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革命到凡尔塞和约 1
(一)序论:一九一四—一九二四年 1
(二)革命与宪法 3
(三)休战与和约:其主要条款 6
(四)大战撮述,及和议之损失与领地之割让 11
第二章 赔偿问题,币额澎胀,与经济崩溃 15
(一)一九一九—一九二三年:赔偿,币胀,与崩溃 15
(二)币额澎胀之责任问题 23
(三)币额澎胀之结果;财富与收入之分配 30
(四)工业之财政状况 36
(五)工业之生产,其生产技术,与新组织 41
(六)工业之组织;大的公司联合 44
(七)国外投资之损失,马克跌价之亏损 50
(八)撮述 52
第三章 道威斯计划与恢复 55
(一)赔偿问题之第二期;专家委员会 55
(二)道威斯计划;其对德国之供献 57
(三)计划中之主要条款 59
(四)道威斯计划下之恢复成绩;其原因 69
第四章 煤,钢,与动力 75
(一)工业之改组;德意志经济生活之模范 75
(二)煤:一般状况,生产与输出之情形 79
(三)机械化与生产集中 85
(四)其财政上的结果;目前之能力 88
(五)焦煤与焦煤副产物 93
(六)铁与钢,矿石供给与铁之生产 95
(七)钢之制造与辗铁工厂 104
(八)物质的改造;撮述 110
(九)加特尔与公司联合 113
(十)煤,铁,与钢业:其财政上的结果,共争胜之能力 118
(十一)亚炭 121
(十二)电力问题 125
第五章 主要制造工业 129
(一)机械业 130
(二)电气工业 139
(三)纺织业 145
(四)化学工业 157
(五)钾业;其他工业 162
(六)主要工业之一般状况 165
(七)合理化运动 172
第六章 外国资本,经济恢复,与金融市场 175
(一)金融恢复;外资与本国资本 175
(二)国家银行与通货 180
(三)金融市场 186
(四)国内资本募集 189
(五)新资金之总供给量;其分配之情形 191
(六)国外借款之生产能力 194
(七)高利率之原因 197
第七章 一九二四年以后德国产业之其他方面 201
(一)一九二四年后一般产业之发展 201
(二)生产与价格 204
(三)产业单位:加特尔与公司联合 210
(四)一般产业财政;红利,薪俸,债项 217
(五)租税负担与社会费用 225
(六)产业国营 229
(七)农业之凋弊,及其结果 233
第八章 劳工情形与劳工政策 239
(一)名义工资与真实工资 239
(二)失业问题;人口构成 244
(三)社会保险制度 249
(四)其他因子;今日劳工之一般经济状况 254
(五)职工组合;公断制度;工人代表制 258
(六)劳工之力量;社会主义的计划与政策 262
第九章 一九二四—二九,国外贸易与支付之差额 269
(一)一九一三年后贸易量之低落 269
(二)贸易入超与其对入口物之依赖;最近之展望 275
(三)与各州各国间的国外贸易之分配 281
(四)一九二四—二九,国际支付之差额 283
第十章 今日之国家负担与国家能力 289
(一)战后政府之财政 289
(二)联邦政府之状况 291
(三)地方财政;德国政府之总原费 296
(四)全国所得量 300
(五)租税之真实担负 305
(六)全国蓄积量 309
(七)迄今战债赔款之偿付者? 312
第十一章 杨氏计划与德意志之将来 317
(一)杨氏计划 317
(二)其优点;或非为最终计划 323
(三)今日德意志之国力与弱点 327
(四)决定的因子;其目前偿债能力之限度 330
(五)其目前偿债能力等于其借债能力;展望 336
(六)结语 339
附录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