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循环与临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廷魁,柯若仪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2312062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

1、冠状血管形态 1

1.1 冠状血管的宏观解剖 3

1.1.1 冠状血管在主动脉窦内的开口位置及其异常 3

1.1.2 冠状血管的直径 4

1.1.3 左冠状动脉 4

1.1.4 右冠状动脉 6

1.1.5 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8

1.1.6 心脏传导系统及其血液供应 10

1.1.9 冠状动脉的畸形 15

1.1.7 壁冠状动脉 15

1.1.8 副冠状动脉 15

1.2 心脏静脉 17

1.2.1 心大静脉 18

1.2.2 心中静脉 18

1.2.3 心小静脉 18

1.2.4 其他小静脉支 18

1.2.5 冠状窦 19

1.3 心脏毛细血管与窦状隙 19

1.4 心脏的淋巴系统 20

1.5.1 中等肌型动脉 21

1.5 冠状动脉的组织结构 21

1.5.2 小动脉与细动脉 22

1.5.3 冠状血管的超微结构 22

1.5.4 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的形态学特点 24

2.1.1 血流力学因素调节 26

2.1.2 冠状血管平滑肌的调节因素 26

2.1 冠状循环的调节 26

2、冠状循环动态 26

2.1.3 代谢性因子 28

2.1.4 神经体液性因子 30

2.2 冠状微循环 31

2.3 心肌局部血流量 31

2.3.1 测定的目的 31

2.3.2 同位素标记微球法或示踪微球技术 31

2.3.3 惰性气体洗出法 32

2.3.4 热温差法 33

2.3.5 心肌对放射性K+类正离子的摄取 33

2.4 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分布 34

2.6 心肌局部血流量与心肌功能 35

2.5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搏动数和负荷对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影响 35

2.7 侧支循环与心肌血流量 36

2.8 血液搏动流的成因与模式 37

2.8.1 用冠状循环模式处理的主要因素 38

2.8.2 影响冠血流波形与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38

3.1 化学结构与活性 41

3.1.1 强心药 41

3、作用于冠状血管的药物 41

3.1.2 抗心律不齐药 46

3.1.3 降压利尿药 49

3.1.4 血管扩张药 54

3.1.5 其他作用于冠状血管的药物 57

3.2 药理作用 59

3.2.1 硝酸和亚硝酸酯类 61

3.2.2 钙拮抗剂 63

3.2.3 β-受体阻滞剂 66

3.2.4 其他作用于冠状血管的药物 69

3.2.5 中草药制剂 72

4、冠状循环障碍的病因 76

4.1 流行病学 76

4.1.1 从死亡统计看CHD 76

4.1.2 前瞻性追踪调查 78

4.1.3 CHD的发病率 79

4.1.4 CHD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与比数比 80

4.1.5 危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多重逻辑斯蒂模型 80

4.1.6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83

4.2.1 血脂和脂蛋白 84

4.2 主要的危险因素 84

4.2.2 高血压 88

4.2.3 吸烟 88

4.2.4 糖尿病 90

4.2.5 肥胖 92

4.2.6 遗传 93

4.2.7 精神因素 94

4.3 临床研究——从冠状动脉造影看CHD的危险因素 94

4.3.1 年龄与病型的关系 94

4.3.3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硬化 95

4.3.4 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硬化 95

4.3.2 血脂与冠状动脉硬化 95

4.3.5 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 96

4.4 冠状循环障碍的病理 96

4.4.1 冠状血管障碍 97

4.4.2 其他一些疾病引起的心肌梗死 105

4.4.3 冠状循环不全 106

4.4.4 心绞痛 107

4.4.5 心肌梗塞 107

5.1.1 正常心肌代谢 114

5.1 心肌代谢 114

5、冠状机能不全的病理生理 114

5.1.2 缺血心肌的代谢 122

5.2 心脏机能 127

5.2.1 心肌结构与收缩机制 127

5.2.2 缺血心肌机能下降的机制 129

6、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132

6.1 冠状动脉侧支吻合的种类 132

6.1.1 心内交通支 132

6.1.2 心外交通支 133

6.1.3 冠状动脉间吻合 135

6.2 影响冠状动脉间侧支吻合发达的因素 136

6.2.1 心肌缺血 137

6.2.2 药物作用 138

6.2.3 运动负荷 138

6.2.4 血流动力学 138

6.2.5 冠状动脉吻合的机能意义 138

6.3 影响冠状动脉吻合机能的因素 139

6.3.4 其他因素 140

6.3.3 供血动脉的健全性 140

6.3.2 时间因素 140

6.3.1 侧支吻合的数量与质量 140

7、冠心病的诊断 142

7.1 冠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42

7.1.1 冠心病易患因素 142

7.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43

7.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缺血 143

7.1.4 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144

7.1.5 其他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缺血 144

7.2 冠心病的分类及命名问题 144

7.3.1 心绞痛 146

7.3 各类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46

7.3.2 心肌梗塞 150

7.3.3 冠心病原发性心脏骤停 161

7.3.4 以充血性心衰或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 161

7.3.5 无症状性冠心病 162

8、心电图 164

8.1 急性心肌缺血的ST段和T波 164

8.1.1 心肌缺血性T波 164

8.1.2 心肌损伤性ST段 165

8.2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诊断 169

8.2.1 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心电图诊断 170

8.2.2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心电图诊断 170

8.2.3 急性心肌梗塞定位诊断 173

8.2.4 右心室梗塞心电图诊断 178

8.2.5 心房梗塞 178

8.2.6 非梗塞性Q波、非梗塞性ST段的鉴别诊断 179

8.2.7 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起搏器病人的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 185

8.3 心肌急性缺血时的心律失常 186

8.3.1 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186

8.2.8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的心肌梗塞心电图 186

8.3.2 急性心肌梗塞两个时期室性心律失常 188

8.3.3 冠状动脉再灌注性室性心律失常 189

8.4 用心电图定量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和损害范围 190

8.4.1 心电图ST段标测图动物试验证据及其评价 190

8.4.2 标测图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190

8.5 用心电图推测心肌功能不全的程度和范围 194

8.5.1 用Q波判断 194

8.5.2 根据ST段来判断 194

8.6.1 对隐性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195

8.6 心电图运动试验的价值 195

8.6.2 冠状动脉疾病的运动试验 196

8.6.3 应用QRS振幅改变作为负荷试验的判断标准 197

8.6.4 心肌梗塞病人早期运动负荷试验 198

8.6.5 运动试验的判断标准 198

8.6.6 运动试验假阳性原因 200

8.6.7 假阴性原因 200

8.6.8 运动试验禁忌证及终止试验的指征 200

8.7 动态心电图 201

8.7.1 长时间记录心电图的必要性和动态心电图的优点 201

8.7.2 动态心电图系统 202

8.7.3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203

8.7.4 动态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 205

8.7.5 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 208

9、超声心动图 211

9.1 心肌梗塞 211

9.1.1 一般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11

9.1.2 心肌梗塞的并发症表现 220

9.2 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 223

9.3 左冠状动脉主干部病变的检测和心肌超声造影 224

10.1.1 原理及意义 227

10.1.2 设备及操作方法 227

10、心血管造影 227

10.1 冠状动脉及左室电影造影法 227

10.1.3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229

10.1.4 禁忌证 230

10.1.5 结果的判断 230

10.2 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所见 233

10.2.1 心电图导联部位和左心室的对应关系以及支配的冠状动脉 233

12.1.4 戒烟及饮酒等问题 233

10.2.2 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的对比 234

10.2.3 心肌梗塞 235

10.2.4 心绞痛 239

10.3 运动负荷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 248

10.4 左室造影所见与心电图改变 253

11、放射性核素检查 257

11.1 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 257

11.1.1 造影方法及原理 257

11.1.2 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 260

11.1.3 临床应用 261

11.2 非显象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 263

11.2.1 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263

11.2.4 临床应用 264

11.2.2 测定方法 264

11.2.3 心脏功能参数及其正常值 264

11.3 心肌闪烁显象 266

11.3.1 心肌灌注显象 266

11.3.2 亲梗塞心肌显象 270

11.4 心肌断层照相 273

11.4.1 单光子断层照相 273

11.5.2 洗除法 275

11.4.2 正电子断层照相 275

11.5.1 摄取法 275

11.5 心肌血流量测定 275

11.6.1 核磁共振原理 276

11.6.2 核磁共振信号组成 276

11.6.3 成象方法 276

11.6 核磁共振显象 276

11.6.4 成象系统 277

11.6.5 临床应用 277

11.6.6 核磁共振显象特点 277

11.7.1 基本原理 278

11.7.2 检测步骤 278

11.7 放射免疫分析 278

11.7.3 临床应用 279

12、冠心病的预防及内科处理 282

12.1 冠心病的预防 282

12.1.1 合理膳食及纠正高脂血症 282

12.1.2 适当的体力活动及控制体重 282

12.2.1 抗心绞痛药物 283

12.2 心绞痛的治疗 283

12.1.3 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其他疾病 283

12.2.2 中草药及针刺治疗 288

12.2.3 经皮冠状动脉管腔内再通术及反搏器治疗术 288

12.3 心肌梗塞的治疗 290

12.3.1 预防梗塞发作,处理梗塞先兆 290

12.3.2 急性心肌梗塞的入院前抢救 290

12.3.3 入院后的一般处理 291

12.3.4 可能阻止心肌坏死缩小梗塞范围的措施 293

12.3.5 心肌梗塞时心律失常的治疗 295

12.3.6 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治疗 297

12.3.7 其他合并症的治疗 303

12.3.8 心肌梗塞的恢复期治疗 303

12.4 冠心病原发性心脏骤停的防治 306

12.4.1 基层防治及宣传教育 306

12.4.2 发现具有猝死危险的患者,进行预防处理 306

12.4.3 其他一般性预防措施 307

12.4.4 心跳骤停的复苏治疗 307

12.5.1 冠心病心力衰竭型的治疗 308

12.5 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及心律失常型的处理 308

12.5.2 冠心病心律失常型的治疗 309

12.6 无症状性冠心病的治疗处理 310

13、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312

13.1 发展简史 312

13.2 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13

13.2.1 适应证 313

13.3.1 肥胖 314

13.3.2 糖尿病 314

13.3 手术前准备 314

13.2.2 禁忌证 314

13.3.3 高血脂症 315

13.3.4 抗凝类药物 315

13.3.5 其他病变 315

13.4 基本方法 315

13.4.1 采用全身体外循环合并中度低温 315

13.4.2 动脉灌注以经升主动脉插管为宜 315

13.4.3 心肌保护极为重要 315

13.6.1 先远端后近端吻合 316

13.6 吻合顺序 316

13.5.1 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 316

13.5.2 胸廓内动脉转流移植术 316

13.5 移植血管的选择 316

13.6.2 先近端后远端吻合 317

13.7 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17

13.7.1 卧位 317

13.7.2 取大隐静脉 317

13.7.6 冠状动脉造口 318

13.7.5 手术野的显露 318

13.7.4 心脏探查 318

13.7.3 开胸 318

13.7.7 冠状动脉大隐静脉吻合 319

13.7.8 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吻合 320

13.7.9 心脏复苏及关胸 321

13.8 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吻合术 321

13.8.1 剥离胸廓内动脉 321

13.9.3 心脏低排出量综合征 323

13.9.1 辅助呼吸 323

13.9.2 电解质检查 323

13.9 术后处理 323

13.8.2 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支吻合 323

13.9.4 心包填塞和持续性出血 324

13.9.5 手术期急性心肌梗塞 324

13.9.6 心律失常 324

13.9.7 手术后感染 324

13.10.5 手术期心肌梗塞率 325

13.10.4 心室功能改善 325

13.10.3 症状缓解 325

13.10.2 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因素 325

13.10.1 手术死亡率 325

13.10 手术后果 325

13.10.6 存活率 326

13.10.7 延长寿命 326

13.10.8 冠状动脉原有病变的进展 326

13.10.9 移植血管通畅率 326

13.10.10 影响移植血管阻塞的因素 326

13.11 心肌梗塞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326

13.11.1 室壁瘤、左室搏动障碍 326

13.11.2 室间隔穿孔 327

13.11.3 二尖瓣关闭不全 329

14、川崎病 331

14.1 临床表现及诊断 331

14.1.1 好发年龄 331

14.1.2 性别 331

14.1.3 主要症状和体征 331

14.1.4 其他症状 332

14.3 病理 333

14.3.1 血管炎 333

14.2 鉴别诊断 333

14.3.2 心脏病变 334

14.3.3 其他脏器病变 335

14.4 心血管病变 335

14.4.1 心血管损害的临床表现 335

14.4.2 心血管病变的自然历史 337

14.4.3 冠状动脉病变 338

14.5 治疗 342

14.5.1 内科治疗 342

14.5.2 外科治疗 344