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纲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巩白著
  • 出 版 社:龙门联合书局
  • 出版年份:1948
  • ISBN:
  • 页数:28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前论 1

第一节 宇宙内的伦理与人 1

(一)宇宙潜蕴永恒的真在与伦理 1

(二)真在成理的证例 3

(三)人类伦理与人的同异之本然或然 6

(四)或然偶然与伦类呈现差别的相对性 9

第二节 伦理的起源定义及其关系进化之分界 12

(一)人类伦理的起源 12

(二)综合伦理的本义与定义 13

(三)伦理关系的进化层次与程序 15

(四)伦理意义上人与非人的分界 16

第三节 伦理的意境与理准 20

(一)意境的层次 20

(二)理准与标准 22

(三)实质实境与好恶错觉的意境理准 23

(四)人兽凡圣间意境理准的设喻 24

(五)斟酌权度的意境与不以理准权度的意境 24

第四节 伦理素料的真善美 26

(一)真善美的本义 26

(二)伦理上真善美的连环性 27

第五节 伦理学的同异及其有关诸学 31

(一)中西伦理学派的要点与异同 31

(二)伦理学相连诸学的识别 33

第二章 心性情欲与意志——人类伦理的本原 37

第一节 心学与心理 37

(一)心与心学 37

甲、中国的说心与心学 37

一、汉唐以前的说心 37

二、由汉至唐心学的肇始 38

三、宋明心学 39

乙、西方近似心学的心理学 44

一、希腊时代的心理说之萌芽 44

二、中古时期的心理说 45

三、近似心理说的概要 46

(二)心学与心 47

甲、中西心学与非心学 47

乙、甚么是心及心是甚么 48

丙、心的修省 50

第二节 性与理性说 51

(一)说性的引端 51

(二)中国的性说 51

甲、易经中庸的性说 52

乙、孟子的性善说 52

丙、荀子的性恶说 52

丁、两汉董王的性说 53

戊、宋明诸子的性说 54

(三)西方理性说的概要 57

甲、理性说的前期 57

乙、近世理性说的异同与起落 58

(四)性与理性及其实在的人格 60

甲、性与理性说的题材 60

乙、实在的人性即是共性与殊性 61

(五)生与性 62

甲、生之稟遇的善恶 62

乙、共性的自善与殊性的善恶 63

丙、善恶之性的不易与可易 64

丁、善恶殊性分比与教化 66

第三节 情的根源本义 68

(一)情是甚么 68

甲、情的同异说法 68

乙、感情的邪正善恶 69

一、一般的情之概说 69

二、正常的感性 70

三、邪曲的感情 70

(二)情的善恶与定义 71

甲、情是恶抑是善 71

乙、情之善用恶用的管制及定义 72

(三)人情事情与物情 73

甲、人情关系的接触 73

乙、人情事情的理智及其对象与应用 74

丙、物情物欲与物役 76

第四节 欲的来源发展与善恶 78

(一)欲的来源历程及其与人之操作 78

甲、欲的起源引证 78

乙、欲的辨分与审之差别 79

丙、欲的发展与知的作用 80

丁、欲的解析与主观操作 81

(二)真知创造以别欲的善恶 83

甲、真知与欲 83

乙、知与欲的级度 84

丙、真知的创造欲 85

丁、遂欲的真知与创造 86

第五节 意志自由 89

(一)何谓意志及其意志的作用 89

甲、意志的来源界说 89

乙、意志的作用与动力——意欲 90

(二)自由意义与发挥 91

甲、自由意义的同异互证 91

乙、自由的关连自愿之发挥 92

(三)自由意志与意志行为 93

甲、自由意志的关连与权能 93

乙、意志自由关连权能的因果 94

丙、认识意志选择自由 97

第三章 道德原理与现实道德 101

第一节 道与德的分说 101

(一)道德源流定义与体用 101

甲、道的本原本义 101

乙、本然之道的界说 101

丙、道的体用 103

(二)德的胎息界说及其关系之转捩 104

甲、德的胎息 104

乙、由道而德的界说 104

丙、道与德的转变关系 105

第二节 道德的永在出现与体用 107

(一)道德的真在与出现 107

甲、本然道德的永在及人世道德的存在 107

乙、道德发生的必然性 109

(二)道德不变的体用定义 110

甲、道德原理的不变 110

乙、道德认识观念的不变 111

丙、道德的体用定义 113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因果及其任务与目的 116

(一)道德发展的次序 116

甲、道德立法与道德法则 116

乙、道德的自律与道德性格 117

(二)道德演变的因果 118

甲、德道的人格与道德的演变 118

乙、道德发展的因果 119

(三)道德的任务价值与目的 119

甲、道德任务的范围 119

乙、道德的价值与目的 120

第四节 中西道德观的差别 122

(一)中国一般道德观的同异 122

(二)西人一般道德观的同异 124

第四章行为的体系 127

第一节 行为的特质及其内容关系 127

(一)行为本义 127

(二)促成行为的力 128

(三)行为的概要与范围 129

(四)人世关系与行为 130

第二节 功利行为的现象形态 132

(一)功利行为美恶的标准 132

(二)功利的表里与利已差别 132

(三)转变动机的利已利他之行为 134

(四)功利行为的要义与类列 136

甲、万有功利行为的第一义——人应趋赴之美善 136

乙、万有功利行为的第二义——个人的诚信与享乐 137

丙、贤不肖的行为之异同 139

第三节 功利行为的分义与进展 142

(一)从要名判别行为的当否 142

(二)从取位以证功利行为的当否 144

甲、求位造位予位的功利行为 144

乙、位的取舍行为与功利 146

(三)从财货的取舍判别行为之善恶 147

第四节 功利行为的变态与式别 149

(一)变态的功利行为——非功利的快乐主宰 149

(二)功利行为的共式与殊式——个人功利与共同功利行为的区划 150

第五章 人类组织领域的伦理体系 155

第一节 家庭与社会的伦理基准 155

(一)构成家的伦理脉络 155

甲、家的起源因素 155

乙、家的伦理脉络 156

(二)社会伦理的概念及起源 159

甲、人的分合与社会伦理的起源 159

乙、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 161

丙、人的稟遇与社会层流 162

丁、现代人的阶级公律 166

第二节 国政伦理本型的正义与表态 169

(一)国政需要伦理与天下主客之分 169

甲、国与政因人需要而有 169

乙、国政伦理的由来 170

丙、中西国政伦理思想的异态 170

丁、天下君民的主客观 171

(二)国政轮郭中人品级度的追求表态 173

甲、人的本性与追求目的 173

乙、人的品质区分对于国政的表态 173

一、圣贤者的表态 173

二、才智者的表态 175

三、平庸者的表态 176

四、愚劣者的表态 179

(三)国政伦理观念的正误 182

甲、求仕与尽孝的弊病 182

乙、国危政乱的伦理行为 185

丙、认识国政与关心国政 186

第三节 政治范围内的伦理要素 191

(一)政体同异与秉政者的美恶 191

甲、政治契约与权 191

乙、人治法治的趋向 191

丙、秉政政权的美善与道德 194

丁、秉政者公私利得之心理 195

戊、秉政者的美恶与人民权责 197

(二)政权的建造与识别 199

甲、国政权能的配合 199

乙、能力权力的原则区分与规限 200

一、契约权力的原意 200

二、两种权的肇始 200

三、权能的导源与前基 200

四、小能大能的定理 201

丙、权的分野及范围 201

丁、赋予权与监督权 203

戊、行使权力的影响与后果 204

(三)政府的定格与辅政从政的托义 206

第六章 人世伦理的内容体要 209

第一节 观念与实态 209

(一)人世领域的观念 209

甲、根本的观念与辨正的观念 209

一、两个代表根本的观念 209

二、应当辨正的一般观念 211

乙、人己的观念与转变 217

丙、附带观念的善否 219

一、主观观念的应用与善否 219

二、客观存在引起的观念之善否 220

(二)人群的实质实态之同殊 222

甲、群的纵横两属之性质 222

一、群的意义 222

二、群的纵线与横线 223

子、君子与小人的类别 223

丑、君子与小人的导正 227

乙、人世领域的实态 228

一、依习惯必有的实态之举例 228

二、不必要的实态 229

子、权变用术的实态 229

丑、诡欺骄忿顽固诸实态 231

三、必有与必要的实态之分列 232

第二节 人生伦理的内容与实践 238

(一)仁义忠恕的人生伦理 238

甲、仁义本原的人生伦理观 238

一、仁义的本原与定义 238

二、仁义的人生伦理观之引证 240

乙、仁义的人生伦理与偷窃的仁义 240

一、仁义自持的人生伦理之理准 240

二、偷窃仁义及有仁无仁的人生伦理观 241

丙、仁义忠恕与人生伦理的限度 242

一、仁义忠恕所关的人生与伦理 242

二、仁义忠恕的限度与人生伦理之实践 243

(二)彼此正义的实践之人生伦理观 244

甲、彼此公私义利的正义之实践 244

乙、正义的人生伦理与气节 245

(三)实践人生伦理所关人格及价值 247

甲、实践人生伦理的邪正真伪与人格 247

乙、人生伦理真伪的实践与价值 248

第三节 知善必行的怀抱见解与实践 250

(一)知善必行的原义过程及范围 250

甲、知是什么从何而来 250

乙、知与行的相对及绝对 251

一、知物不定的证例 252

二、知事与行的证例 252

三、知人知我与实行 254

丙、知善必行的轻重范围 256

(二)知行的托义与实践 257

甲、知行的内容依准 257

乙、知行关系的配合 257

一、人的知行关系 257

二、最高知行的托义 258

丙、扩大知善必行 259

一、个体的知行之扩大 259

二、扩大知行的要义 260

三、公知公善与公行 260

四、扩大公知公行公善的怀抱见解与实践 261

第七章 后论 263

第一节 伦理学的职分及其题材旨趣 263

(一)比较与综合的职分 263

(二)全书题材去取的旨趣 263

第二节 全书结构的馀言 265

(一)前论的命意与内容 265

(二)心性情欲意志的级度 266

(三)道德与行为 267

(四)人类组织领域的伦理观 270

(五)人世人生的伦理关系实态与知善 273

甲、观念的发生转变至实态 273

一、观念的发生 273

子、主观上内在外发的观念 273

丑、言而不知不分的观念 274

二、由观念而至实态 275

子、由观至实的过程 275

丑、实态的内含 276

乙、人生伦理及自我实践 276

一、人生伦理的关系与分别 276

二、自我实践的人生伦理之分别 277

丙、知善必行的前说与原理 279

第三节 概括的结语 281

(一)全书结构脉络 281

(二)全书的寓意与理想 281

(三)全书职任的范围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