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阴阳和五行 1
第一节 阴阳 2
第二节 五行 6
第二章 脏腑 9
第一节 脏腑的功能 10
第二节 脏腑间的关系 22
第三章 经络 25
第一节 十二经脉 25
第二节 奇经八脉 27
第三节 经络在临床上的作用 27
第四章 气、血、精、津液 30
第一节 气 30
第二节 血 32
第三节 精 34
第四节 津液 35
第五章 病因及病因辨证 38
第一节 六淫 39
第二节 疫疠 47
第三节 饥饱劳役 48
第四节 外伤 53
第六章 四诊 54
第一节 望诊 54
第二节 闻诊 63
第三节 问诊 65
第四节 切诊 67
第七章 辨证 74
第一节 八证辨证 74
第二节 脏腑辨证 79
第三节 温热病辨证 90
第八章 治法 95
第一节 防治原则 95
第二节 八法 97
第三节 正治和反治 103
第四节 治本和治标 104
第五节 治疗注意事项 105
第二篇 中药 107
第一章 总论 107
第一节 中药的一般知识 107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113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118
第二章 各论 123
第一节 解表药 123
一、辛温解表药 123
二、辛凉解表药 133
第二节 泻下药 140
一、攻下药 141
二、润下药 145
三、峻下逐水药 148
第三节 清热药 151
一、清热泻火药 153
二、清热燥湿药 157
三、清热凉血药 164
四、清热解毒药 169
五、清肝明目药 176
第四节 祛寒药 178
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 186
第六节 祛风湿药 196
第七节 理气药 206
第八节 理血药 213
一、行血药 214
二、止血药 226
第九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234
一、温化寒痰药 235
二、清化热痰药 239
三、止咳平喘药 244
第十节 消导药 252
第十一节 收涩药 255
第十二节 补益药 262
一、补气药 263
二、补血药 268
三、补阳药 273
四、补阴药 278
第十三节 安神镇惊开窍药 283
一、安神药 284
二、镇惊熄风药 288
三.芳香开窍药 293
第十四节 催情药和催乳药 296
第十五节 驱虫药 299
第十六节 外用药 303
第三篇 针灸 313
第一章 基础知识 313
第—节 概述 313
第二节 针刺疗法 314
第三节 电针疗法 325
第四节 水针疗法 327
第五节 灸烙疗法 328
第二章 常用针灸穴位 332
第一节 马的常用针灸穴位 332
第二节 牛的常用针灸穴位 360
第三节 猪的常用针灸穴位 374
第四篇 治疗 387
第一章 传染病 387
炭疽 387
破伤风 388
鼻疽 390
马腺疫(喉骨胀、槽结) 391
流行性感冒 393
口蹄疫 394
牛肺疫 395
猪瘟 396
猪丹毒 398
猪肺疫 399
仔猪副伤寒 401
第二章 内科病 403
草噎(食道梗塞) 403
舌疮 405
胃冷流涎 406
翻胃吐草(骨软症) 407
消化不良 409
冷痛(痉挛疝) 411
大肚结(胃扩张) 412
结症(便秘疝) 413
便秘 419
肠臌气(风气疝) 421
泄泻 422
宿水停脐(腹水) 425
脱肛 426
尿闭 428
尿血 430
琳浊 431
滑精 434
木舌 435
牛肚胀(瘤胃臌气) 436
宿草不转(瘤胃食滞) 437
百叶干(重瓣胃阻塞) 438
便血 439
脑?(颌窦蓄脓症) 441
咳嗽 442
肺壅 444
喘症 446
虚劳 448
中暑(日射病) 449
癎病 450
第三章 外科病 452
风湿症 452
四肢闪伤 455
腰跨闪伤 457
骨折 458
脱臼 460
鞍伤 462
瘘管 464
遍身? 465
滚蹄 466
败血凝蹄 467
漏蹄 470
第四章 母畜及幼畜病 471
带下 471
胎动不安 473
妊娠浮肿 474
胎衣不下 476
子宫脱 477
产后风 479
乳痈 480
胎粪难下 481
新生驹奶泻 482
第五章 眼病 484
肝热传眼(角膜炎) 484
内障眼 485
夜盲 486
混睛虫病 487
流泪症 487
第六章 其他病 489
消渴(多尿症) 489
马瘦虫(马胃蝇幼虫病) 491
疥癣 492
霉玉米中毒 493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