
一、各方面对水库运用的要求与水库运用的制约条件 305
二、水库运用指标分析 307
第四节 水库运用方案研究 324
一、各种运用方案的特点分析 324
二、水库运用指标的调整分析 336
三、对水库运用的建议 340
第十章 基本经验 343
第一节 兴建的基本经验 344
一、原工程规划的主要经验与教训 344
二、枢纽工程兴建的基本经验 346
第二节 水库运用的基本经验 348
一、必须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 348
二、必须不断调整运用指标 349
三、必须考虑下游河道的输沙特性 350
第三节 工程管理的基本经验 351
一、统一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调度 351
二、明确发展目标,坚持科技兴业 352
三、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建立统一全河水量调度的机制 353
四、深化水利改革,更新观念,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管理机制 353
附录一 三门峡水库水文泥沙资料数据集 355
附录二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文献资料数据库系统 360
附录三 三门峡水库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简介 361
附录四 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简介 368
附录五 张启舜模型的修正及在三门峡水库的验证计算 376
附录六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计算方法简介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